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特朗普“卡脖子”的石头科技,正深陷“三重困局”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9 16:30 1

摘要: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祭出的新一轮对华关税政策如一记重拳,席卷全球资本市场。A股市场在一片“黑色星期一”的阴霾中剧烈震荡,而智能家居领域的明星企业石头科技(688169.SH)无疑是风暴中的焦点之一。

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祭出的新一轮对华关税政策如一记重拳,席卷全球资本市场。A股市场在一片“黑色星期一”的阴霾中剧烈震荡,而智能家居领域的明星企业石头科技(688169.SH)无疑是风暴中的焦点之一。

从4月3日到4月15日,石头科技股价从最高价的239元/股骤降至173元/股,市值蒸发超30%。虽然部分A股企业已开始触底反弹,但石头科技的颓势却引发了市场对这家扫地机器人龙头未来前景的深思:全球化战略的豪赌,是否正让它付出沉重代价?

这场股价滑铁卢与石头科技最新披露的2024年财报有关。数据显示,公司全年营收同比增长38.03%至119.4亿元,然而,净利润却同比下滑3.64%至19.77亿元。在扫地机器人行业进入存量博弈的背景下,石头科技的营收增长已属不易。问题在于,利润的萎缩暴露了其成本控制与市场扩张之间的脆弱平衡,而这恰恰与特朗普关税的冲击不谋而合。

作为一家深耕全球市场的中国科技企业,石头科技的国际化步伐近年来显著加快。2024年,海外市场贡献了公司近40%的收入,其中北美市场尤为关键,占其出口业务的半壁江山。然而,美国4月2日生效的34%额外关税,以及将于5月取消的小额包裹免税政策,直接威胁到石头科技在美市场的价格优势。长期以来,石头科技凭借高性价比和AI技术创新在北美站稳脚跟,但如今,关税壁垒正迫使公司重新审视其全球化布局的可持续性。

1、内卷泥潭中的石头科技

在全球智能家居赛道上,石头科技(688169.SH)曾以技术创新者的姿态领跑,但2024年的行业格局却让这家扫地机器人巨头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国际数据公司(IDC)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扫地机器人出货量同比增长11.2%,达到2060.3万台,但第四季度增速放缓至7.8%,这意味着市场进入存量竞争的残酷阶段。石头科技虽凭借16%的销量份额和22.3%的销售额稳坐全球第一,却无法掩盖行业内卷、技术同质化与价格战三重压力的侵蚀。

行业内卷的根源在于技术创新的边际效应递减与价格战的恶性循环。尽管石头科技在2024年推出了搭载Reactive AI 3.0动态避障技术和五轴折叠仿生机械臂的G30 Space系列,试图通过AI驱动的精准导航和复杂场景适应性巩固技术壁垒,但竞品的快速追赶正在瓦解其优势。

竞品中追觅科技通过仿生多关节机械手和具身智能大模型实现更高效的自主决策,云鲸智能则凭借智能擦窗机器人开辟新赛道。更令人担忧的是,石头科技的核心技术竞争力在专利诉讼中暴露短板。2024年,公司因仿生机械臂技术涉嫌侵权追觅科技,在德国市场被法院裁定禁售相关产品,导致欧洲市场份额骤降至12.5%,同比下滑3个百分点,这一事件不仅损害了品牌声誉,也意味着石头科技在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原创性上的不足。

价格战是另一个致命陷阱。为应对国内市场渗透率趋于饱和以及“以旧换新”政策效应消退,石头科技在2024年下半年采取了激进的“以价换量”策略。其主力产品Q7 Max系列在欧洲市场的标价从569欧元下调至419欧元,降幅高达26%。这一策略短期内刺激了国内线上渠道销售额暴增104%,但代价惨重。境内毛利率下滑1.56个百分点至46.49%,海外市场毛利率更是因关税上涨和渠道成本攀升重挫6.74个百分点至53.7%。更令人不安的是,科沃斯、追觅等竞品迅速跟进降价,形成行业性的利润挤压。2024年,全球扫地机器人行业平均毛利率已从2023年的38%降至34%,石头科技的盈利空间正被进一步蚕食。

石头科技的困境也是中国智能硬件企业面临的普遍痛点,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的平衡愈发艰难。在笔者看来,石头科技技术迭代速度未能完全匹配全球化扩张的野心。尽管公司2024年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提升至8.5%,并计划2025年推出基于毫米级避障与多模态AI交互的新品,但在专利布局与供应链自主化方面仍显滞后。例如,公司70%的核心零部件依赖海外供应商,这在关税波动和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的背景下,成为成本控制的隐患。

规模狂奔掩盖的成本危机

在2024年的财报中,石头科技(688169.SH)交出了一份“增收不增利”的成绩单。这场“增收不增利”的危机,不仅源于外部关税与原材料成本的挤压,更指向公司内部成本失控与战略失焦的深层问题。

石头科技成本结构的恶化趋势明显。2024年,公司营业成本同比激增49.38%,远超营收增速,智能扫地机器人及配件毛利率下滑2.87个百分点至52.07%,海外市场毛利率更是暴跌6.74个百分点至53.7%。

表面上看,特朗普政府4月2日生效的34%对华关税、全球半导体价格上涨7.2%,以及人民币汇率波动导致的汇兑损失,是利润下滑的外部推手。但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公司内部的成本管理未能跟上激进扩张的步伐。例如,2024年公司新增越南生产线的初期投资高达3.5亿元,却因设备调试延误未能如期投产,导致短期内固定成本激增。

石头科技在营销上的“豪赌”进一步加剧了利润压力。2024年,销售费用同比暴涨73.23%至29.6亿元,接近营收增速的两倍,其中广告支出高达19.24亿元,占销售费用的65%。公司通过赞助热门综艺、社交媒体KOL推广以及海外电商平台促销,试图抢占流量高地。

然而,高投入并未换来等比例的转化率。根据市场研究机构GfK数据,2024年石头科技在北美市场的品牌认知度提升仅3.8%,远低于预期。在笔者看来,这种“烧钱换流量”的策略忽视了智能家居消费者对产品性能与售后服务的核心需求,短期流量难以转化为长期品牌忠诚度。

更令人担忧的是,石头科技在多元化尝试中的失策。公司2024年斥资2.8亿元进军洗衣机与空气净化器市场,试图打造“全场景智能家居”生态,但新品类贡献收入仅占总营收的4.5%,远低于预期。

与此同时,产品质量问题成为拖累品牌口碑的隐形炸弹。据黑猫投诉平台统计,截至2025年4月14日,涉及石头科技的投诉量接近2000条,其中超60%与扫地机器人回程故障、自清洁功能失效等质量问题有关。例如,用户反馈G20系列产品在使用一年后频发“污水箱异常”与“APP故障提示”问题,多次返修未果。此类投诉不仅增加售后成本,还威胁着公司在高端市场的品牌形象。

3、股东减持的信任裂痕

2024年,石头科技这家扫地机器人龙头被冠以A股“减持王”的称号,创始人及早期投资者的密集减持不仅抽走了超百亿元资金,更在投资者心中埋下信任危机的种子。股东的频繁套现,叠加公司战略转型的阵痛,正将石头科技推向资本市场的风口浪尖。

自2020年上市以来,石头科技的股东减持已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2024年,创始人昌敬通过精准操作累计套现8.88亿元,其中2023年3月至9月减持131.24万股,套现3.92亿元,均价在291-380元/股;2024年6月又通过大宗交易减持131.58万股,套现4.96亿元,均价376.88元/股。

更引人注目的是,昌敬在减持后多次发布“不减持承诺”,却在承诺期结束后迅速重启套现,这种“承诺-减持”循环引发了市场对其诚信的质疑。与此同时,“小米系”顺为资本在2024年四季度彻底清仓其5.41%的持股,按当时股价估算套现约10亿元;联合创始人毛国华也在2024年四季度减持0.12%,持股比例降至1.2%。此外,香港中央结算公司全年减持956万股,进一步加剧了资本撤离的连锁反应。

股东减持的背后,是石头科技在战略转型与盈利压力下的估值困境。2024年,公司“增收不增利”,毛利率承压。与此同时,公司在AI技术升级与全球化布局上的高投入尚未带来显著回报。例如,2024年公司投入3.2亿元升级Reactive AI 4.0算法,计划2025年推出支持多模态交互的新品,但市场对其技术落地的预期仍不明朗。

股东的密集减持,无疑向市场传递了信心不足的信号。Wind数据显示,2024年石头科技的市盈率从年初的35倍降至年末的22倍,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石头科技的资本隐忧不仅限于减持。2024年,公司新增3亿元股票回购计划,试图提振股价,但实际回购金额仅完成计划的42%,效果甚微。

此外,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话语权正在减弱。2024年,公司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从2023年的68%降至55%,可见机构正对对石头科技长期价值持谨慎态度。

昌敬等高管的“精准减持”与反复承诺的矛盾,严重削弱了市场对管理层的信任。若任由信任裂痕扩大,石头科技不仅可能面临估值长期低迷,还可能在AI技术驱动的行业洗牌中失去先机。

特朗普关税政策如悬顶之剑,考验石头科技的全球化战略。面对内卷、成本失控与信任裂痕,石头科技能否通过技术突围与供应链重构化危为机,不仅关乎自身命运,也代表着全球化浪潮下中国企业的抉择。石头科技的下一步,将如何书写?答案或许决定了它能否在贸易战阴霾下,重塑智能家居行业的未来。

来源:翟菜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