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鸟口碑翻车,为啥中产绷不住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3 12:57 1

摘要:最近始祖鸟的麻烦事儿不少。先是在喜马拉雅搞烟花表演被骂破坏生态,接着又被网友扒出千元鞋子穿一个月就开胶,维修还要花上千元。曾经被捧为中产标配的品牌,如今口碑直线下滑,不少人说这届中产因为始祖鸟“大崩溃”了。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原因?

最近始祖鸟的麻烦事儿不少。先是在喜马拉雅搞烟花表演被骂破坏生态,接着又被网友扒出千元鞋子穿一个月就开胶,维修还要花上千元。曾经被捧为中产标配的品牌,如今口碑直线下滑,不少人说这届中产因为始祖鸟“大崩溃”了。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原因?

要弄明白这事儿,得先说说始祖鸟怎么成了中产的心头好。作为户外品牌,它本来主打专业装备,可被安踏收购后换了路子,把自己包装成运动奢侈品。门店开在爱马仕旁边,衣服卖得比同类产品贵几倍,一件冲锋衣动辄七八千,限量款更是炒到两三万。有意思的是,买它的不全是户外爱好者,很多人穿它不是去爬山,而是上班、逛街。在不少商学院里,始祖鸟甚至成了校服,穿身上就像给自个儿贴了个成功人士的标签。

中产为啥愿意为这么贵的衣服买单?说白了,这不仅是买件衣服,更是买个身份象征。就像有人买茅台不是为了喝,买钓鱼装备不是为了钓鱼,穿始祖鸟成了一种社交暗号——告诉别人我混得不错。品牌也很懂这套,年年搞限量款,雇黄牛排队营造抢购假象,把一件功能性外套硬生生变成硬通货,连吊牌都能在二手平台卖几百块。这种饥饿营销让中产觉得买到就是赚到,既有面子又能保值。

可这次口碑翻车,恰恰戳破了这个美丽的泡沫。穿了一个月的鞋子开胶,寄回去维修要花1000块,差不多能买双新鞋了。有消费者吐槽,花高价买的专业装备,质量还不如几百块的普通运动鞋。更让人窝火的是,面对投诉,品牌要么说是消费者使用不当,要么就用高昂的维修费把人挡回去。这种高价不高质的反差,让中产感觉自己当了冤大头。

更要命的是,始祖鸟一边卖着奢侈品的价格,一边连基本的品控和售后都跟不上。有消费者买的外套穿几次就鼓包起球,LOGO脱落,客服却说这是正常现象。对比同价位的户外品牌,比如Salomon的鞋子虽然也不便宜,但在耐用性和售后服务上口碑明显更好。这种差距让中产们开始怀疑:花这么多钱,到底买的是品质还是智商税?

其实中产的崩溃不只是因为衣服质量差,更是因为发现自己追捧的身份符号靠不住了。这几年经济压力大,中产过日子越来越精打细算,花大钱买东西时更需要值回票价的感觉。他们愿意为高品质和品牌溢价买单,但前提是这钱花得明明白白。当发现花大价钱买的身份标签不仅质量堪忧,还要面对品牌的傲慢态度,那种被欺骗的感觉就特别强烈。

还有个更深层的原因,始祖鸟的营销策略本身就带着对中产的套路。一边说自己是专业户外品牌,强调技术含量;一边又学奢侈品搞限量、炒价格,把衣服变成社交货币。这种既要又要的玩法,让真正需要专业装备的消费者觉得不值,单纯为了面子买单的中产又容易被割韭菜。就像这次烟花表演事件,品牌想营造高端形象却忽视了环保责任,反而暴露了只重营销不重实质的问题。

更讽刺的是,很多中产买始祖鸟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品位和实力,可现在质量问题频发,反而让这个符号变了味。有人调侃说,穿始祖鸟开胶的鞋子出门,不是身份象征而是尴尬现场。当一个品牌从成功标志变成智商税代表,那些曾经追捧它的人自然会觉得脸上无光,这种心理落差比衣服坏了更让人难受。

这事儿也反映出当下中产的消费焦虑。他们既想通过消费来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又担心花冤枉钱;既追求高品质生活,又对价格敏感。始祖鸟刚好击中了这种心理,用专业+高端的双重标签让中产愿意掏钱。可当这层标签被撕开,露出的却是普通甚至糟糕的品质,这种期望与现实的差距,自然会引发情绪反弹。

其实不只是始祖鸟,这几年不少所谓的中产标配都在翻车。从网红餐厅到轻奢品牌,一旦失去品质支撑,只靠营销和溢价生存,最终都会被消费者抛弃。毕竟中产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他们愿意为价值买单,但绝不愿意为虚假的标签付费。

说到底,始祖鸟口碑翻车戳中的是中产消费心理的软肋——既想通过物质证明自己,又害怕被当成冤大头。当曾经深信不疑的品牌形象崩塌,那种失落感和愤怒感,其实是对自己消费判断的怀疑。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怎么看待这种中产崩溃?是品牌太不靠谱,还是中产的消费观念该调整了?你有没有为所谓的身份符号多花过冤枉钱?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徐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