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无怠不是普通的潜伏者,是我国安插在美方的王牌。他在中情局爬到了关键位置,手里过的机密文件能堆成山,传回国的情报要是打印出来,几大箱子都装不下。谁都没料到,这么个人物,在审讯时就提了个小要求,最后能让美国中情局悔得直拍大腿。
1986年的美国情报圈,跟被扔了颗炸弹似的炸开了。抓着一个人,让他们又气又怕——这人是金无怠,在他们眼皮子底下潜伏了整整37年。
金无怠不是普通的潜伏者,是我国安插在美方的王牌。他在中情局爬到了关键位置,手里过的机密文件能堆成山,传回国的情报要是打印出来,几大箱子都装不下。谁都没料到,这么个人物,在审讯时就提了个小要求,最后能让美国中情局悔得直拍大腿。
审讯室里的气氛,闷得人喘不过气。美方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轮流盯着金无怠,想从他嘴里抠出点东西。问他情报传递的渠道,他不说话。问他背后还有多少人,他还是不说话。金无怠全程都很冷静,脸上没多少表情,跟没被审的是旁人似的。
突然,金无怠抬手捂了捂肚子,眉头皱了起来。他抬眼看向旁边监管的人,声音听着有点虚:“能给我个塑料袋吗?我想吐。”
监管的人瞅着他这模样,没往深了想。他们觉得,金无怠这是扛不住了,说不定吐完就撑不下去,该招了。这人一边笑,一边递过去一个塑料袋,心里还等着看金无怠服软的样子。他们压根没意识到,这个随手给的塑料袋,后来会变成他们的麻烦。
金无怠的底子,本来就不一般。他1922年生在北京,家里条件不错,从小就跟着先生读书,肚子里有真学问,脑子也比一般人转得快。1948年,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招人,他凭着实打实的本事考了进去。没人知道,这一步踏进领事馆,其实是他特工生涯的开始。
后来,金无怠换了好几个工作地方。1952年,他进了美国国务院下属的外国广播情报服务局,被派到冲绳岛分局做事。他对情报特别敏感,一份杂乱的信息到他手里,很快就能理出脉络,分析得头头是道。美方的人慢慢觉得他靠谱,把他调到了中央情报局系统里。
在中情局的那些年,金无怠藏得比谁都深。他每天按时上班,看着机密文件,参加高层开的会,跟其他官员没两样,谁都看不出他的真实身份。可暗地里,他把看到的、听到的重要情报,都悄悄传了回去。从朝鲜战争那会儿,到中美关系有了变化,再到后来国际上出的各种大事,他传回去的情报都派上了大用场。我国在外交上怎么应对,军事上怎么部署,很多时候都靠这些情报做参考。
可这么厉害的一个人,最后还是栽在了叛徒手里。20世纪80年代初,安全部有个叫俞某的官员,叛变了。他把金无怠在中情局潜伏的事,一五一十告诉了美方。美方得了信,立马就动手,把金无怠抓了起来。
金无怠被关起来后,心里很清楚自己的处境。他没慌,也没乱了分寸。他开口要塑料袋的时候,心里已经有了主意。有人猜,他是想借着要塑料袋的空档,打乱美方的审讯节奏,自己好琢磨接下来该怎么做。也有人说,他可能是想靠塑料袋销毁点什么,哪怕是脑子里记着的情报,也不想让美方知道一星半点。
1986年2月21日,金无怠在拘留所里做了了断。他找了根鞋带,把塑料袋绑在头上,最后闷死了自己。他这一死,美国中情局想从他嘴里问出情报的念头,彻底落了空。
直到这时候,中情局的人才反应过来,那个塑料袋是金无怠计划里的一环。他们要是当初多留个心眼,不随便给那个塑料袋,说不定还有机会从金无怠那里套出点东西。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再后悔也没用。
金无怠潜伏37年,这么长时间里,一次都没暴露过。他在美方的眼皮子底下,把关键情报送回国,靠的不是运气,是真本事——过人的胆识,还有比谁都细致的心思。到最后,他用自己的方式守住了秘密,没让美方占到一点便宜。
现在再聊起金无怠的事,还是能让人佩服。他这一辈子,都在为自己的使命忙活。他的故事,不只是一个特工的传奇,更能让人看到,一个人对自己信念的坚持,能有多坚定。
来源:桃夭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