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退意味失败? 历史两次伟大撤退: 一次拯救了中国,一次救了世界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3 11:55 2

摘要:其实不然。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长卷中,有两次著名的战略撤退,非但不是失败,反而成为扭转乾坤的关键。一次守护了中华民族的火种,另一次则改变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格局。它们告诉我们:有时候,退一步不是为了认输,而是为了将来能更有力地前进。

“撤退”这个词,总带着一丝不甘和落寞。在许多人眼中,它往往与“失败”划上等号——丢了阵地,损了士气,似乎一退便成千古恨。但历史的真相果真如此吗?

其实不然。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长卷中,有两次著名的战略撤退,非但不是失败,反而成为扭转乾坤的关键。一次守护了中华民族的火种,另一次则改变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格局。它们告诉我们:有时候,退一步不是为了认输,而是为了将来能更有力地前进。

先说第一次——1934年至1936年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当时看来,红军被迫离开南方根据地,一路遭受围追堵截,人数从8万多人锐减到3万,何等艰难!但正是这场“撤退”,保存了中国革命的核心力量。红军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在陕北扎下新的根基。

更重要的是,长征犹如一部“宣传队、播种机”,让更多人看到了我党的理想与坚持。如果没有这次战略转移,革命火种可能早已被掐灭。可以说,长征是以退为进的典范,它救了中国革命的命运,也为后来新中国的建立留下最宝贵的火种。

再说第二次——1940年的敦刻尔克大撤退。那时二战欧洲战场形势危急:英法联军被德军逼到法国北部港口,背后就是大海,几乎陷入绝境。然而在短短几天内,英国动员无数民船加入救援,成功将33万多士兵撤回英国。

从战术上看,这无疑是一场大败——装备尽失、退守本土。但战略上,它却保留了盟军最珍贵的作战力量。这些经验丰富的士兵成为日后诺曼底登陆的反攻主力。正如丘吉尔所说:“战争不是靠撤退赢得的,但这次撤退中蕴含着胜利的必要条件。”

敦刻尔克之后,希特勒未能一举击败英国,欧洲战场的格局由此改变。这次撤退,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保存了实力,可谓“救了世界”。

这两次撤退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不是惊慌失措的逃跑,而是冷静果断的战略转移。领导者清楚地知道,面对强敌,暂时的后退是为了避免全军覆没,等待时机再图反击。这与那种丧失斗志、溃不成军的败退完全不同。

所以,撤退真的等于失败吗?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真正的智慧不在于一味坚持、玉石俱焚,而在于懂得权衡进退、保存实力。无论是在战争、商业还是人生中,有时勇敢地后退一步,反而能迎来更广阔的前进空间。

这两次伟大的撤退,不仅是军事史上的经典案例,也更像是一则充满哲理的启示:放下对“撤退”的偏见,才能看清什么才是真正的胜利。

来源:一姐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