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升级”,点燃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生命新希望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9 17:50 1

摘要:作为“沉默的杀手”,多发性骨髓瘤因复发率高、治疗难度大,长期困扰医学界。近年来,新型治疗药物研发速度加快,多发性骨髓瘤也成为新技术的重点目标之一,今年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主任刘澎教授表示,随着更多创新手段问世,医生抗击多发性骨髓瘤的“

转自:上观新闻

作为“沉默的杀手”,多发性骨髓瘤因复发率高、治疗难度大,长期困扰医学界。近年来,新型治疗药物研发速度加快,多发性骨髓瘤也成为新技术的重点目标之一,今年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主任刘澎教授表示,随着更多创新手段问世,医生抗击多发性骨髓瘤的“武器升级”,将为更多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带来新希望。

多发性骨髓瘤是起源于骨髓浆细胞的一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浆细胞是免疫系统的“抗体工厂”,正常情况下负责产生抗体,帮助机体抵御感染。一旦其发生癌变,细胞增殖失去控制,会分泌异常蛋白,并破坏骨骼和骨髓功能。

多发性骨髓瘤是血液系统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仅次于淋巴瘤)。据世界卫生组织(WHO)GLOBOCAN 2022数据统计,全球多发性骨髓瘤新发患者187952例,死亡患者121388例,2021年中国多发性骨髓瘤新发患者估计17250例,死亡患者12984例。

多发性骨髓瘤还是一项“老年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其发病率和发病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在过去三十年间,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率增加了1倍,死亡率增加了1.5倍,且研究证实,60岁以上患者最近十年中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刘澎教授提到,该疾病发病年龄集中在65—69岁,60岁以上人群占75%,40岁以下患者较罕见。与此同时,多发性骨髓瘤早期症状不明显,通常无症状或仅有乏力、骨痛等非特异性表现,常被误诊为骨质疏松、关节炎或肾病。确诊时约70%患者已发生溶骨性病变,20%—30%伴有肾功能损害。因此,及早发现和及早治疗是应对多发性骨髓瘤的关键。

近年,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手段不断丰富,患者的生存期得到显著提高。但这是一个尚且无法治愈的疾病,患者治疗缓解后易复发,只有不到10%的中国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一线治疗后获得了持续性缓解,而30%的患者在接受标准治疗之后出现了复发。不断复发后,肿瘤侵袭性会逐步增强,缓解期逐步缩短,最终可能让复发/难治患者陷入“无药可用”困境。尤其是多数患者年龄偏大,基础疾病并发症多,也给多发性骨髓瘤的新药研发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刘澎教授指出,对于二次或者多次复发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主要治疗目标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此基础上尽可能获得最大程度缓解。原先二线与后线的治疗可考虑选用含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抗CD38单抗以及核输出蛋白抑制剂等多药联合化疗方案,不过随着对肿瘤生物学研究的深入以及BCMA等特异性靶点发现,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有了更多可能性。

BCMA是一种几乎只在浆细胞上表达的抗原蛋白,且在恶性浆细胞中异常高表达,并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存活和耐药等多方面起关键作用。当浆细胞变“坏”,变成恶性肿瘤,BCMA靶点就成了肿瘤细胞的重要标志,可以帮助外来药物精准定位并消灭肿瘤细胞。所以BCMA是多发性骨髓瘤的理想治疗靶点之一。此外,BCMA靶向药的作用机制独立于传统的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以及抗CD38单抗。因此,对这些治疗耐药的患者仍可能有效,能有效填补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短板。

近年,多个基于BCMA靶点的创新疗法涌现,包括CAR-T、双抗、抗体偶联药物(ADC)等,为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提供全新的解题思路。去年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新授予一款靶向BCMA的ADC药物突破性疗法并拟纳入优先审评,其联合治疗方案用于既往接受过至少一种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成年患者。未来,复发/难治患者有望迎来更多创新治疗选择。

《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到,肿瘤防治的主要目标包括进一步遏制肿瘤患者死亡率。刘澎教授始终关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他曾撰写《来日方长:骨髓瘤患者自助小红书》这本小宝典,他指出,当下对于复发难治患者,可以更多尝试使用前沿治疗手段,从而探索和积累新药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临床使用经验,推进“健康中国2030‌癌症总体5年生存率”目标的达成。

栏目编辑:史佳林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