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站在夏威夷毛伊岛海拔三千米的火山口,美国太空作战部长萨尔茨曼将军的焦虑几乎触手可及。他脚下是全球第三佳天文观测点,头顶是造价数亿美元的先进光电望远镜系统,但这位掌控着美军太空监视网络的关键人物却坦言:我们可能正在失去对太空的掌控。
站在夏威夷毛伊岛海拔三千米的火山口,美国太空作战部长萨尔茨曼将军的焦虑几乎触手可及。他脚下是全球第三佳天文观测点,头顶是造价数亿美元的先进光电望远镜系统,但这位掌控着美军太空监视网络的关键人物却坦言:我们可能正在失去对太空的掌控。
(图1)
这片被美军视为战略要地的火山高原,确实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稀薄稳定的大气层、每年超300个晴夜、以及俯瞰太平洋的绝佳地理位置(图1),使其能够追踪从美国西海岸到中国大陆上空的静止轨道卫星。
1990年代建造的AEOS望远镜虽然体型庞大,却能以惊人转速捕捉近地轨道卫星的轨迹,甚至通过激光导星技术识别出卫星太阳能板的细节。
但技术的华丽外衣掩盖不了本质的脆弱。萨尔茨曼透露,这套系统仅能捕获目标卫星约10%的轨道数据——这意味着当卫星飞出视野后,有90%的时间处于监控盲区。
中国卫星改变亮度、利用盲点机动的行为,正是瞄准了这个致命弱点。美军太空军第15侦察中队指挥官道出的真相更令人心惊:近地轨道卫星只需5-9分钟就能掠过天际,留给望远镜的跟踪窗口转瞬即逝。
(图2)
这场太空猫鼠游戏的背后,是萨尔茨曼提出的“成功理论”三大支柱:避免作战意外、否认先发优势、对抗恶意活动。
这些冠冕堂皇的术语背后,隐藏着美军深刻的战略焦虑。其他军种早已将太空准入视为理所当然,但当中国具备在轨抓取、机动变轨等能力时,美军突然发现自己的战略基础正在动摇。
值得注意的是,美军对所谓“中国威胁”的解读充满主观臆测。太空军官员公开质疑中国卫星(图2)的“技术研究”属性,将轨道维护能力直接等同于潜在武器系统。这种“有罪推定”的思维模式,暴露出美国在太空领域既想维持绝对优势,又无力完全掌控局面的矛盾心理。
毛伊岛望远镜群的现代化升级计划更凸显了这种焦虑。新一代地基光电传感器系统旨在探测更小更暗的目标,新墨西哥州的同类升级已在八月完成,而毛伊岛的升级却要等到来年四月——技术迭代的速度已经赶不上太空博弈的节奏。
(图3)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当美军竭力扩展“太空感知”边界时,却对脚下的土地缺乏最基本的“感知”。
夏威夷原住民视哈雷阿卡拉火山为神圣空间,美军扩建望远镜(图3)的计划遭遇强烈抗议,几年前的燃料泄漏事件更暴露了军事存在与当地生态文化的根本冲突。萨尔茨曼将军在专业会议上的文化尊重承诺,在军事优先的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这场围绕太空感知权的博弈,本质上是一场关于透明与模糊的战略对抗。美国试图通过技术优势维持太空透明化,而中国则通过技术反制保持战略模糊空间。双方都在测试对方的能力边界与战略底线——美军担忧的是“看不到”带来的误判风险,而中国似乎正在证明:完全透明本身就是一种战略劣势。
来源:星环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