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个数字化浪潮汹涌的时代,电子游戏已然成为孩子们生活里的常客。放学后,不少孩子一放下书包,就一头扎进游戏世界,或是组队 “开黑”,或是独自 “闯关”,那专注投入的劲儿,仿佛外界的一切都与他们无关。面对孩子的这种沉迷,家长们的态度却大相径庭,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
开篇引入
在这个数字化浪潮汹涌的时代,电子游戏已然成为孩子们生活里的常客。放学后,不少孩子一放下书包,就一头扎进游戏世界,或是组队 “开黑”,或是独自 “闯关”,那专注投入的劲儿,仿佛外界的一切都与他们无关。面对孩子的这种沉迷,家长们的态度却大相径庭,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极端。
有些家长选择严防死守,视游戏为洪水猛兽,在家里划下 “禁游红线”。只要发现孩子偷偷玩游戏,就会雷霆震怒,没收设备、严厉斥责,甚至断网断电,试图用这些强硬手段,将孩子从游戏的 “漩涡” 中拉出来。可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孩子要么和家长玩起 “捉迷藏”,想尽办法背着家长偷偷玩;要么被激起逆反心理,和家长对着干,游戏瘾反而越来越大。
而另一部分家长则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态度,他们不限制孩子玩游戏,而是选择信任孩子,和孩子一起制定游戏时间规则,引导孩子合理安排游戏与学习、生活的时间。在这些家长看来,游戏并非一无是处,适度玩游戏也能锻炼孩子的反应能力、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带来的结果也有着天壤之别。那么,家长不限制学生玩游戏,和禁止学生玩游戏,差别究竟在哪里呢?
禁止游戏的家庭困境
在很多家庭中,家长对游戏的禁令,就像一道冰冷的高墙,横亘在亲子之间,非但没能让孩子远离游戏的 “诱惑”,反而引发了一系列令人揪心的问题,让家庭陷入困境。
叛逆冲突不断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新闻,上海一位 9 岁男孩小孙,正沉浸在游戏的世界里时,被下班回家的母亲梁女士撞见 。询问作业进度未得到回应的梁女士,一怒之下夺走了小孙手中的平板电脑。小孙试图抢回平板,和母亲发生了肢体摩擦,还被推倒在地。委屈又愤怒的小孙,竟然选择了离家出走。天黑了,小孙还未归家,心急如焚的梁女士找遍了所有地方都无果,最后只能报警求助。民警费了好大周折,才在一处桥洞下找到了裹着破旧棉被的小孙。仅仅因为不让玩游戏,孩子就离家出走,这让我们看到了孩子内心对游戏的执着,以及亲子关系在这场冲突中的脆弱。
无独有偶,成都一名 13 岁男孩,因为家长不让玩游戏,竟然跑到 20 楼悬空的横梁处,手里拿着手机,播放着游戏音乐,欲跳楼轻生。孩子坐在狭窄的横梁上,稍有不慎就会坠落,这惊险的一幕,让家长和救援人员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经过长时间的劝说,男孩才放弃了轻生的念头。这一个个极端的案例背后,是孩子对家长禁止玩游戏的强烈反抗,他们用叛逆的行为,试图打破这道禁令,也让亲子关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孩子在青春期本就渴望独立和自由,游戏对他们来说,或许是放松和逃避现实压力的港湾。而家长的强制禁止,就像在孩子的伤口上撒盐,激起了他们的逆反心理,让家庭矛盾不断升级。
适得其反的沉迷
有些家长以为,只要把游戏设备没收,断了网络,孩子就能乖乖地远离游戏,回归到学习和正常生活中。但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的一击。禁止游戏后,孩子对游戏的渴望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像被压抑的弹簧,一旦有了机会,就会反弹得更厉害。
曾经有个孩子,在家长禁止玩游戏后,表面上顺从了,可心里却一直惦记着游戏。有一次,家长出门忘了带手机,孩子趁这个机会,偷偷拿起手机玩游戏,一玩就是好几个小时,完全沉浸在游戏世界里,连家长回家都没察觉。还有些孩子,会在学校里和同学借手机玩,或是去网吧,想尽办法满足自己对游戏的渴望。这种偷偷摸摸玩游戏的行为,不仅让孩子学会了撒谎、欺骗家长,还让他们更容易沉迷其中。因为在偷偷玩游戏的过程中,孩子没有了时间限制和家长的监督,很容易就忘记了时间,忽略了学习和生活。而且,越是被禁止的东西,孩子就越觉得神秘、有吸引力,这种 “禁果效应” 让他们对游戏的沉迷程度越来越深,严重影响了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
适度宽容的积极影响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不限制孩子玩游戏,而是选择合理引导的家长,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他们的孩子不仅没有沉迷于游戏,反而在游戏中学会了自律、收获了成长,家庭氛围也更加和谐温馨。
培养自律与责任感
浙江杭州的一位家长陈女士,就采取了一种巧妙的方式引导孩子对待游戏。她的儿子小宇上五年级,特别喜欢玩一款策略类游戏。陈女士没有禁止小宇玩游戏,而是和他一起制定了详细的游戏规则。每天放学后,小宇要先完成作业,复习当天的功课,然后才能玩一个小时的游戏。如果在学校表现好,或者考试取得了进步,还可以额外获得半小时的游戏时间奖励 。
一开始,小宇也会因为玩得太投入而忘记时间,但陈女士并没有严厉斥责他,而是温和地提醒他要遵守规则。渐渐地,小宇学会了自我约束,每次玩游戏前都会设置好闹钟,时间一到,就自觉放下手机。在这个过程中,小宇不仅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还养成了自律的好习惯。他的学习成绩没有因为玩游戏而受到影响,反而因为学习效率的提高,有了明显的进步。而且,通过遵守游戏规则,小宇的责任感也增强了,他明白了只有先完成自己的任务,才能享受游戏带来的乐趣。
助力社交与全面发展
游戏,对于孩子们来说,不只是单纯的娱乐消遣,它更是一座连接友谊的桥梁,一扇通往多元知识世界的大门。在广东广州,有个叫晓妍的女孩,特别痴迷一款经营类的手机游戏。起初,家长忧心忡忡,生怕游戏会让她玩物丧志。但在深入观察后,家长惊喜地发现,这款游戏成了晓妍拓展社交圈的神奇工具。她在游戏里结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小伙伴,他们一起探讨经营策略,分享游戏中的新奇发现。为了更好地交流,晓妍还主动学习如何用文字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她的沟通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除了社交,游戏还让晓妍接触到了丰富多样的信息和技能。为了把游戏里的店铺经营得风生水起,她不仅要学习经济学知识,了解市场供需关系,还要发挥创意,设计独特的店铺布局和商品营销策略。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游戏世界里,晓妍的思维变得更加敏捷,创造力也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如今的她,在学习上充满热情,对各种知识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综合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给家长的建议
制定规则,明确界限
家长不妨尝试和孩子坐下来,心平气和地一起制定游戏规则。比如,规定孩子每天只能在完成作业后玩一个小时游戏,周末可以适当延长到两个小时。把这些规则写下来,张贴在显眼的地方,时刻提醒孩子。同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遵守规则就给予一定的奖励,像奖励一本孩子喜欢的漫画书,或者带孩子去吃一顿大餐;违反规则则要接受惩罚,比如减少第二天的游戏时间。家长自己也要以身作则,严格遵守规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丰富生活,转移注意力
除了制定规则,家长还可以通过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来转移他们对游戏的注意力。比如,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绘画、音乐、书法、摄影等,让孩子在这些活动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打篮球、踢足球、爬山、游泳等,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亲近大自然。家长也可以多和孩子进行亲子互动,一起看电影、玩桌游、做手工、做家务,增进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当孩子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他们就不会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游戏上了。
结尾总结
在孩子成长的漫漫征途中,游戏就像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是孩子进步的阶梯,也可能是阻碍孩子前行的绊脚石。而决定游戏作用的关键,就在于家长的态度和引导方式。禁止游戏,看似是为孩子筑起了一道保护墙,实则可能引发孩子的叛逆和更深的沉迷,让家庭关系陷入僵局。而适度宽容、合理引导,却能让游戏成为孩子成长的助力,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社交能力和责任感,让孩子在游戏与学习、生活之间找到平衡,实现全面发展。
作为家长,我们要明白,孩子的成长需要丰富多彩的体验,游戏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温暖的陪伴和耐心的引导,帮助孩子正确看待游戏,让游戏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一抹亮色,而不是让它掩盖了孩子前行的光芒。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游戏与现实的交织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
来源:中国在线教育智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