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签署H-1 B 签证费飙到 10 万刀硅谷炸锅,机场挤满狂奔的工程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12:41 1

摘要:旧金山国际机场的登机口前,印度工程师罗汉・辛格把刚打印的登机牌撕得粉碎。屏幕上弹出的公司紧急邮件还在闪烁:"所有 H-1 B 持有者立即取消离境计划,政策突变可能导致无法返美。" 不远处,几名中国程序员正围着地勤争吵,他们预订的回国航班还有 40 分钟起飞,却

旧金山国际机场的登机口前,印度工程师罗汉・辛格把刚打印的登机牌撕得粉碎。屏幕上弹出的公司紧急邮件还在闪烁:"所有 H-1 B 持有者立即取消离境计划,政策突变可能导致无法返美。" 不远处,几名中国程序员正围着地勤争吵,他们预订的回国航班还有 40 分钟起飞,却被公司 HR 连环电话逼得必须放弃行程。这混乱的一幕,都源于特朗普突然甩出的 "天价签证炸弹"。

当地时间 9 月 19 日,特朗普签署公告将 H-1 B 签证申请费从几千美元暴涨到 10 万美元,一夜之间让硅谷的人才战略彻底失控。社交媒体上流传的视频显示,洛杉矶机场甚至有乘客撬开应急出口冲下飞机,只为赶在新政生效前返回美国 —— 这场由政策突变引发的 "跨国逃亡",正在改写全球科技人才的流动地图。

西雅图亚马逊总部的 HR 办公室灯火通明,总监玛丽盯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员工定位数据直冒冷汗。全公司 1.4 万名 H-1 B 持有者中,有 237 人正在海外休假,其中 68 人处于 "必须在 21 日前返美" 的紧急状态。她的团队已经连续 24 小时拨打越洋电话,最棘手的是一名在马尔代夫度蜜月的工程师,当地根本没有直飞美国的航班。

这种混乱在全美机场蔓延。达拉斯机场的广播反复播报:"乘坐 A A 1 2 3 4 航班前往新德里的乘客请注意,现有 15 名乘客要求自愿放弃行程...";纽约肯尼迪机场的值机柜台前,印度裔软件工程师阿米尔举着手机给移民律师发视频,屏幕上是他刚买的单程机票和哭泣的妻儿 —— 他最终选择独自留下,让家人先回国。

政策的模糊性加剧了恐慌。特朗普公告里没说清新规适用范围,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先宣称 "10 万是年费",24 小时后白宫又改口说是 "一次性费用"。梅耶・布朗律师事务所的格蕾丝・史在电视上无奈解释:"就像医生没说清楚手术范围就开刀,我们只能建议客户做最保守的选择 —— 待在美国境内最安全。" 直到 20 日移民局发文澄清 "现有持有者不受影响",这场持续 48 小时的逃亡潮才稍有缓解。

硅谷创投圈流传着一张扎心的账单:亚马逊去年获批 1.4 万份 H-1 B 签证,按新规要多花 14 亿美元,相当于吃掉公司两个季度的净利润;而对 Y C o m b i n a t o r 孵化的初创公司来说,这笔费用直接判了死刑 —— 他们平均融资额才 500 万美元,雇一个外籍工程师就要先交 10 万 "买路钱",这账谁也算不过来。

"我们刚把 AI 团队的招聘计划砍了一半。" 旧金山某自动驾驶公司创始人杰森在朋友圈吐槽。他的公司正急需 3 名算法专家,其中两位来自中国清北、一位毕业于印度理工,现在只能转向本土人才市场 —— 但符合要求的候选人年薪已经炒到 25 万美元,还得排队等 6 个月。更讽刺的是,公司去年花 300 万美元收购的 AI 初创团队,核心成员全是 H-1 B 持有者。

大型科技公司也难逃阵痛。谷歌母公司字母表的法务团队正在研究 "曲线救国" 方案:把部分研发岗位转移到加拿大温哥华,那里距离硅谷仅两小时飞行距离,却能规避签证限制。微软则在内部邮件中宣布:"2026 年起,新入职的国际员工将优先安排在雷德蒙德总部以外的海外办公室。"

印度驻美大使馆的紧急热线被打爆了。新政出台后,每天有超过 2000 名印度裔技术人员求助,最常见的问题是:"我老婆下个月预产期,我能回去陪产吗?" 据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局数据,去年 71% 的 H-1 B 签证发给了印度人,这意味着他们成为天价签证费的最大受害者。

班加罗尔的 IT 巨头 I n f o s y s 股价应声下跌 7%,公司 CEO 在紧急董事会上承认:"我们每年向美国派遣 1.2 万名工程师的模式彻底玩不转了。" 这家公司过去三十年的核心战略就是通过 H-1 B 签证轮换员工,现在每张签证的成本从 3000 美元飙升到 10 万,相当于每名员工的年度成本增加了 15%。更麻烦的是,许多在美员工开始申请调回印度,导致客户项目出现人员断层。

中国籍申请者虽然占比仅 11.7%,但受冲击同样明显。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的王教授发现,今年申请留校工作的中国博士生骤减 40%,"他们宁愿去德国马普所拿 6 万欧元年薪,也不想花 10 万美元买美国签证"。硅谷的华人创业圈更在流传一份 "加拿大移民加急攻略",多伦多和温哥华的科技园区已经迎来咨询热潮。

在波士顿的 O p e n AI 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伊利亚看着空荡荡的办公室叹气。团队 8 名核心研究员中有 5 人是 H-1 B 持有者,其中 3 人来自中国和印度。"我们正在训练的多模态大模型需要懂中文、印地语的专家,本土根本招不到。" 他刚收到的报告显示,全球 AI 领域顶尖 1000 名研究者中,62% 是非美国出生,其中 78% 曾通过 H-1 B 签证在美国工作。

这正是科技行业最焦虑的点。进步商会的科瓦塞维奇在《纽约时报》的采访中直言:"当中国在 AI 芯片领域疯狂追赶时,我们却给自己的人才管道装了个过滤器。" 他算了笔账:美国 AI 企业每年需要新增 2.3 万名高端人才,本土高校只能培养 1.1 万,缺口全靠 H-1 B 填补 —— 现在这道口子被 10 万美元死死堵住了。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特朗普的 "黄金卡" 政策:个人交 100 万美元或企业交 200 万美元,就能快速获得签证审批。"这等于告诉世界,美国只欢迎买得起门票的人才,而不是真正有潜力的年轻人。" 硅谷风投家保罗在推特上写道,他刚把一笔原本投给旧金山初创公司的资金转向了多伦多。

混乱成本远超 10 万:政策模糊导致的企业应急成本、人才流失风险,可能比签证费本身更高。亚马逊单家公司的紧急调度就花费超 200 万美元。中小企业成陪葬品:科技巨头尚可通过海外设厂规避风险,初创公司却直接失去全球招聘资格,未来硅谷的创新活力将大打折扣。人才流向彻底逆转:加拿大、德国等国已推出 "针对美国科技人才" 的签证加急通道,多伦多的 c o w o r k i n g 空间近期咨询量暴涨 300%。AI 竞争力遭遇重创:在中美 AI 竞赛的关键期,美国主动关闭人才闸门,等于给对手送上 "大礼"。

旧金山湾区的咖啡馆里,几位工程师正在修改简历。他们的 LinkedIn 页面悄悄更新了定位偏好:"考虑加拿大、新加坡、德国远程机会"。窗外,谷歌总部的旗帜还在飘扬,但那些支撑起硅谷神话的全球人才,正在天价签证费的驱赶下,寻找新的栖息地。这场由 10 万美元引发的蝴蝶效应,才刚刚开始扇动翅膀。

免责声明

以上观点来自相关机构,不代表本人的观点,不对观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做任何保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管理人承诺依照恪尽职守、诚实信用、谨慎勤勉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文章内容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不构成任何法律承诺,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认真阅读基金的招募说明书等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购买基金。

来源:解说百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