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651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你打HPV疫苗了吗?”
这几年,这句话在不少女性之间成了寒暄语。但问到男性,很多人却一脸茫然,“那不是宫颈癌疫苗吗?跟我有什么关系?”
其实,不论男女,HPV(人乳头瘤病毒)的风险都不容忽视。它不仅与宫颈癌有关,还与多种癌症和生殖系统疾病密切相关。科学认识HPV,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
HPV是人乳头瘤病毒的简称,是一种通过皮肤和黏膜接触传播的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它的“花样”很多,现已发现的HPV亚型超过200种,其中大约40种可以感染生殖道。
并不是所有HPV感染都会致癌,但有几种“高危型”极容易引发癌变,尤其是HPV16和HPV18,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致癌物一级。
很多人以为HPV只是女性的问题,但实际上,它也与男性的肛门癌、阴茎癌、咽喉癌等密切相关。更可怕的是,HPV感染早期往往没有症状,很多人直到病变发生才发现,已经错过最佳干预期。
有人天真地以为,“我生活规律,肯定没事”,但实际上,HPV的传播并不挑人。以下几类人群,感染风险尤其高:
1. 有多个性伴侣或伴侣更换频繁的人群
性传播是HPV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多伴侣意味着暴露风险成倍增加。
2. 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不管是因为疾病(如HIV感染),还是长期熬夜、营养不良等原因导致免疫力下降,都会让身体更难清除HPV病毒。
3. 有过尖锐湿疣、宫颈病变史的人群
这类人群往往已经感染过某型HPV病毒,再次感染或持续感染的风险更高。
4. 青春期后未接种疫苗的女性
我国推荐9—14岁女孩尽早接种HPV疫苗,未接种者在初次性生活后感染风险会明显上升。
5. 男性群体中,尤其是男男性行为者
研究显示,这类人群的肛门HPV感染率远高于普通人群,且高危型HPV更为常见。
多数HPV感染者在感染后没有明显症状,尤其是高危型HPV,可能在体内“潜伏”数月甚至数年。
但有些人会出现以下征兆:
· 女性常见症状包括阴道异常出血、分泌物增多、性交疼痛等,可能提示宫颈病变。
· 男性可能出现龟头、阴茎或肛周皮肤的小疣状突起,发展为尖锐湿疣。
· 如果HPV长期持续存在,还可能导致癌前病变,逐步演变为癌症。
这也是为什么定期筛查和体检非常关键。宫颈癌早期几乎无症状,但通过TCT和HPV检测可以在癌变前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说到预防,疫苗当然是效果最直接的方式。但并不是人人都能接种疫苗,也不是接种后就万无一失。科学的生活方式同样重要。
1. 尽早接种疫苗,尤其是9—14岁女孩
国家卫健委推荐适龄女性尽早完成接种,接种前未感染效果最佳。部分省市已将HPV疫苗纳入免费接种计划。
2. 坚持科学的性行为习惯
使用安全套虽不能百分百阻断HPV,但能显著降低传播概率。避免多个性伴侣,是最直接的防护方式。
3. 定期筛查不能少
已发生性行为的女性,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宫颈筛查。高危人群可根据医生建议缩短复查间隔。
4. 提升自身免疫力
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都能帮助身体清除病毒,降低持续感染风险。
很多人对HPV的认识还停留在“宫颈癌疫苗”四个字,甚至有人觉得“打疫苗是女性的事”,这种观念本身就是一种风险。
HPV不是“性病”的专属标签,它是一个大众健康议题,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科学认知、早期预防、定期筛查,才是我们真正该做的事。
正如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指出:宫颈癌是目前唯一明确病因且可以通过疫苗和筛查预防的癌症。这不仅是一场医学的胜利,更是我们每个人可以参与的健康革命。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宫颈癌筛查指南(2023年版)》
[2]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HPV疫苗接种与宫颈癌防控科普手册》
[3] 世界卫生组织:《HPV和宫颈癌:全球概况(2022年)》
[4] 健康时报:《男性也该关注HPV!这些风险你了解吗?》2024年6月刊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医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