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打造上合组织国家智慧农业“新样板” | 共享旱作技术成果 共谋减贫发展合作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6 10:39 2

摘要:这些充满科技感的农业场景,在杨凌这片沃土上比比皆是。2020年10月22日,“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在此揭牌,如今这里已成长为上合组织农业合作的“新样板”,源源不断向世界输出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

猕猴桃“入库”预熟,消费者可开箱即食;

智能化伸缩防护棚与气象大数据联动,能像“变形金刚”般精准应对极端天气;

无土栽培的圣女果悬垂空中,大小均匀、圆润饱满;

生菜住上10层“高楼”接受人工模拟的“太阳光”,30天即可完成生长周期......

这些充满科技感的农业场景,在杨凌这片沃土上比比皆是。2020年10月22日,“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在此揭牌,如今这里已成长为上合组织农业合作的“新样板”,源源不断向世界输出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

走进杨凌国际猕猴桃创新创业园,占地239亩的智慧果园正重塑传统种植模式。园区负责人高志雄指着鱼骨形枝条介绍:“这种树型让每片叶子都能充分采光,配合改良后的高有机质土壤,猕猴桃甜度提升显著。”

更引人注目的是园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猕猴桃试验站等多家科研院所合作自主研发的“增氧控温”技术,通过智能调控温湿度与乙烯浓度,使猕猴桃在入库期间完成预熟,既保证消费者开箱即食的便利,又能维持15天的黄金赏味期。这项突破性技术不仅将市场价格每公斤提升2-3元,更推动即食猕猴桃成为市场“新贵”。

科技赋能带来的“新智慧”贯穿全产业链。园区内的智能伸缩防护棚通过物联网与气象大数据联动,可实时应对极端天气。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团队的支撑下,“天幕防护-枝序优化-根系养护”三位一体栽培体系日趋完善。

目前,园区已形成“实验室+田间”的全链条创新模式的辐射网络,在扶风、眉县等地建设2000亩示范园,带动7个重点基地实现标准化生产。高品质的果子也备受市场欢迎。“去年我们的销量同比增加20%,每斤售价提高近2元,这就是科技带来的市场主动权。”高志雄的话语里透着自豪。

从单一品种到全产业链布局,该园区既是研发中心,更是成果转化的中试平台。“我们将深化产学研合作,优化技术体系,拓展产业链条,同时扩大示范辐射范围,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高志雄描绘着发展蓝图。

距此不远的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内,数字技术正重塑农业生产方式。工作人员郑飞介绍:“智慧温室里的遮阳网、保温层、环流风机、供热系统、水肥灌溉系统,都能通过物联网自动调控,作物从生长到采收全程实现智能化。”

作为上合农业实训基地之一,这里集中展示了“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现代农业范式,为上合组织国家做出智慧农业“杨凌新样本”:奶油生菜年收12茬,产量达传统种植15-20倍;串收番茄采收期超9个月;在各色光谱灯光调控的植物工厂里,石斛、甜菜、辣椒等作物实现全自动栽培。

这座占地720亩、投资4.6亿元的园区,创新集成智慧农业生产、新型经营、生态循环农业、三产融合、国际农业交流合作五大模式为一体的“杨凌农科模式”,构建起“一心五区”功能布局。

作为设施农业领域的国际“样板”,园区已累计接待上合组织国家13个、上合组织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团体56个,来园学习游览参观学员达1900余人。其“科技引领、企业主体、多方协同、政府推动”的园区建设运营模式更推广至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8个境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辐射面积超过3000万亩。

如今,“杨凌模式”的种子播撒在上合组织国家,智能系统模式润泽丝路沃野......一幅带有“杨凌印记”的科技兴农锦绣画卷在上合组织国家间徐徐展开。

农业科技报全指中心减贫论坛专题报道组

编辑:赵桃子

本文来自【杨凌融媒体中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