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年8000余件藏品!一位退伍老兵的红色守护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3 11:39 1

摘要:吴岱根,新余市渝水区下村镇下村村居民,自1981年退伍至今,40多年来,他一直热衷于收藏有关党史的报纸、文件、证书、红色文献等资料,累计达8000余件。2021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筹备创办党员教育基地,累计参观人数2.3万余人次;在得知渝水区组

“向老兵致敬!泪目了!”“没想到家乡还有这么热血的历史!”“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谢谢您!”……一条条滚烫的留言背后,是吴岱根用半生坚守的生动写照。

吴岱根,新余市渝水区下村镇下村村居民,自1981年退伍至今,40多年来,他一直热衷于收藏有关党史的报纸、文件、证书、红色文献等资料,累计达8000余件。2021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筹备创办党员教育基地,累计参观人数2.3万余人次;在得知渝水区组建“老兵宣讲团”时,他第一时间报名参加,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开展红色文化宣讲,还制作视频在网上传播。

吴岱根将一腔赤诚化作守护红色血脉的坚实根系,在故乡沃土上,助力红色基因在岁月中不断生长,先后获得2025“中国好人”候选人、“江西好人”“新余好人”“新余最美退役军人”等多项荣誉。

吴岱根给学生讲红色故事。

“这些不是死物,是活的历史”

推开吴岱根家斑驳的木门,一股旧纸张与油墨混合的气息扑面而来。一眼望去,客厅、卧室以及狭窄的过道,层层叠叠码放着整齐的报纸、书刊、文献,狭小的房间仅能容三两人转身。

“喏,这是1975年的元旦社论,”老人拿着微微卷边的《人民日报》缩印版介绍,声音不高却饱含自豪,“这套缩印版,1975年到2000年,整整26年,一张不少,全在这儿了。”浑浊的眼眸里闪烁着光亮。

在他身后,1948年1月1日刊发毛泽东重要讲话《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人民日报》和1946年2月8日首次发表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的《新华日报》等珍贵报纸被精心装裱。还有那些关于家乡新余的红色印记——泛黄的《新余报》、老战士的荣誉证书、沉甸甸的勋章与奖状……300余份70年代以前的本地红色史料仿佛在诉说着往昔峥嵘故事。

吴岱根的“红色藏书”一角。

“这些不是死物,是活的历史,是根啊!”昏暗灯光下,吴岱根佝偻着腰为藏品编号除尘。泛黄的党史著作、记录重大事件的报刊、承载荣光的勋章、定格历史瞬间的照片……8000余件形态各异的“红色记忆”,汇聚成了一座“纸墨围墙”。

1981年,吴岱根退伍回到家乡新余从事宣传工作。“报纸是那个年代获得信息最直接、最普遍的方式,”他回忆道,“我每天读报、看报,渴望从中获取信息,提高写作能力。渐渐地,就迷上了收藏报纸。”

这一迷,就是40多年。他将微薄的工资、节省下的钱,累计60多万元,连同自己的闲暇时光,都毫无保留地投入到追寻红色历史的漫长征途中,收藏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的书市、旧货摊、藏友家,甚至偏远乡村。

吴岱根收藏的部分红色书籍。

“生命不息,宣讲不止”

8000余件藏品,是半生心血的积累,更是压在肩头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看着满屋的“红色宝藏”,吴岱根深感肩头的责任:“如何让更多人了解这些历史?”

2021年,正值建党百年,下村镇党委、政府决定创建“党员教育基地”,吴岱根毅然捐出名下的农村房屋,并无偿献出精心挑选的首批200多件珍贵展品,为党员学习教育提供生动的课堂资料。

“房子能住人,但更该住进历史。”在基地筹备和开放后的两年时间里,他又三次自费更新展品,不断补充新征集到的史料和实物,使馆藏从最初的200余件增加到600余件。

下村镇党员教育基地。

如今,这座浸润着老兵心血与赤诚的党员教育基地,已超越了“展览馆”的范畴,成为集爱国主义教育、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于一体的生动课堂。

“孩子们,瞧见没,雷锋叔叔在开车休息的间隙都捧着书在看呢,”在教育基地里,吴岱根指着老照片,笑着说,“他把零碎时间都当成钉子,往知识里钻呐!”目光扫过孩子们稚嫩脸庞,他将展品背后的烽烟故事、英雄壮举、时代精神,化作娓娓动听的乡音。

2021年,当得知渝水区要组建“老兵宣讲团”的消息时,吴岱根第一时间报了名。从此,他的“战场”从收藏室、展览馆,延伸到了更广阔的天地——校园、社区、乡村,他的旧军装成为流动的红色坐标。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要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是怎么来的,把红色精神一代代传下去!”这是吴岱根最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投身宣讲事业的初心。他的宣讲,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总能将抽象的道理融入具体的故事中,像春风化雨般悄然滋润着听众的心田。

然而,2022年,一场重病突如其来,让他毫无防备,他在短时间内接连接受了三次大手术。养病期间,他心心念念的却还是国庆前夕的宣讲邀约。“孩子们还等着呢……”在医生和家人的极力劝阻下,吴岱根仍决定如期开展宣讲。

“同志们,今天,我们来讲一讲红八军在我们下村这片热土上的战斗故事……”宣讲中,他不时停下来,扶着展柜稍作喘息,额头上渗出的细密汗珠,在灯光下闪耀着微光。

“生命不息,宣讲不止!”这铿锵有力的八个字,不是口号,而是他用钢铁般的意志和燃烧着的生命,一笔一画刻进骨子里的信仰宣言。

吴岱根与党员重温红色历史。

“得让老故事搭上新船”

吴岱根深知,要让红色基因永续传承,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拥抱新的传播方式。

2024年初,他萌生了创办个人视频号的想法。这对于一位年逾花甲、没接触过网络的老人来说,无疑是个挑战。“得让老故事搭上新船!”于是,在网络浪潮中,老兵开启了新的战役。

灯光下,老花镜滑落鼻尖,吴岱根将白天年轻人教的拍摄和剪辑技术,笨拙却认真地操作练习。有时为了一个几十秒的视频,他要准备大半天。视频中的他,或讲述一件珍贵藏品背后的故事,或挖掘一段鲜为人知的本地红色历史,或分享自己学习党史的心得体会,“玩”得不亦乐乎。

如今,他倾心制作的110多个讲述党史、地方史的短视频,以其真挚的情感、独特的视角和珍贵的史料,迅速在网络空间激起浪花。目前,视频总播放量已突破百万,其中20余个作品单平台播放量超过万次。

吴岱根向来访者介绍“红色收藏”。

参天万木,根深沃土;行千百里,不忘初心。红色的故事,乘着网络的东风,穿越时空,在更广阔的天地间激荡回响,触达无数屏幕前的年轻心灵。

四十余载光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一瞬,但对一个人而言,却是大半生的执着坚守。吴岱根的8000余件红色珍藏,从泛黄的报刊到闪亮的勋章,在明亮的展柜里静默无言,化作点点不熄、汇聚成炬的信仰星火;在党员教育基地,三百多个参观团体,两万三千余人次的凝神聆听,正将红色基因的种子默默播撒,借信仰的力量悄然生长。

来源:当代江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