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冰川正面临着威胁。全球气温的持续上升导致其以惊人的速度消融,进而引发水资源短缺、海平面上升,并增加了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风险。这些连锁反应对全球生态系统、人类社会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冰川是冰冻圈的守护者,它以浩瀚的冰雪雕刻地球,默默地见证着时间的流逝和地球的变迁。但你是否曾想过,那些遥远的冰川,正悄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冰川对地球的生态系统至关重要,不仅是不可或缺的淡水储存库,更是地球健康状况的晴雨表。冰川为数以亿计的人们提供水源,调节海平面,并支撑着生物多样性。
然而,冰川正面临着威胁。全球气温的持续上升导致其以惊人的速度消融,进而引发水资源短缺、海平面上升,并增加了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风险。这些连锁反应对全球生态系统、人类社会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这是位于西藏山南市浪卡子县境内的措嘉冰川(无人机照片,2022年6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急迫现状下,联合国宣布2025年为国际冰川保护年,并将自2025年起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冰川日,旨在提高人们对冰川在气候系统和水文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冰川快速融化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的认识,同时也给人类敲响警钟——保护冰川,刻不容缓。
1
形势极为严峻
冰川是由积雪演化成的,能自行运动的巨大冰体。根据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数据,全球现代冰川(包括大陆冰川和山地冰川)总面积约为1480万平方千米,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0%左右,储备着全球近70%的淡水资源。
大陆冰川也叫冰盖,表面呈凸起的盾状,中间厚边缘薄,最厚的地方可达几千米。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是全球最大的冰盖,其中南极冰盖占地球上90%的冰储量。除冰盖外,全球有超过27.5万座的山地冰川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高山地区,通常面积较小、厚度较薄,总面积约为70万平方千米。北极、北美洲西部和青藏高原是全球最主要的山地冰川分布区。
这是西藏日喀则市仲巴县境内的杰玛央宗冰川(无人机照片,2024年8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增尼达 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月21日发布的《2025年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显示,受全球变暖的影响,全球大部分地区的冰川都在持续退缩和消融,且近十几年来出现了加速趋势。数据显示,1950-2000年,全球冰川年均退缩速度为0.5米;2000-2023年,年均退缩速度达到1.3米,消融速度显著加快。东非某些地区的冰川已经消失了80%;自1998年以来,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三分之一至一半的冰川已经融化;同一时期,欧洲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的冰川面积缩小了约40%。2009年,安第斯山脉的恰卡塔雅冰川已消失;2023年,委内瑞拉失去了最后一座冰川——拉科罗纳冰川。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近日发布的《2024全球气候状况》报告,2022-2024年是全球冰川经历的有记录以来损失最大的三年。仅在2024年,全球冰川就损失了4500亿吨。虽然在加拿大、北极地区或格陵兰岛周边等地区的质量损失相对适中,但斯堪的纳维亚、斯瓦尔巴特群岛和北亚的冰川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大的年度质量损失。自1975年以来,冰川的融化累计达到9万亿吨。这相当于一个面积为德国大小、厚度为25米的巨大冰块。
《自然》杂志近日发布的最新研究显示,近20年来,全球冰川正以“每秒化掉3个奥林匹克比赛游泳池”的速度融化。2000年至2023年间,冰川损失了剩余冰量的5%,总计65420亿吨,平均每年损失2730亿吨冰,这相当于全球人口30年内的耗水量(假设每人每天消耗3升水)。
预计到2050年,全球三分之一的冰川可能会彻底消失。世界冰川监测服务处负责人警告称,按照目前的融化速度,加拿大西部、美国、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中欧、高加索、新西兰和热带地区的许多冰川都会在本世纪内消失。
2
冰川消失的影响
在气候变化影响下,冰川的变化最为直接和迅速,因此也是全球气候变化最直接和最敏感的指示器和预警器。冰川在稳定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冰川的消融更是直接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发,引发区域淡水资源危机并威胁到多种动植物的生存,将对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以及全球水循环和能量循环造成严重影响。目前,人们普遍将冰川融化作为气候危机的标志性事件。
冰川是地球淡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库。地球表面超过三分之二的地方都被水覆盖,水体总量约为145亿亿吨,但可供人类饮用的淡水仅有不到3%,而这其中的大部分又都以冰川的形式存在,所以,冰川有“固体水库”之称。
这是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境内的拉布拉冰川(无人机照片,2019年8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根据《2025年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显示,受气候变化影响,全球三分之二的灌溉农业区域因冰川消融和山区降雪及降水减少而遭受影响,全球冰川“前所未有”的融化速度使全球20亿人的食物和水供应受到威胁。可以说,冰川消融每快一步,人类的水安全防线就后退一步。
冰川表面的高反射率能够反射大量的太阳辐射,帮助地球保持适宜的温度。一旦冰川消失,裸露的深色岩石和土壤会吸收更多热量,并释放出甲烷,进一步加速全球变暖,形成恶性循环。
冰川消融还会导致冰川灾害及其次生灾害链的频度和强度增加。例如因冰川消融而形成的冰川湖的数量和面积在快速增加,冰川融水量加大使雪崩、高山洪水、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潜在风险增大,对山区和城镇的居民构成威胁;而冰川消退引发的下游水源和水质发生变化,将影响水生生态系统以及农业、水力发电等领域。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冰川和冰盖融化正在使海平面升高。世界气象组织的数据显示,北极变暖的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4倍,这一现象被称为“北极放大效应”。格陵兰冰盖目前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最大单一贡献源。据测算,格陵兰冰盖全部融化可使海平面上升7.36米。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一项研究认为,如果全球冰川都融化,全球海平面将上升至少60米,这意味着全球绝大多数沿海地区城市都会被淹没。
同时,冰川还是塑造地形地貌的重要外力。全球七大洲中,除了大洋洲之外都有冰川存在,而古冰川更是曾遍布全球各地。尽管它的移动速度慢如蜗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能极大地改变地表环境,形成独特的冰川地貌,例如幽深的冰蚀谷、两坡陡峻而脊部尖薄像刀刃或锯齿一样的山脊、冰川融水形成的河流、湖泊以及冲积平原等。
这是位于西藏那曲东部比如县境内的萨普冰川(2020年10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此外,冰川还是研究地球气候的“百科全书”。通过对取自冰川内部的冰芯的研究,科学家可以了解过去的气候环境变化,从而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模式、机制以及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提供宝贵的样本和数据。但冰芯这类珍贵的地球环境档案正面临不可逆的消融风险。
3
给冰川“盖被子”
通过长期的观察,科学家发现减少太阳辐射是最直接的阻止冰川消融的方法。
位于新西兰南岛的弗朗兹•约瑟夫冰川,长度只有12千米,却从源头的海拔3000米降落至终点的240米,落差如此之大,使其成为新西兰最陡峭的冰川。它的平均流动速度超过每天0.5米,最快时可达到每天4米。奇怪的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其他冰川都在缩小,该冰川却从1984年开始缓慢增长、加厚。至于“逆袭”的原因,有专家认为,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其所在的南阿尔卑斯山脉降雪量增加,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附近火山爆发使火山灰进入大气层中遮挡住了阳光,使冰川融化减少。
这是位于西藏日喀则市亚东县境内的卓木拉日雪山(无人机照片,
2024年8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受此启发,人们想到了一种“土办法”——给冰川“盖被子”。自2004年起,每到春末夏初,瑞士的科学家都会将白色的防水油布盖在阿尔卑斯山的冰川上,初秋时再把油布拿掉,以尽量减少夏季阳光直射的影响。这种油布以化学纤维制成,厚度为3至4毫米。有统计数据显示,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将冰雪消融的速度减缓50%。
意大利的科学家也借鉴了这个“土方法”,位于意大利北部的普雷萨纳冰川是滑雪胜地,但近年冰川急剧融化给当地旅游带来一定影响。于是科学家提出,给冰川滑雪区铺上巨型胶质防水布,以减慢冰川融化的速度。2017年,在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上还有科学家提出了高阶版的“盖被子”法,即人为花时间造雪,然后将雪覆盖到冰川表面。
我国科研人员也有试验“盖被子”的方法。达古冰川在我国四川省境内、青藏高原东缘,形成至今已有200多万年的历史。从2020年至2024年,我国科学家已经在这里连续开展5年试验,为冰川表面覆盖一层500平方米的隔热反光材料,用人工手段减缓冰川消融。经过试验发现,“盖被子”区域的消退速度明显比周围未“盖被子”区域的减慢。在科研人员的帮助下,曾经快速消融的达古冰川正在变成“冰坚强”。
2020年11月14日拍摄的达古冰川景区一角(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尽管“盖被子”的方法在局部确实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有些科学家却认为这是一场“无法持续的试验”。一方面,给冰川“盖被子”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特别是对于那些面积较大、地形复杂的冰川来说,不仅费用高,操作难度也很大,对于格陵兰岛和南极大陆的巨型冰盖来说更不现实;另一方面,给冰川“盖被子”的效果也可能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在高海拔、强风等恶劣气候条件下,“被子”很容易被吹走或损坏,对冰川的保护效果会大打折扣。
除了“盖被子”,科学家们还想出了许多其他的方法来拯救冰川。例如,南极冰盖边缘的底部会因浸泡在温暖海水中而融化,仅仅在冰川表面“盖被子”对此无济于事,于是有人提出在冰川周围的水下建造“墙壁”以阻挡温暖的海水对冰川的侵蚀;有人提出对冰川表面进行人工增雪,增加冰川的物质补给,来减缓冰川消融速度;还有人进行试验,将大量小玻璃珠(一种硅基物质)撒在冰川之上,帮助冰层增强对太阳光的反射,但这种方法是否会造成二次污染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
但再多的奇思妙想,也比不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个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大力推广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可以显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这才是可持续的保护措施。
4
守护“白色宝藏”
为了应对冰川消融的严峻形势,联合国大会2022年12月14日通过决议,宣布2025年为“国际冰川保护年”,并将2025年起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冰川日。2024年8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宣布2025年-2034年为“冰冻圈科学行动十年”。这一倡议致力于促进国际合作,从冰冻圈变化监测、数据规范和共享、影响的量化分析到应对保护全链条推进全球冰川保护。
我国是“冰川大国”,从青藏高原的巍峨冰峰到天山南北的晶莹冰川,使得中国成为全球冰川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青藏高原是地球上中低纬度地区冰川分布最广泛的地区,众多形态各异的冰川构成了雪域高原独特的壮美画卷。青藏高原冰川融水是长江、黄河、澜沧江(湄公河)、恒河等13条亚洲主要河流的重要补给源,维系着区域20亿人口的淡水安全,被誉为亚洲“水塔”。其更是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器,记录着世界第三极的环境演变。
鸟瞰普若岗日冰原。普若岗日冰原是世界上高原冰川的典型代表,是中低纬度最大的冰原,也是青藏高原上最厚的冰原(无人机拼接照片,2024年9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冰川保护也是中国要面对的重大环境课题。根据2025年3月21日发布的《第三次中国冰川编目》,2020年前后中国最新冰川面积约为4.6万平方千米,冰川总条数约为6.9万条。20世纪60年代至2020年期间我国冰川面积整体减少约26%(每十年4.8%),约7000条小冰川完全消失。其中,念青唐古拉山和阿尔泰山两个地区的冰川退缩幅度超过45%,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山两个地区的冰川退缩超过35%,祁连山和天山冰川退缩约为30%。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两个地区的退缩幅度最小,面积萎缩率分别为1%和7%。
最近十余年我国冰川已进入快速退缩阶段,特别是随着气候持续变暖,长江源区的冰川在不断地退缩,雪线上升、水土流失等问题也逐渐凸显。
《第三次冰川编目》同时还编制了面积小于1万平方米、处于消亡状态的残余冰体,总数量达到3万余条,清晰地反映了中国冰川的分布和状态。《第三次冰川编目》的全面完成,使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完成三次冰川编目的冰川分布大国。
保护冰川,特别是要守卫亚洲“水塔”,是中国的责任担当所系,也是保护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发展的基本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全球增温是冰川保护的核心。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中国以制度创新、科技赋能、全民行动,为全球气候治理、冰川保护贡献力量。
在立法层面上,2023年,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正式出台,要求将大型冰帽冰川、小规模冰川群等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对重要雪山冰川实施封禁保护。
在“固碳增雪”上,中国通过植树造林、沙障固沙等生态工程抑制沙漠化及沙尘传输,有效减缓冰川消融、提升冰川融水调节功能的可持续性。在冰川微观治理层面上,达古冰川自开展全国首次“冰川盖被子”试验以来,冰川保护材料和科研技术不断升级,冰川消融减缓厚度从1米提升至2.3米。
中国始终将冰川保护置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高度,全社会也需要携手推进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减少碳排放,守护“白色宝藏”,为子孙后代留住冰川资源。
来源:东窗史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