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巴洪灾民众心声:现金援助及时,盼透明与协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8 21:45 1

摘要:这一下,当地656户家庭、总共2468人直接成了“孤岛居民”,出门难、物资进不来,最后只能挤在19个临时救援中心里。

2025年9月,马来西亚沙巴州帕帕尔地区的卡杜安河被洪水“折腾”得不轻,河上的桥直接塌了。

这一下,当地656户家庭、总共2468人直接成了“孤岛居民”,出门难、物资进不来,最后只能挤在19个临时救援中心里。

这种天灾面前,能不能快速打通“生命线”,往往是救灾的关键第一步。

桥塌了之后,副首相拿督斯里阿末扎希・哈米迪没耽误,立马下令要架一座贝利桥。

选贝利桥这步棋,确实走得挺聪明,这桥是模块化设计,不用像传统桥梁那样慢慢浇筑,零件运到现场拼一拼就能用。

之前菲律宾台风、印尼山洪的时候,这桥就帮过大忙,架起来比普通桥快多了。

这次沙巴这边,沙巴公共工程局(JKR)和皇家工兵团(RAJD)一起动手,先把河里的杂物清干净,再把基础打牢,接着就开始组装桥体。

本来想会不会遇到河道宽度不匹配的问题,后来发现皇家工兵团经验很足,很快就调整好了模块尺寸。

与此同时,彭南邦—潭布南公路因为山体滑坡堵了,公共工程局还联合特许公司在清理碎石、固定边坡,连受损的吊桥和住宅区挡土墙也一并修了。

如此看来,救灾不光要“通”路,还得把周边的安全隐患都解决掉才行。

光靠修路架桥还不够,受灾群众的吃穿用也得跟上,这时候,政府部门和民间力量就形成了互补。

NADMA(国家灾害管理局)局长和沙巴联邦秘书直接去了灾区,搭建了“联邦—州—地方”的协调体系,每天统计救援中心的人数、物资缺口,确保指令能快速传到基层。

当地的NGO也没闲着,筹了不少即食食品、毛毯、床垫,志愿者还去救援中心帮忙分发物资、维持秩序。

周边没受灾的居民也主动来搭把手,帮着清路、搭临时帐篷,副首相后来专门感谢了这些民间力量,说他们填补了政府救援的“最后一公里”。

比如有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政府集中配送物资顾不过来,NGO志愿者就上门送,这点确实做得很贴心。

搞不清要是只有单方面发力,会不会有这么高的效率,毕竟众人拾柴火焰高嘛。

解决了眼前的出行和物资问题,钱的事儿就成了重点。

首相拿督斯里安华・易卜拉欣批了1650万元人民币的紧急拨款,通过“BantuanWangIhsan”(BWI)计划发放。

临时救援中心的每户能拿到1650元,遇难家庭能拿1.65万元,不过老百姓也有自己的想法。

图阿旺村的阿格妮丝・卡洛斯大姐说,援助来得挺及时,但就怕分钱的时候不透明,希望能把发放流程和受助名单公开。

同村的玛乔里・尤敏倒觉得,这笔钱能解燃眉之急,买吃的用的都够。

还有帕帕尔基纳鲁特的24岁小伙德维・多雷・劳伦斯,他建议把NGO和个人的援助统一协调下,不然有的救援中心毛毯多到用不完,有的却缺药品,挺浪费的。

很显然,现金援助只是应急,长远来看还得有后续动作。

沙巴州灾害管理委员会(JPBN)说,之后会帮着修受损的房子,给种庄稼的农户发补贴,还会在卡杜安河沿岸加设水位监测站。

并非明智之举的是只盯着眼前的救援,灾后重建和防灾预警跟上了,下次遇到洪水才能少受点罪。

这次沙巴洪灾救援,从架桥修路到物资援助,再到现金兜底,能看出各方都在尽力。

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援助信息不互通、资金发放透明度待提升,毫无疑问,救灾不光要“快”,更要“细”。

要是能整个数字化平台,实时更新物资库存和资金流向,再找第三方机构监督分钱,老百姓肯定更放心。

更何况,东南亚地区本来就容易遭洪水,沙巴这次的经验,说不定能给周边地区做个参考,把“预警—救援—重建”的链条搭得更牢实。

来源:华夏趣史档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