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头五分钟,我还以为自己穿越回了民国,结果镜头一转,40岁的热依扎正对着镜头硬生生演着20岁少女。
点开《灼灼韶华》的那晚,弹幕飞舞,手机差点没摔出去。
开头五分钟,我还以为自己穿越回了民国,结果镜头一转,40岁的热依扎正对着镜头硬生生演着20岁少女。
谁说年代剧没有“玄幻”元素?
这不比隔壁科幻剧刺激多了。
旁边老妈一边嗑瓜子一边点评:“这不是甄嬛传里那谁吗?怎么还不退休?”
我差点笑喷,弹幕区也是大型“少女脸辩论会”,堪比高考作文现场。
你说观众挑剔吗?
不是,大家现在都成了“细节考古学家”。
热依扎这次真是把自己放在火上烤。
你说她不会演戏吧,哭戏真能戳到人心里那根筋,委屈、坚韧、绝望,有板有眼。
但一抬头,脸上的细纹和那股子“社会人”的气场,怎么都装不回小姑娘。
导演组怕不是玩了命地加滤镜,还是挡不住年岁的痕迹。
观众不是没见过世面,00后小演员一抓一大把,非得让阿姨扮少女,这是一种什么迷之执念?
要是换成乒乓球比赛,教练非要让老将打少年组,估计裁判都要喊暂停。
说到真正让人出戏的,还得是李勤勤。
她出场那一刻,我脑子里就自动播放起各种“恶婆婆”经典片段,活脱脱国产剧婆婆宇宙的“铁打女王”。
只不过,这次她的表演像是Ctrl+C又Ctrl+V:一会儿撅嘴,一会儿瞪眼,台词一出口,仿佛听到家里长辈嚷嚷“你怎么还不结婚”。
更有意思的,是她的“贵妇气场”全靠想象,准备婚宴忙得像食堂大妈,一点富家太太的派头都没有。
要说她没演技吧,也不至于,可要说她有突破,观众只能默默换台。
要说李勤勤的争议,那可比剧情还热闹。
她那个“只嫁老外不嫁中国男人”的言论早年就炸了锅。
三段跨国婚姻成了坊间谈资,网友的放大镜一开,连她的生活细节都成了八卦素材。
你说演员个人生活和角色有啥关系?
偏偏在国产剧这个讲究“家国情怀”的语境下,观众情绪全靠一句话点燃。
她在剧里演婆婆,观众在弹幕里做“家长会”,谁还没点民族认同的小脾气?
剧情走向更是让人一言难尽。
褚韶华徒手拉惊马,成功救人,毫发无伤,那一刻我差点以为打开了武侠频道。
主角光环强到连土匪都得让三分,编剧是不是看爽文看多了?
谁还没点基本常识,这种剧情只怕连小学生都要吐槽。
这让我想起NBA全明星赛,明星们场上怎么花式表演都没人管,可真打起总决赛,谁敢乱来?
观众的底线,比你想象的高多了。
细节还原?
民国街头冒出广告灯箱,普通人家家里摆着超时代家具。
导演组是不是批发道具买一赠一?
现在的观众,不是当年被“拍得糊里糊涂也能红”的那批了。
弹幕里一水儿“考古达人”,“你看那沙发,民国真有这玩意儿?”
“广告牌都快比主角抢戏了”。
追剧成了集体找茬大会,谁还相信什么年代剧的“沉浸感”?
热依扎的“少女感”争议,其实跟体育圈抽签撞上强队一样,运气和时代共同作用。
新演员没机会,老演员还得硬撑收视,剧组和市场之间的“安全牌”博弈早就不是秘密。
李勤勤的“口碑滑梯”又一次提醒大家,公众人物的言行和角色永远脱不开干系。
娱乐圈和体育圈有时还真像,明星在场上得拼,在场下也得活得漂亮。
要不怎么说现在的球迷和观众越来越挑剔,谁都不是当年的“小白”了。
其实,这种高收视低口碑的怪圈,多少有点像体育圈里的“流量球星”:一场球能砍60分,场下绯闻能上10次热搜,比赛一结束,网友都直奔评论区:“这个人能不能好好打球?”
观众想看的,不是套路和复制粘贴,而是真实的成长和共情。
你再看隔壁《万物生》,细节扎实,演员和角色气质贴合,剧情不靠玄幻,全靠生活的烟火气。
收视和口碑都能打,这就叫“内容为王”。
说到底,《灼灼韶华》折射出来的,是整个国产剧行业的焦虑。
谁都不想冒险,谁都想“稳妥”,结果就是老演员扮嫩,新演员靠边站,剧情只剩套路和安全区。
观众的审美和耐心,早就不是“韭菜”,一旦踩雷,弃剧比换台还快。
你以为只有娱乐圈这样?
体育圈那套“老将压新人”的戏码,年年上演,观众嘴上吐槽,心里门儿清。
说到类似的明星口碑翻车,娱乐圈和体育圈还有谁没经历过?
前几年某顶流小花,因为个人风波被全网抵制,曾经的“国民甜心”一夜变成“全民避雷”;CBA有球员场上拼命,场下感情瓜一爆,粉丝跑得比兔子还快。
观众的审美和情感标准,早就不只是“你演得好”,还得看你人品、气场、乃至八卦。
这剧还能翻盘吗?
谁知道呢,反正观众的遥控器可没耐心陪你慢慢改。
主角光环、配角争议、剧情玄幻、细节拉胯,这一锅大杂烩,谁都挑不出个好来。
倒是有点好奇,下一个被骂的会是谁?
要不你留言猜猜看,反正追剧这事儿,谁认真谁就输了。
来源:娱七娱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