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9日,北京亦庄举办了一场改写科技史的赛事——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这场比赛的看点不仅在于“钢铁跑者”与人类同场竞技,更在于它为中国机器人产业推开了一扇通向未来的大门。
4月19日,北京亦庄举办了一场改写科技史的赛事——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这场比赛的看点不仅在于“钢铁跑者”与人类同场竞技,更在于它为中国机器人产业推开了一扇通向未来的大门。
全球首个机器人参加的半程马拉松,这是科技与人文交织的21公里
这场赛事,20支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机器人队伍,与1.2万名人类跑者共同踏上21.0975公里的赛道。
这条被称为“最美赛道”的路线串联起南海子公园的湿地风光、紫花盛放的泡桐大道、科技企业林立的文昌大道,最后抵达通明湖信息城。赛道特意设置了≤9°的坡道、14处弯道,模拟真实城市环境中的复杂地形。
在比赛中,要求所有机器人必须采用双足行走,禁用轮式结构,控制方式涵盖手动遥控到完全自主。为应对续航挑战,规则允许更换电池或机器人接力,但每次更换需罚时10分钟。
在这场机器人对决中,身高1.8米的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夺冠,其关节散热技术让奔跑时速提升至12公里,相当于人类慢跑速度;而身高仅1.2米的N2机器人凭借轻量化设计和特制跑鞋,成为了灵活度最高的选手。
这场赛事背后体现的是技术较量。超过25万次的关节运动、全程自主导航避障、实时调整步态算法,这些数据揭示着技术突破:天工Ultra通过“一脑多机”智能平台实现动态路径规划,部分机器人在不关机状态下完成电池热插拔,更有团队研发出直膝行走技术模拟人类步态。这些创新让机器人在碎石路、斜坡等复杂地形中保持稳定。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的半马,比比赛结果更重要的三座里程碑
这场赛事本质上是对机器人产业的“压力测试”。21公里开放环境奔跑,相当于连续工作4-6小时的工业场景需求,直接考验运动控制、热管理、环境感知三大核心能力。
正如赛事负责人说的那样,“参赛即胜利,完赛即英雄”——某团队在调试中发现,机器人连续奔跑1小时后,关节温度飙升导致步态变形,这为材料改进提供了关键数据。
比赛成了产业生态的催化平台,北京亦庄借赛事搭建起涵盖“核心零部件+整机+应用场景”的产业链。现场集结了小米、优必选等本体企业,清能德创等关节制造商,星海图等AI公司。
这种协同效应远超比赛本身:宇树科技的G1机器人通过赛事测试的散热方案,已应用于其工业巡检产品;松延动力为N2机器人研发的耐磨鞋底技术,正与运动品牌洽谈商业化。
这也是一场公众认知的破冰行动,当机器人在泡桐花雨中奔跑的画面通过29国媒体直播,它打破了公众对机器人“笨重迟缓”的刻板印象。有网友说,这像春晚机器人扭秧歌,用最直观方式展示技术进步。
赛事设置的“机器人大秀场”让观众体验机器人导览、急救等场景,这种沉浸式科普比任何广告都更具说服力。
可以说,这场载入史册的马拉松,奖牌背后是超过300家机器人企业的技术积淀,是每公里赛道对应着46项专利突破。
当人们惊叹于天工Ultra冲线瞬间,更应看到它背后代表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军团”——北京亦庄已形成从精密减速器到具身智能的全产业链,这正是比赛留给未来最珍贵的“无形奖杯”。
来源:丛林的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