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消费者下单,估计要排到十月中下旬才能收到货,截至目前,这款联名周边的累计销量已接近十万件,且仍在持续增长。
最近《浪浪山的小妖怪》热度攀升,连带一个原本不算起眼的毛绒品牌“问童子”也彻底走红,甚至卖断了货。
它与《浪浪山的小妖怪》合作的联名周边,定价在165元到500元之间,短短三天内就售出逾万件。
现在消费者下单,估计要排到十月中下旬才能收到货,截至目前,这款联名周边的累计销量已接近十万件,且仍在持续增长。
品牌创始人沈泽坦言,手上已经没有现货了,一件都不剩。
“问童子”走红后,始终绕不开两个核心话题,产品品质与定价高低。
青睐它的消费者评价颇高,称“根本不用挑脸,每个玩偶都和官网图片一模一样”;但不认可的声音也很直接,认为它是借着“国潮”名义“割韭菜”,定价实在离谱。
其实这次联名款中,最贵的产品也没超过500元。
但点开它的淘宝官方店铺会发现,四位数定价的玩偶不在少数,甚至还有20万到30万的大型装饰玩偶。
不少人会把“问童
子”和之前爆红的JellyCat放在一起,从设计、质量、定价三个维度比较,想看看哪个品牌更“敢”。
接触过毛绒玩具圈的人,应该都记得JellyCat当年在市场的热度。
它那只定价999元的邦尼兔,在淘宝上有两万多人下单,上海静安嘉里中心的JellyCat主题咖啡馆,年轻人愿意排一两个小时的队,只为买一只玩偶。
如此看来,大家自然会好奇,“问童子”会不会成为下一波“情绪消费”里的爆款品牌。
“问童子”和JellyCat确实有相似之处,两者都走高端路线,也都强调产品品质,但要说不同,“问童子”更执着于“中国文化表达”。
从产品来看,它既有年轻人喜欢的“龙头老大”“奔波儿灞”这类带梗的玩偶,也有定价几十万元、以传统文化意象为基础设计的大型装饰玩偶。
比如它的花卉系列,把中式插花做成了毛绒材质的花瓶和花,不会破碎、不会枯萎,还不用费心打理。
对于既想保持生活仪式感、又没时间照料花草的年轻人来说,这种设计算是精准契合了需求,把这样的毛绒花艺摆在家里,对部分人来说,确实比传统瓷器更有吸引力。
这种差异化路线让“问童子”避开了与泡泡玛特、JellyCat的正面竞争,悄悄成长为了市场中的“黑马”。
品牌创始人曾提到,选择毛绒这个品类,是因为毛绒材质比平面印刷更有“体感”,能融入更多文化符号,而且应用场景广泛,既能摆放、又能抱在怀里,还能陪着睡觉。
未来,他们不打算只做毛绒玩具,还想以毛绒为载体,尝试更多表达形式。
“问童子”的目标客群也很清晰:18岁到35岁之间,注重自我表达、追求生活品质的人群。
而且它的产品品质确实经得住考验,不少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买“问童子”就是因为质量好。
相比之下,有些消费者之前买的JellyCat玩偶,因为容易掉毛,已经被挂到闲鱼上转卖了。
本来想,毛绒玩具的技术门槛应该不高,但接触行业信息后发现,难的是让最终产品和样品的差距最小。
“问童子”的优势在于,几乎所有环节都由自己把控,只有生产环节外包出去,设计、打样、选材料,这些关键步骤都由品牌自己完成。
而很多同行,连打样都交给工厂来做,这种对生产环节的把控力,也让品牌能及时调整产品,沈泽曾说,如果一个产品做了三个月但团队不满意,就会直接延期,甚至不惜成本修改,直到符合要求。
不过这些“设计感”背后,是真金白银的投入,有些设计工厂现有机器做不了,就得买新设备,还得反复试错,成本自然会往上走。
为了实现“让人第一眼就喜欢”的效果,2019年品牌转型时,“问童子”直接砍掉了所有营销和渠道扩张的投入,把资源全放在提升产品力上。
这也是它必须走高端路线的原因之一,毕竟高端毛绒玩具的利润空间,比普通毛绒玩具要大不少,但前提是产品得配得上这个定价。
目前来看,“问童子”是靠产品力在消费者心意和品牌定价之间,勉强维持了平衡。
在二手市场上,它的产品也还算保值,七折入手、八折转出的情况很常见,这一点和JellyCat差不多。
走红之后,“问童子”面临的最大问题变成了,怎么实现盈利,又不损害品牌调性?之前“小而美”的阶段已经过去,现在需要扩大规模,但“高品质”和“规模化”本身就存在冲突。
如何让觉得定价过高的消费者愿意买单?如何解决爆单后产能跟不上的问题?这些都是品牌要面对的挑战。
目前“问童子”的销售渠道主要在线上,淘宝旗舰店的粉丝量已经快到70万。
从店铺动态能看到,今年它开始拓展其他平台,也终于计划进入线下市场。
今年已经和哈姆雷斯这类玩具零售商合作搞了快闪活动,明年还打算在一线城市的核心商圈开独立门店。
创始人也提到,从今年开始,品牌商业化的核心会放在线下,很显然,这个思路有一定道理。
毕竟毛绒玩具需要触摸和观察实物,线上的图文展示还是有局限。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问童子”目前有300多个SKU,要把这些产品摆满,至少需要四五十平方米的门店,如果按照传统毛绒玩具店的陈列方式,可能需要上百平方米的空间。
对一个没有线下运营经验的品牌来说,在一线城市商圈租下百来平方米的店铺,还要做好体验和展示,压力确实不小。
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看看泡泡玛特的发展路径就知道,门店现在已经成了品牌竞争的关键战场。
产品线上,“问童子”现在分了两类,一类是品牌向产品,服务追求小众表达的客户,用来树立品牌调性,另一类是市场向产品,借助大众熟悉的文化故事设计,目的是拉动销量。
在扩张的同时,团队还想保住“产品力”这个核心优势,至于IP打造、品牌故事传播这些,他们还在摸索阶段。
毫无疑问,“问童子”现在确实火了,但能不能一直火下去,还要看接下来的每一步决策。
它靠《浪浪山的小妖怪》抓住了流量,靠差异化和产品力站稳了脚跟,但后续如何平衡规模与品质、如何做好线下布局、如何让更多消费者接受定价,这些问题的答案,才是决定它能否从“爆款”变成“长红品牌”的关键。
毕竟消费者愿意为情怀和品质买单一次,却不会一直为有短板的产品买单。
来源:云娱云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