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以结肠和直肠粘膜弥漫性炎症为特征的慢性疾病,临床中大多为轻中度UC患者,其以反复发作的黏液脓血便为特征。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以结肠和直肠粘膜弥漫性炎症为特征的慢性疾病,临床中大多为轻中度UC患者,其以反复发作的黏液脓血便为特征。
近几十年来,UC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增加,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部分研究表明,某些临床和人口统计学特征可能与UC的不良预后有关。
识别有严重UC进展倾向的患者,可以更早地开始强化治疗,以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为UC患者带来福音。
饮食因素
随着UC的发病率逐渐增加,饮食因素与UC预后的关系引起人们的注意,这可能与饮食对肠道维生素组群与肠道黏膜完整性的影响有关。
一些研究报道了饮食因素与UC进展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家禽和麦芽糖摄入量较高与UC复发风险降低有关。
除此之外,肉类、红肉、加工肉类、蛋白质和酒精的消费也与UC复发风险增加有关。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某些食品添加剂和乳化剂可能会破坏肠道微生物群稳态并导致肠道炎症,因此超加工食品还与UC的发病率较高有关。
相比之下,一些人没有发现纤维摄入量与疾病复发之间存在任何关联。
一项研究发现,采用无麸质饮食和标准饮食的UC患者在疾病活动度或住院率方面没有差异,因此UC患者不推荐无麸质饮食。
环境因素
目前的观点是,遗传易感患者在接触环境因素时,会产生不充分的免疫反应,最终导致胃肠道炎症,不同于克罗恩病,吸烟被认为是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保护因素。
在Aldhous等人的研究中,诊断疾病五年后,相比不吸烟群体,UC病情严重程度的降低在吸烟者中比在吸烟者更常见。
吸烟似乎是防止结肠切除术(OR=0.57;95%CI:0.38-0.85)和结直肠癌(OR=0.5;95%CI:0.2-0.9)的保护因素。最近的研究也未能证明戒烟对UC患者的负面影响。
在英国的一项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中,在UC诊断后2年内戒烟的患者与持续吸烟者之间,皮质内固醇依赖、需要皮质内固醇、UC相关住院或结肠切除术的发作率没有显著差异。
阑尾切除术也被认为是UC的保护因素,其机制可能为阑尾CD4/CD8比值增加和CD4+、CD69+T细胞浸润,表明阑尾是UC发展的启动位点。
最新研究报告阑尾可以通过免疫反应的改变和远端携带到结肠的微生物群的变化来充当疾病的启动位点。Kiasat等人的研究显示阑尾炎手术降低了UC患者的风险。
现认为肠道菌群与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具有相关性。现认为肠道菌群与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具有相关性,肠道微生物群在体内平衡和免疫系统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人们认为不同的环境和遗传因素可以促进该微生物群的变化。
营养因素
20%-85%的炎症性肠病患者会出现营养缺乏,最常见的是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虽然营养不良通常与克罗恩病有关,但有部分研究表明,克罗恩病患者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营养不良患病率相似。
出现营养不良的患者其住院率、手术率都将更高。血清白蛋白水平和体重指数(BMI)是营养不良最具预测性的参数。
与非肥胖患者相比,溃疡性结肠炎肥胖患者的恢复性回肠肛门袋手术后生活质量更低且长期袋失败的风险增加。
除此之外,肥胖还会增加IBD复发的风险,并与更高的焦虑、抑郁、疲劳和疼痛率相关,肥胖也会改变生物制剂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并且治疗失败的风险更高。
有关研究表明,血栓栓塞的风险也会增加。但在Markel等人进行的研究中,术前体重指数不影响术后感染发病率。
发病年龄Camps等人的研究发现,UC患者发病年龄较大最初会增加疾病复发风险,但随后具有保护作用。
Riegler等人随访研究了1705名UC患者,发现年轻患者相较于老年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更重。
同样,韩国的一项研究也得出诊断时的年龄较小预示着未来更严重的病程的结论。
但挪威研究人员对UC临床病程进行了长达10年的前瞻性IBSEN研究,通过多因素分析,他们发现诊断年龄为50岁的患者结肠切除术的风险低于72岁以下的患者(HR=0.28;95%CI:0.12-0.65)。
相比之下,也有部分研究显示诊断时年龄与UC预后无统计学差异。目前诊断时年龄能否作为影响UC预后的危险因素尚有较大争议。
疾病范围
根据蒙特利尔分型,UC可分为三种不同的亚型:当炎症仅限于直肠粘膜时为直肠炎,左结肠炎当炎症延伸到直肠外并延伸到脾曲时为左半结肠炎和当炎症到达脾曲近端的粘膜时为广泛性结肠炎。
研究认为广泛的结肠炎增加了UC手术风险。在近期的一项挪威东南部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中,广泛性结肠炎相比直肠炎,结肠切除术风险增加(HR=2.8,95%CI1.3-6.1)。
同样,在一项亚洲的回顾性队列研究中发现,诊断时疾病范围是疾病进展的重要预测因素,而疾病进展将增加复发和强化治疗的风险。每个患者的疾病程度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固定。
在这种情况下,要注意在直肠炎或左结肠炎患者中,炎症过程可能会进展到结肠的更近端段。这种现象可能需要更大的临床监测,甚至需要改变治疗方案。
与没有UC的患者相比,UC患者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且死于结肠癌的风险同样增加。最近一项meta分析中纳入了58项研究,结果显示广泛性溃疡性结肠炎和左半溃疡性结肠炎患结直肠癌的风险高于溃疡性直肠炎。
关于结肠癌风险随时间演变的最新数据相互矛盾。既往研究结果显示UC患者发生结肠癌的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基本稳定。
最近Olen等人研究发现UC患者发生结肠癌的风险,随着时间而逐步下降。这可能与如今UC的治疗手段进步有关,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明确UC随时间变化发生结肠癌的风险。
疾病活动度疾病活动度的分层在UC治疗方式的选择和预后的评估中占有重要作用。
Lennard-Jones等人在56例入院中评估了活动性UC患者中的181个变量,他们得出结论,发热、心动过速、排便次数和血清白蛋白水平是治疗失败和结肠切除术需求的重要预测因素。
那些在住院的前8小时内持续发烧和每天大便超过24次的患者,对药物治疗难治和需要手术的几率要高4-5倍。
Carbonnel等人评估了活动性UC患者静脉注射类固醇治疗失败相关的因素,他们发现在Truelove和Witts分类中符合严重疾病标准的患者中,治疗失败的风险更高(RR=2.26;95%CI:1.11-4.61)。临床内镜检查可直接评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肠黏膜病变。
病变的严重程度通常反映临床疾病活动度,可能有助于识别更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为更严重疾病行为的患者。
内镜下严重程度指数作为肠道黏膜的病变严重程度评估工具,更能反应UC疾病活动度。
在Corte等人的研究中显示当内镜下严重程度指数入院时为≥7时,几乎所有患者都需要使用英夫利昔单抗或环孢素进入强化治疗,而不是使用类固醇治疗。
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较高的改良都柏林评分(>7)也被证明与治疗失败风险增加相关(HR=4.96,95%CI:1.17-21.00,p=0.03)。疾病活动度高的UC患者其手术风险也相应增加。
Carbonnel等人的研究显示患有严重内窥镜活动的活动性UC患者比具有中等内窥镜活动的患者更需要结肠切除术。
肠外表现
UC患者除了常见的消化系统表现,个别患者还有肝胆疾病、关节损伤、血栓栓塞疾病、皮肤黏膜表现、眼部病变等肠外表现。现有研究认为伴有肠外表现的UC患者的远期预后更差。
在一项针对于小儿的队列研究中,发现诊断UC伴有肠外表现时结肠切除术的风险将增加(HR=3.5,95%CI1.2-10.5p=0.02)。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会有所增加。
在Hata等人的meta分析中显示UC患者肠外表现与回肠袋-肛门吻合术后贮袋炎的发生有关。
除此之外,希腊的一项研究中纳入859名UC患者,他们发现UC患者肠外表现与疾病活动相关。
即肠外表现的存在往往预示着更严重的病情。UC合并肠外表现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也将增加。
在最近的一项队列研究中,UC合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与仅有UC患者相比,异型增生和结直肠癌的风险也更高。
UC也常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同时出现,现一项队列研究表明,两病重叠时其直肠癌及肝胆胰癌的风险也会增加。
因此,UC合并肠外表现,常常需要更为严格的随访治疗。因此,UC合并肠外表现,常常需要更为严格的随访治疗。
社会心理因素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社会心理因素与UC的关系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项来自我国的横断面研究中,有焦虑或抑郁症状的UC患者的Mayo评分(p=0.0017)和溃疡性结肠炎内镜严重程度指数(p
长期感知高强度压力则与较高的UC复发风险独立相关。
在一项针对62名UC患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中,Levenstein等人发现,长期感知压力(>5年)使UC发作的风险增加了三倍。
睡眠障碍对IBD患者复发风险和生活质量受损有负面影响,但Ananthakrishnan等人没有观察到无症状UC患者的睡眠障碍与随后的复发风险之间有任何显着关联。
吸烟和阑尾手术可能是UC的保护因素,肠道菌群等环境因素也会影响UC的预后,发病年龄对于UC预后的影响目前仍有争议。
伴有肠外表现,更重的疾病活动度及更广的疾病范围往往意味着UC患者更严重的临床结局。
焦虑、抑郁等社会心理因素可能会加重UC的病情并使疾病复发风险增高。CRP、PCT、粪钙卫蛋白等炎症指标的异常升高可能是UC预后不良的标志物。
早期识别并管理这些病人时应采取更积极的治疗措施。未来仍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去探索影响U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来源:张医生健康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