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干了件挺大的事,把《纽约时报》、企鹅出版社还有两位记者一起告了,张口就要150亿美元,说这几家传播假消息诽谤他。
2025年9月,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干了件挺大的事,把《纽约时报》、企鹅出版社还有两位记者一起告了,张口就要150亿美元,说这几家传播假消息诽谤他。
结果没等多久,佛罗里达州联邦法院的史蒂文·梅里戴法官直接把这诉讼给驳回了,理由说得挺实在:起诉书里满是攻击性言辞,还绕来绕去不碰正题,不符合联邦民事诉讼的规矩。
不过法官也没把路堵死,说特朗普要是还想告,28天内改改起诉书内容还能再来一次。
特朗普是在那周的周一,在佛罗里达州联邦法院提起的这场诉讼。
他告的对象很明确,除了《纽约时报》和企鹅出版社,还有《纽约时报》的两位记者,苏珊娜·克雷格和拉斯·布特纳,主要针对的是《纽约时报》发的一系列报道,还有这两位记者写的《幸运的失败者:特朗普如何挥霍父亲的财产并制造成功的假象》这本书。
法官梅里戴驳回诉讼时,援引了《联邦民事诉讼规则》第8(a)条。
这条款是1938年就有的,核心意思特别简单:起诉书得写得清楚简洁,让被告一看就知道对方要告啥、要啥赔偿,这样才能好好应诉。
过往不少民事案件,就因为没符合这条款被驳回过。
梅里戴法官说,特朗普这起诉书就俩诽谤指控,却写了足足85页,第一个指控要翻到第80页才找着,第二个更靠后,在第83页。
更有意思的是,起诉里还夹杂着大量重复的内容,全是夸特朗普的,跟指控一点关系没有,还有一堆特别浮夸的细节描述,看着都累。
法官特意强调,起诉书不是用来堆证据、说自己多有理,或者没完没了讲法律条文的。
老实讲,我要是法官,看到这么一本“裹脚布”似的起诉书,估计也得头疼,毕竟打官司讲究的是高效明确,不是比谁写的字数多、夸自己的话好听。
法官驳回诉讼只盯着起诉书的程序问题,没说特朗普指控的内容是真是假,但光这程序上的漏洞,就足够让这场150亿美元的诉讼先翻一次车了。
那特朗普到底觉得《纽约时报》和那本书里,哪些内容是“假的”呢?
特朗普第一个不认同的,是关于《飞黄腾达》节目的报道。
报道里说他是这档节目的潜在主持人“发现者”,特朗普觉得这不对,这档节目2004年才首播,开播前他早就因为做房地产出了名,当时不少媒体都报道过他的生意,怎么可能是靠这节目才被“发现”?
我觉得这点上,特朗普的质疑倒是有点道理,毕竟公众人物的知名度不是突然来的,节目开播前的名气摆在哪儿,报道要是忽略这一点,确实容易让人觉得不准确。
再就是财产继承的事,《幸运的失败者》这本书里写,特朗普从父亲弗雷德·C·特朗普那里继承的几百万美元,是通过“欺诈性逃税计划”来的,还说他父亲当年利用了支持二战退伍军人返乡的联邦项目漏洞攒钱。
这说法特朗普肯定不认,毕竟涉及到家族名声和财产来源,换谁也不会轻易接受。
除了这些,特朗普还觉得《纽约时报》关于他学生时代行为的报道、对他房地产交易价值的描述,还有说他因和黑手党有联系、涉嫌洗钱被调查的内容,都是假的。
他甚至说《纽约时报》背叛了自己一直宣扬的“诚实、客观、准确”的新闻理想,成了针对他的“虚假言论传播者”,还扣了个“民主党传声筒”的帽子。
不过《纽约时报》那边也没软,发言人直接回应:“这诉讼根本没根据,就是想压制我们的独立报道。
”还说不会被这种手段吓住,要捍卫第一修正案赋予的新闻自由权利。
说实话,美国的第一修正案对媒体保护挺严的,1964年《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就定了规矩,公众人物告媒体诽谤,得证明媒体是“明知内容假还发,或者不管真假就发”,也就是得有“实际恶意”才能赢。
而且《纽约时报》也不是第一次应对这种诉讼了,2019年就有前共和党议员告过它诽谤,最后法院认定报道基于公开信息,没有“实际恶意”,《纽约时报》赢了官司。
这次的回应,明显是延续了之前捍卫新闻自由的立场。
再回头看特朗普,他这几年告媒体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从2015年到现在,针对媒体的诽谤诉讼超10起,大多因为证据不够或者程序问题被驳回。
比如2020年告《华盛顿邮报》,就因为没法证明人家有“实际恶意”输了。
如此看来,就算特朗普28天内改了起诉书再起诉,想赢也不容易,不光得把程序问题改好,还得拿出实锤证明《纽约时报》是故意传假消息,这难度可不小。
总的来说,特朗普这150亿美元的诉讼,先因为起诉书“内容不当”栽了跟头。
来源:云娱云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