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2日,中国母婴品牌Babycare 创始人李阔接受了央视网专访。该公司于近日举办了“造极发布会”,期间首次公开35项纸尿裤造极标准及2000多项全链路管控指标。这不仅是一场产品升级,更是一次行业话语权的重塑——中国企业正以“标准制定者”之姿,步入世界母婴
央视网消息:8月22日,中国母婴品牌Babycare 创始人李阔接受了央视网专访。该公司于近日举办了“造极发布会”,期间首次公开35项纸尿裤造极标准及2000多项全链路管控指标。这不仅是一场产品升级,更是一次行业话语权的重塑——中国企业正以“标准制定者”之姿,步入世界母婴舞台的中央,展现出中国母婴品牌在品质创新与标准制定上的国际引领力。
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纸尿裤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更正在成为行业标准与品质的定义者。以Babycare为代表的中国母婴品牌,正在凭借对产品的极致追求和系统性创新,深度影响了全球母婴市场的竞争格局。
破局与引领:从“制造”到“质造”用“中国标准”终结无序竞争
纸尿裤战场硝烟弥漫。十年前,国际巨头垄断高端市场,本土品牌深陷低价泥潭。李阔初入母婴行业时,听到最多的质疑便是“不打低价活不下去的”。
然而,他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为了给宝宝更好的产品,中国妈妈们正在陷入集体焦虑,她们不断钻研“海淘”攻略,对品牌信息和产品参数如数家珍。这对李阔触动很大,他坚信,未来的全球第一母婴品牌一定出自中国。
如今,李阔的预言逐渐成为现实。在经历多年行业洗牌后,以Babycare为代表的中国品牌在纸尿裤赛道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中国纸尿裤标准更是被视为国际最高标准之一。
“中国的消费者可能是全球最‘挑剔’的。”在谈到中国品牌胜出的关键时,李阔分析道,中国拥有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和庞大的母婴消费市场,在供需两端的双重托举下,中国母婴品牌完全有能力超越美国、欧盟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标准,“那些标准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及格线。”
李阔强调,极致的本土化创新和领先的产品力是关键。在欧美、日韩等市场,母婴产品形态可能多年不变,而中国市场的产品迭代可谓“日新月异”。层出不穷的新需求、新技术和新理念,最终造就了中国母婴品牌的产品力。“产品力是‘1’,其他都是后面的‘0’。但产品力不能是昙花一现,要做成‘钉子’,而不是‘浮萍’。”
在Babycare打造的纸尿裤透明生产线中,一片纸尿裤的芯体、面层、腰围、橡筋、底膜等细节,都蕴含着多项“行业首创”:首创“花苞腰围”、率先设计新生儿“前凹后凸”护脐防漏结构、率先在芯体上开V形槽加速吸收……这些一点一滴的创新,推动整个行业把标准越做越高。而正因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才一步步推动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造。
质造基石:用“全球供应链协同”兑现极致承诺
中国品牌国际化,必须依托全球优质供应链资源。从创立之初,Babycare就着重投入供应链建设,其模式核心为“C2B2M”——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倒推至源头的生产方向,以此实现产品创新与全链路质控。
李阔谈到,自己近年来接触最多的不是直接生产产品的工厂,而是生产设备、模具、原材料的二级供应商。Babycare通过和这些源头厂商共创,从原材料端开始创新。在打通原料、生产、成品端之后,品牌就能够“反向改造”供应链、快速响应市场,并增强品质稳定性。
换言之,Babycare在尿裤领域与巴斯夫、莱卡等12家国际材料巨头建立的“品质合伙人”机制,并非简单的采购关系,而是“创新”和“安全”的共同体。作为贴近用户的品牌,Babycare为供应商提供第一手的海量用户洞察和据此研发的创新性产品解决方案,推动国际供应链为中国消费者和中国产品进行重构和改造——这个“量身定制”的过程,正是中国“智造”和中国“质造”力量的缩影。
例如,在开发高端山茶系列拉拉裤时,Babycare发现底层材料升级后,原抛弃贴粘合力不足、易脱落。为此,团队找到美国胶粘巨头艾利丹尼森,经过多轮研讨、超2000次用户试用,最终联手重新设计了一款抛弃贴,在各种温湿度环境下都能稳定贴合。在这一过程中,艾利丹尼森甚至为了这个新产品改造了生产线。
无数这样的细节背后,是Babycare通过“全球优选原料+严苛管理标准”重新定义行业安全标杆的匠心。据了解,Babycare要求“从一颗吸水树脂开始“做到型号、产地、批次、检测报告均可溯源”。2022年起,其全系列纸尿裤产品外包装均实现业内领先的“防伪+溯源”双码配置,用户可以扫码查询检测报告以及检验产品真伪。2025年更是将24小时生产线直播搬进了溯源码系统。
业内人士表示,这种模式改变了过去单向依赖的局面,通过产品创新,不断驱动原材料等供应链侧变革与创新。国产消费品牌正在由“受制于链”迈向“赋能于链”,并逐渐在全球价值链中掌握更多主动权。
创新内核:用“专利技术”击穿用户核心痛点
在公司内部,李阔常说这样一句话:产品上市的第一天是研发真正的开始。
作为品牌首款产品的研发者,他尤其重视从用户反馈中寻求创新。Babycare专门建立了一个VOC(Voice of Customer)体系,听取用户对产品的建议。不仅如此,Babycare还推行“一日客服”制度,要求员工和高管接听用户热线、担任导购、家访等,或把线下店的店员、店长请到公司,聆听一线的声音。
“存在即不合理。”李阔要求团队用这句话持续反思自身、打磨产品,“即使我们觉得已经做得很好的产品,上市一两个月之后,也可能会被消费者指出问题。”因此,他鼓励团队对一切现成解决方案保持怀疑,从每一个细节里寻找突破的可能。
革新产品力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升级之旅。长期以来,Babycare始终保持12个月一次的产品迭代节奏,“小改动则几乎每个月都在发生”。它旗下的第一款产品——婴儿背带,上市11年,升级了11次。
而面对“创新即被模仿”的挑战,李阔认为,品牌能通过高品质的产品教育市场,扭转“劣币驱逐良币”的风向。他以Babycare推出的湿巾举例,这款湿巾的厚度和定价都远超行业均值,但很快以其质量吸引了消费者,中国的母婴湿巾类产品也随之越做越厚。“这几年我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做好的东西,是能够做到行业第一的。”
此外,Babycare也在构筑起自己的专利护城河,积极申请专利,并利用快速授权机制,使专利证书几乎与产品上市同步下发。李阔表示,产品或许会被抄袭,但创新不会。“同行可以模仿单品,但底层的研发创新、供应链整合、精细运营无法被复制。”
全球雄心:用“中国质造”重塑国际竞争格局
好的产品会说话。消费者会自发认可和欣赏优质产品,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商业规律。目前,Babycare已成功进入以严苛著称的日本市场——其产品“婴幼儿手口湿巾”进驻超8000家门店,售价达当地同类产品两倍,仍广受欢迎。
李阔不认为这是偶然。“这款产品经过中国市场的锤炼,(相对同类竞品)不是领先了10%,而是领先了10倍。我有这个信心和底气。”
相较于许多企业出海时高举高打的做法,他更相信硬核产品能让消费者一眼选中。日本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的积极评价,也常常回馈给他惊喜。
当然,中国企业出海不能照搬“中国节奏”,而是要尊重当地市场规律,给予本地团队足够决策权。“不是以革命者和颠覆者的身份进入,而是要保持‘躬身入局’的心态。”李阔透露,Babycare团队花了三年时间,才真正打入日本市场。
李阔透露,未来Babycare将持续押注一些高势能市场,例如美国、中东地区等。在这些高势能区域站稳脚跟后,打开更大市场就只是时间问题。
结语
深度整合全球供应链,打造行业标准,以用户需求驱动产品创新,直到稳步推进品牌出海——创业11年来,李阔和Babycare一步一个脚印,走上了这条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造”的必经之路。
从一个年轻的母婴品牌,到全球母婴市场中的有力竞争者,Babycare的故事也是众多中国企业从“追随者”迈向“规则制定者”的缩影。当一批像Babycare这样的企业开始以“标准”为矛、以“创新”为盾、以“用户”为轴深刻践行这一路径时,中国品牌的全球叙事,才真正开始。
来源:金错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