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药品安全关乎生命健康,但网购药品时遭遇假冒伪劣、平台推诿的情况并不少见。有朋友买到过期药物后,平台拒不承认责任;官方防伪码查询显示为假货,可商家包装上的二维码却显示 "正品"。
药品安全关乎生命健康,但网购药品时遭遇假冒伪劣、平台推诿的情况并不少见。有朋友买到过期药物后,平台拒不承认责任;官方防伪码查询显示为假货,可商家包装上的二维码却显示 "正品"。
更令人无奈的是,当要求维权时,商家竟要求消费者自行出具专业鉴定报告。面对这些困境,消费者该如何合法维权?下面,唐律师就和大家聊聊假药维权的那些事。
在法律上,假冒伪劣药物主要分为 "假药" 和 "劣药" 两类,二者的认定标准和法律后果有所不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假药包括:所含成份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成份不符的药品;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的;变质的药品;药品所标明的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的。
而劣药则包括:药品成份的含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被污染的药品;未标明或者更改有效期的药品;未注明或者更改产品批号的药品;超过有效期的药品等。
如果遇到的是 "过期药品",就明确属于劣药范畴,商家销售过期药品本身就已违反法律规定。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判断药物是否为假冒伪劣产品,通常会关注三个核心要素:
资质合规性:生产厂家是否具备《药品生产许可证》,销售商家是否持有《药品经营许可证》,尤其是网络销售药品必须通过平台备案的正规药店进行。
质量符合性:药品的成份、含量、有效期等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是否存在变质、污染等问题。
标识真实性:药品包装上的商标、批号、防伪标识等是否真实有效,是否存在伪造、冒用他人品牌的情况。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商家自行制作的二维码和虚假官网,均不能作为药品真伪的证明。消费者应通过品牌官方渠道或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数据库查询药品信息,这些才是具有法律效力的验证途径。
买到假冒伪劣药物后,很多消费者不知道该向商家还是平台索赔。根据法律规定,消费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维权对象,甚至可以同时追究多方责任。
销售商家的直接责任:作为商品的直接提供者,商家对所售药品的质量负有首要责任。无论商家是否明知是假冒伪劣药品,只要销售行为存在,就应当承担退货、赔偿等民事责任;
如果明知是假药、劣药仍然销售,则可能面临惩罚性赔偿和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电商平台的连带责任:网络交易平台并非置身事外。根据《电子商务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平台负有对入驻商家资质的审核义务,包括核实《药品经营许可证》等行政许可文件。
如果平台不能提供商家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消费者可以直接要求平台赔偿;如果平台明知或应当知道商家销售假药却未采取必要措施,消费者可以要求平台与商家承担连带责任。
特殊情况下的其他责任方:如果是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购买的问题药品,主播和直播平台可能因虚假宣传承担连带责任;如果药品存在质量问题是由于生产厂家造成的,消费者也可以直接向生产厂家主张权利。
在司法实践中,一般来说鼓励消费者将商家和平台列为共同被告,这样可以避免责任方之间相互推诿,最大限度保障消费者的维权权益。
"……你说假货就是假货?拿鉴定报告来!" 这是很多消费者维权时遭遇的回复。但法律上,证明药品合格的责任并不在消费者身上。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食品药品纠纷中实行 "举证责任倒置" 原则。也就是说,商家应当对其所售药品符合质量标准承担举证责任,而不是由消费者证明药品不合格。具体来说:
消费者只需提供购买凭证(如订单截图、发票)和药品存在质量问题的初步证据(如防伪码查询结果、过期标识、包装异常等),就完成了基本举证义务。商家如果主张药品合格,应当提供生产批号、检验合格证明、进货渠道凭证等证据,必要时需委托专业机构进行鉴定。
如果商家无法证明药品合格,或者拒绝提供相关证据,法院将直接认定药品存在质量问题。
对于消费者而言,如果商家坚持要求鉴定报告,可选择直接向当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投诉,由行政机关介入调查并委托鉴定,行政机关出具的检验结论具有法律效力;对于价值较高的药品,也可以自行委托有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但需注意选择法院认可的鉴定机构。
需要提醒的是,不要轻信商家指定的鉴定机构,避免陷入 "自证清白" 的陷阱。法律已经为消费者筑起了防护墙,举证责任不该成为维权路上的绊脚石。
发现药品问题后,首先要全面收集证据,包括:
购买凭证:订单截图、支付记录、发票等;药品证据:药品及包装照片、防伪码查询记录、过期标识照片等;沟通记录:与商家、平台的聊天记录、投诉回复等。在证据固定后,可先与商家协商退货退款,并提出赔偿要求。如果商家同意赔偿,要明确赔偿金额和支付方式,最好签订书面协议。
如果协商不成,应及时向相关行政部门投诉:
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12315)投诉,提交证据材料,要求对商家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行政部门有权对涉事药品进行查封、检验,并根据结果对商家进行行政处罚,这些处理结果可以作为后续民事诉讼的重要证据;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举报,尤其是涉及假药、劣药的情况,监管部门会进行专项调查;向电商平台监管部门投诉,反映平台未履行审核义务的问题,督促平台介入处理。如果行政投诉仍无法解决问题,消费者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诉讼时需要注意:
管辖法院:一般选择被告所在地或合同履行地(即收货地)的基层人民法院;诉讼请求:除要求退还货款外,还可以根据《药品管理法》第 144 条要求惩罚性赔偿,价款或损失具体以较高者的系数后计算;
诉讼成本:如果标的额不大(一般 5 万元以下),也可自行诉讼,法院会简化程序快速审理。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诉讼时效为三年,从发现药品质量问题之日起计算,超过时效可能丧失胜诉权。
退款 + 损失赔偿:无论商家是否存在主观过错,消费者都有权要求退还购买价款,并赔偿因使用问题药品造成的医疗费、误工费等实际损失。
惩罚性赔偿:如果商家明知是假药、劣药仍然销售,消费者可以要求惩罚性赔偿。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会根据商家的过错程度、违法行为情节、消费者损失大小等因素综合确定赔偿金额。例如,上海一起案例中,消费者购买到假冒奢侈品,法院最终判决商家按 "假一赔十" 进行赔偿。
虽然药品案件的赔偿倍数有所不同,但司法机关对制售假劣药品的行为持严厉打击态度,消费者完全可以依法主张合理的惩罚性赔偿。
药品安全直接关系生命健康,面对假冒伪劣药品,消费者既不能自认倒霉,也不必畏惧商家的推诿刁难。
法律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维权路径和充分的证据规则,从行政投诉到司法诉讼,从退款退货到惩罚性赔偿,每一项权利都有坚实的法律保障。
记住,保留证据是维权的关键,及时投诉是高效解决问题的途径,而法律是我们最有力的武器。当你遇到药品维权难题时,不妨拿起法律武器,既为自己讨回公道,也为净化药品市场贡献一份力量。
本期分享就到这里,如果你有过类似的维权经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和经验。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别忘了关注唐律师,我们下期再见!
来源:健康与开心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