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秋分:天地始平,而万物尽收 | 文化中国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12:09 1

摘要:唐高宗永徽二年(651),洛阳百姓李弘泰因诬告太尉长孙无忌谋反,被高宗下诏“不待时而斩决”,诏令意在惩治诬告者,以维护功臣、震慑宵小。然而,监修国史的于志宁却对此提出异议。他认为,刑罚作为一种杀生之事,必须顺应天道。此时正值春天,万物生长,若此时行刑便是“伤春

唐高宗永徽二年(651),洛阳百姓李弘泰因诬告太尉长孙无忌谋反,被高宗下诏“不待时而斩决”,诏令意在惩治诬告者,以维护功臣、震慑宵小。然而,监修国史的于志宁却对此提出异议。他认为,刑罚作为一种杀生之事,必须顺应天道。此时正值春天,万物生长,若此时行刑便是“伤春”,因此,应等到万物凋零、阴气渐盛的秋分时节再行刑。

于志宁向高宗上疏,他援引《左传》中“赏以春夏,刑以秋冬”的古训,以及《礼记·月令》中“孟春之月,无杀孩虫”的教诲,强调刑罚应与自然节律相匹配。为了进一步论证,他还引述了西汉董仲舒在《汉书》中的著名论断:“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于志宁将“秋决”的传统与这一深邃的哲学思想相连接,最终说服了高宗。尽管高宗大为光火,但最终还是从谏如流,同意将行刑推迟至秋分,也就是所谓的“秋后问斩”“秋后算账”。可见,顺应天时不仅是一种信仰,更是维系国家和社会秩序的根本原则。

秋分,一个在华夏文明中被赋予了深刻内涵的节气,其精妙之处在于它所象征的“分”之意。这个字不仅精确描述了天文现象:太阳直射地球赤道,使得全球大部分地区昼夜等长,达到“昼夜均而寒暑平”的完美平衡,还蕴含着一种深邃的哲学思想:它将秋季一分为二,恰好位于盛夏的炎热与深冬的严寒之间,成为过渡的关键节点。古人常说的“平分秋色”便源于此。然而,这种“分”并非静止的转折点,而是一种为即将到来的冬藏积蓄能量的动态过程。万物的秩序与生命的节奏,正是在这看似中立的“分”之中,以静默而又坚定的姿态流转不息。

秋分AI生成示意图

如果说于志宁的故事反映了秋分在国家法度层面的重要性,那么西汉《太初历》的修订,则是一场将抽象天道具象化为社会秩序的伟大实践。它将秋分这个概念,精确地铭刻在中华文明的时间坐标之上。

西汉《太初历》影像资料。来源/央视新闻

在“天人感应”的古代,历法不仅是时间的度量,更是王朝合法性的象征。然而,经过百余年的使用,秦代的旧历法累积了不少误差,以至于汉时人们能看到初一月亮高悬,十五的月亮却不圆,即所谓的“朔晦月见,弦望满亏”。为了修正这一天象不符的情况,汉武帝下诏广征天下贤才,寻求能够重修历法的智者。

在众多应征者中,来自巴郡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脱颖而出。他深居简出,不慕功名,却能洞悉天地运行的奥秘。落下闳与团队倾尽心血,最终编纂出《太初历》,不仅将新的一年起始定为正月,更首次正式将二十四节气融入官方历法。这一划时代的历法,将统治者“敬授民时”的治国理念,以一种制度化的方式具象化。

梅凯《落下闳画像》,来源/四川省方志馆

在《太初历》中,秋分作为一个关键节点,被正式确立为“阴阳相半”之日。这是一个天文学上的精确定义: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大部分地区昼夜等长,达到了“昼夜均而寒暑平”的完美平衡。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指出:“秋分者,阴阳相半也。”短短一句话,道出了节气背后的核心奥义:在这一天,象征光明的阳气与代表黑暗的阴气,力量恰好各占一半,达到了微妙而动态的平衡点。

《太初历》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古代天文科学的进步,更揭示了知识与政治秩序的深刻关联。在古人眼中,历法是沟通天地人神的桥梁,它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社稷的稳定与民心的安稳。汉武帝通过改历,重新建立了与天道同频的秩序。而落下闳的贡献则在于,他将节气纳入历法,用一个“分”字,不仅划分了昼夜和季节,更为万物生长找到了清晰的参考点。

新的历法在技术上纠正了旧历的偏差,也在文化和制度上奠定了此后两千年农历的基础,它意味着抽象的太阳运行轨迹与具体的农耕生活紧密相连,为亿万百姓提供了精确的“时间地图”。例如,华北地区的人们在秋分前后忙于收获夏玉米,并抢在此时播种冬小麦,为来年丰收打下基础;而在南方,晚稻也正处于抽穗扬花的关键时期,需要精心呵护。由此可见,秋分的“分”字,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时间刻度,更是一种将天地规律融入人间秩序的深刻智慧。

清代笔记《竹叶亭杂记》中记载了一个与秋分相关的故事:在盛产美玉的和阗,当地人发现,常年浑浊的玉陇哈什、哈喇哈什二河,只有在秋分时节才会变得清澈,便于采玉。为此,当地形成了独特的仪式:每逢秋分,便以羊祭河,将羊血沥入水中,数日后河水便会澄净。当地人误以为是羊血的神力,而清代人早已洞悉其理——这正是秋气澄明、水流自清的自然之象。待秋分后河水澄清,官方便会组织采玉,工匠们凭脚感探寻河底的玉石,每得一玉,岸上便鸣金为号,记录在册,这场采玉盛典一直持续半月。

可见,秋分这一节气所蕴含的力量,远远超越了简单的农事范畴,它还在无声无息中,用一系列微小的变化,向我们讲述着万物由盛转衰的奥秘,这就是古人观察到的“秋分三候”的景象。

秋分三候AI示意图

一候:雷始收声。第一候的景象标志着夏天充满阳刚之气的蓬勃能量正在退场。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言:“雷,二月阳中发声,八月阴中收声,入地则万物随入也。”在古人的观念中,雷声是阳气旺盛的体现,而秋分之后,阴气渐长,阳气收敛,雷声也逐渐销声匿迹。这不仅仅是气象学上的一个转变,更是哲学上的隐喻。它象征着万物不再向外扩张,那股在春生夏长中迸发的激越之声已归于寂静。这是一个从外向内的转折,从轰鸣到无声,仿佛天地在用这种方式,提醒我们放慢脚步、向内观照。

二候:蛰虫坯户。雷声渐隐后,第二候的画面随之展开:夏天里活跃的小虫,开始感受到秋日的凉意,纷纷回到洞穴,并用细土将洞口封住,准备迎接漫长的冬眠。所谓“坯户”,就是用细泥封堵门户,不仅是为了御寒,更是为了保护自己辛勤积攒的生命力,直到来年惊蛰再次苏醒。北宋欧阳修的“百虫坯户不启蛰,万木逢春不发萌”,以及南宋魏了翁的“俯听候虫坯户去,仰看倦雁绝云还”,都准确捕捉到了这一物候所蕴含的生动哲思。

三候:水始涸。秋分的最后一候,水气收敛,湖泊、池塘和河流开始渐渐干涸。这并非简单的枯竭,而是一种自然的净化与浓缩。夏天泛滥的雨水,在秋分之后化为更纯粹、凝练的水汽,潜入大地深处。这股“水”从秋分进入七十二物候,之后立冬、冬至、大寒等节气都有水的物候,水的变化成为节气变化的重要参考。这种由散漫到凝聚的变化,象征着一种内敛、节制的美学。南宋翁卷的“烟生园柳暮鸦集,水涸池塘秋草侵”,元代元好问的“水涸沙仍湿,霜余草更幽。烟花藏落景,山骨露清秋”,都是古人眼中的秋分尾奏。

这三候构成了完整的哲学序列,展现了自然界从宏观的声响(雷)到微观的生命(虫),再到本源的物质(水)的层层退隐。秋分并非是衰败的预示,而是一种内在的转化,真正的平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动态的流转中,以收藏的姿态为下一轮的勃发积蓄力量。

当天地万物在秋分时节进行着无声的转化时,古人也用他们的方式回应着自然的邀约,既体现在宏大的国家典礼中,也流淌在诗人心底的感怀里。

所谓“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就是春分早上要在东面祭日,秋分晚上便在西面祭月,此习俗周朝便有。《管子》载,每逢秋分,帝王会“西出其国百三十八里而坛”,在都城西侧的郊野建立祭坛。天子身穿白色祭服,器物与供品也皆为纯白。这种仪式并非纯粹的信仰活动,而是一种治理行为。皇帝通过祭祀月神,祈求福我兆民,以期通过与天地的和谐相处,来确保国运昌隆、风调雨顺。秋分祭月的礼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秩序建构,通过外在的秩序来安抚人心。

(西汉)“祭敬”鼻钮铜印。来源/故宫博物院

在宏大的国家叙事之外,秋分也承载了历代文人最隐秘的内心世界。人们常在秋社写诗,但比起春社诗来,秋社诗总少了些欢快。南宋陆游写春社是“社肉如林社酒浓,乡邻罗拜祝年丰”,但他写秋社却是“又见神盘分肉至,不堪沙雁带寒来”。春社与秋社在诗人笔下呈现出不一样的气象,正是“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节气的变化萌动着万物,万物的盛衰又触发人的情感,见诸笔端。

杜甫与贾岛两位唐代诗人在秋分时的心境,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杜甫曾在某个寓居成都的秋日写下《晚晴》一诗:

村晚惊风度,庭幽过雨沾。

夕阳薰细草,江色映疏帘。

书乱谁能帙,杯干可自添。

时闻有馀论,未怪老夫潜。

那时的杜甫,正处于安史之乱后,身患疾病,壮志难酬。秋分时节的黄昏,夕阳的余晖、庭院的雨丝和升腾的湿气,本应是宁静的景象,但在他眼中,却与内心的寂寞与抑郁交织。对于杜甫而言,秋分的“昼夜均”并未带来内心的平衡,反而更映衬出他人生际遇的“不均”。自然界的收敛与安顿,在他这里成了个人悲剧与家国动荡的缩影,放大了他的感伤情怀。

与杜甫的沉郁不同,贾岛在《夜喜贺兰三见访》中则描绘了另一种秋分心境:

漏钟仍夜浅,时节欲秋分。

泉聒栖松鹤,风除翳月云。

踏苔行引兴,枕石卧论文。

即此寻常静,来多只是君。

这位以“苦吟”闻名的诗人,常年处于孤独的创作状态中。秋分之夜,当朋友贺兰三来访时,贾岛笔下的世界瞬间变得清澈宁静。他没有感慨时光的流逝,而是欣喜于秋分的清幽之境。他与朋友“踏苔行引兴,枕石卧论文”,在最寻常的秋夜里,找到了最深刻的慰藉。对于贾岛而言,秋分的“分”,不是愁绪的分界线,而是内心充盈的起点。尽管人生不如意,但却能在“即此寻常静”中,找到安顿自我的力量。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恰恰反映了秋分对于人心的深刻影响。

官方的祭月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秩序建构,旨在通过与自然的和谐来确保社会稳定;而诗人们的笔触,则呈现出个体在面对自然变化时,内在世界的波澜与平静。杜甫的忧愁,愁在秋分的动荡,打破了他内心的平衡;而贾岛的喜悦,则喜在秋分的宁静,带来了与自然同频的内心平和。

(清乾隆)铜镀金腰果形赤道公晷仪。日晷一边安置指南针,一边放置晷盘,上立晷针。晷盘“卯”“酉”之间有一段挖空的圆弧,其作用是在任一时间特别是在靠近春分和秋分的日子都能观测到针影落在时刻线间的位置,以提高测时的精确度。来源/故宫博物院

古时,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就是由传统的“祭月节”演变而来。2018年,我国将每年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一种古老智慧的回归,它将农耕的本源价值重新置于中心,这正是古人所强调的“年谷丰稔,百姓安乐”。秋分时节,酷暑已过,严寒未至,物产丰富,仓廪充足,无饥馁之忧,无寒冻之苦,此时庆祝丰收,再合适不过了。

世间有太多的美景,古人俯仰之间,雷雨、虫鸣、水流都成为他们眼中富有诗意的时间刻度。秋分,是自然世界的橙绿与橘黄,是有色彩、有声音、有气息的一曲节气礼赞。秋分的到来提醒我们:生命的圆满需顺应自然的节律,人生也有其时序,在奋力生长之后,是时候放下,是时候回归,是时候收藏,是时候为即将到来的“冬藏”做足准备。

编辑:周斌 詹茜卉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博古知今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默默鼬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