老师,您先抓好这六件“小事”,教学质量想不提升都难!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6 10:39 2

摘要:陈黎明,30年教育一线经验,为教师提供课堂创新锦囊,为家长拆解育儿难题。在这里,有差生逆袭秘诀、课堂活跃妙招、亲子沟通零焦虑对话术。《教育家》《教师博览》签约作者;发表文章1000余篇,著有《操场上的那片天空》《一线体育教师“实战”指南》。

老师,您先抓好这六件“小事”,教学质量想不提升都难!

黎明在线520 .

陈黎明,30年教育一线经验,为教师提供课堂创新锦囊,为家长拆解育儿难题。在这里,有差生逆袭秘诀、课堂活跃妙招、亲子沟通零焦虑对话术。《教育家》《教师博览》签约作者;发表文章1000余篇,著有《操场上的那片天空》《一线体育教师“实战”指南》。

工作了30年的“大神级”李老师坐在我办公室,跟我聊起了她抓教学质量的妙招,说只是六个“土方法”,关键在于落实。

一、先管住课堂,再落实教学——秩序是认知的容器

我们当老师的都知道,课堂要是乱哄哄的,讲得再好学生也听不进去。

就像上周三我在初二(3)班上课,刚讲到函数图像的关键点,后排小李和同桌突然为了一块橡皮吵起来,前排几个女生趁机偷传纸条,整个教室像个闹哄哄的菜市场。

这时候就算我把抛物线讲得天花乱坠,能真正装进学生脑子里的知识又有多少呢?

管课堂不是板着脸训人,得有巧劲。

我班上有个王老师,每次走进教室先不着急开口,就往讲台上一站,手里转着粉笔,用眼神扫过每一个学生。

遇到交头接耳的,就慢慢走到他身边,轻轻敲敲桌面,不用说话,课堂自然就安静下来。

这其实是给学生一个“心理锚点”:上课时间到了,该切换到学习频道了。

还有位张老师发明了“课堂信号灯”,她说“小眼睛”,全班就接“看老师”,这种简单的互动暗号,比扯着嗓子喊"安静"管用多了。

秩序的本质是给学生建立稳定的学习场域。

就像农民种地,得先把地整平了,种子才能好好发芽。

当学生知道上课要专注听讲、发言要举手、作业要按时交,这些看似琐碎的规矩,其实是在搭建知识吸收的容器。

去年我接了个纪律松散的班级,前两周没急着讲新课,每天花十分钟练坐姿、练倾听,后来家长反馈说孩子在家写作业都坐得住了。

因为当学生的身体和注意力都有了秩序感,大脑才能腾出空间来装知识。

二、先让学生想学,再教他怎么学——动机是认知的引擎

记得去年教初三化学,第一次单元考后,小陈拿着37分的卷子哭丧着脸说:“李老师,我真的学不懂,反正中考也考不好。”

这种时候要是直接讲知识点,等于在没点火的发动机上硬踩油门。

我蹲下来问他:“你知道生日蛋糕上的蜡烛为什么能燃烧吗?其实和咱们学的氧化反应有关,下次带你做个‘大象牙膏’的实验,可壮观了。”

后来他每周追着我问实验问题,毕业时化学考了89分。

激发学习动机得找到学生心里的那把火。

有的孩子喜欢故事,讲历史时我会穿插古人的八卦轶事;有的孩子爱动手,物理课就让他们用吸管搭桥梁测承重。

班上有个网瘾少年小宇,我发现他打游戏时特别会研究攻略,就故意说:“你要是能把游戏里的策略用在背英语单词上,肯定能成为‘单词王者’。”

现在他自己发明了“闯关背词法”,还带动了一帮同学组队学习。

真正的学习动机,是让学生在知识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教《故乡》时,我让学生写自己童年的“闰土”;讲勾股定理时,让他们测量家里的对角线验证公式。

当知识不再是课本上的符号,而是能解释生活、解决问题、带来成就感的工具,学生自然就有了主动探索的欲望。

就像厨房师傅做饭,先让食客闻到香味,他们才会主动拿起筷子。

三、规矩说到做到,不然就别开口——强化是行为的模具

刚工作那年,我在班上定了“作业当天订正”的规矩,结果第一次收订正作业时,发现有几个学生没做。

想着刚开学别太严厉,就说“下次记得补上”。

没想到后来没订正的学生越来越多,规矩成了摆设。

直到老教师点拨我:“规矩就像烙饼的模具,第一次没压好,后面就难成型了。”

定规矩要和学生一起商量,执行时必须说到做到。

现在我接班第一周,会用半节课时间和学生讨论“我们想要什么样的课堂”,从发言规则到值日分工,都让学生自己提建议。

比如有学生说“不想每天擦黑板手脏”,我们就发明了“黑板清洁轮值表”,每人带块小抹布,轮流负责。

规矩定好后,有次班长忘记戴红领巾,我照样按规定让他写检讨,后来学生都说“老师说话算数,我们服”。

执行规矩的关键是“温柔的坚定”。

班上有个总爱打断别人发言的小浩,我没有当众批评他,而是每次他插话时,就轻轻按住他的手,等同学说完了再说:“刚才你特别想分享,这很好,但我们约定过‘倾听也是一种尊重’,下次你可以先举手,老师一定给你时间。”

慢慢的,他学会了等待。

当规矩变成可预期的行为指南,而不是老师随意挥舞的鞭子,学生才会从心底认同并遵守。

四、成绩三分靠听讲,七分靠练和考——精加工决定认知留存

去年带高三时,有个学生小林上课听得很认真,笔记记得工工整整,可一考试就错。

后来我翻开他的笔记本,发现全是老师的板书照搬,没有自己的理解。

这就像把食材随便堆在锅里,没翻炒没调味,肯定不好吃。

真正的学习,是把课堂知识经过自己的加工,变成能随时取用的“知识库存”。

我现在要求学生做“三色笔记”:黑色记重点,红色标疑问,蓝色写自己的联想。

比如学《岳阳楼记》,有学生在“先天下之忧而忧”旁边写:“像疫情期间的医护人员,就是现代的范仲淹”。

这种深加工让知识活了起来。

作业我也会分层设计,基础题保底,提高题选做,拓展题开放,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练习中找到成就感。

考试不是为了排名,而是诊断学情的CT片。

每次考完我会让学生做“错题解剖表”,分析错误类型是概念模糊、计算失误还是思路偏差,再针对性地做3道同类题。

有个学生数学总在二次函数上丢分,我就给他设计了“抛物线专项闯关练习”,从图像画法到实际应用题,一关关攻克,后来这个考点成了他的强项。

就像工匠打磨器物,课堂是粗坯,练习是雕琢,考试是修正,反复加工才能让知识真正留在脑子里。

五、方向准确方法正确,备学情和考点——精准教学是关键支点

以前我备课总盯着教材和教参,后来发现同样的教案,在实验班和普通班效果天差地别。

直到有次听老教师评课说:“备课要备两头,一头是学生的现有水平,一头是考试的目标要求,中间的桥梁才是教学方法。”

现在我备课前,会先看学生的作业错题本,画个“知识薄弱点雷达图”,比如发现初三(1)班多数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理解困难,上课就用动画演示离子结合的过程。

研究考点不是猜题,而是摸清楚知识的“考法逻辑”。

比如英语中考的宾语从句,常考引导词的选择和语序变化,我就把近五年的中考题分类整理,设计成“引导词迷宫”“语序门诊部”等游戏化练习。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会准备“基础版”“进阶版”“挑战版”三种教学方案,就像医生看病,得先号准脉才能开对药。

精准教学还体现在课堂提问上。

讲《背影》时,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我会问“文中写了几次背影”;对能力较强的,就问“为什么作者当时不懂父亲的爱,多年后才明白”。

这种分层设问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得到提升。

就像射箭,靶子立得准,弓弦拉得稳,才能一箭中的。

当教学像GPS导航一样,清楚起点、终点和最佳路线,效率自然就高了。

六、让学生喜欢自己,多鼓励夸奖学生——关系质量决定教育效能

记得刚工作时,我总觉得老师要威严,很少笑。

直到有次路过教室,听见学生悄悄说:“数学老师像个机器人,上课都不敢看她眼睛。”

后来我试着改变,每天提前五分钟到教室,和学生聊聊昨晚的电视剧、周末的球赛,发现他们看我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有个单亲家庭的小薇,有次作文里写“老师的笑像妈妈泡的奶茶,暖暖的”,那一刻我才明白,情感连接才是教育的底层代码。

夸奖学生要具体到细节,比如不说“你真棒”,而是“你今天解题时用了三种方法,这种探索精神特别可贵”。

班上有个总考倒数的小航,我发现他擦黑板特别认真,就在班上说:“小航把黑板擦得反光,就像他对待学习的态度,虽然现在成绩暂时落后,但这份认真劲儿早晚能让他进步。”

后来他学习真的越来越用心。

批评学生时,我会先说说他的优点,比如“你这次作文选材很新颖,如果字迹再工整些就更完美了”,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

师生关系的质量,藏在无数个微小的瞬间里。

下雨天给没带伞的学生递把伞,运动会时给参赛学生递瓶水,学生生病时发条关心的短信。

去年毕业的学生回来看我,说记得我曾蹲下来帮他们系鞋带,记得我在他们日记本上画的笑脸。

这些看似和教学无关的小事,其实在悄悄搭建信任的桥梁。

就像农民种地,除了浇水施肥,还要时常蹲下来看看禾苗的长势,和它们说说话,庄稼才会长得更欢实。

这六个方法就像教学的六驾马车,课堂秩序是底盘,学习动机是引擎,规则执行是刹车,练习考试是燃料,精准教学是方向盘,情感连接是润滑剂。

当它们协同运转时,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学生在有序的课堂里点燃学习热情,在明确的规则中养成好习惯,通过反复练习巩固知识,在精准指导下少走弯路,在温暖的师生关系中获得持续动力。

其实教学就像种树,我们不能只盯着树梢的高度,还要照顾树根的生长。

当我们蹲下身子看懂学生的眼神,静下心来听见他们的困惑,用耐心和智慧搭建起知识与心灵的桥梁,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有向上生长的力量。

这六个方法说穿了,就是一个"用心":用心管课堂,用心激兴趣,用心守规则,用心磨练习,用心做准备,用心交朋友。

当我们把教学当成一场温暖的遇见,而不是冰冷的任务,质量提升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来源:王营评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