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仙汤到青龙卧雪,菜名越花哨,越可能藏着 &套路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3 11:20 1

摘要:在社交平台有这样了一张菜单照片,有一道叫“青龙卧雪”的菜,价格昂贵。点菜前都以为是龙虾、雪蟹之类的组合,结果端上来的却是一根黄瓜配白糖。

在社交平台有这样了一张菜单照片,有一道叫“青龙卧雪”的菜,价格昂贵。点菜前都以为是龙虾、雪蟹之类的组合,结果端上来的却是一根黄瓜配白糖。

评论区一下炸了锅,很多人晒出自己遇到过的“神仙菜名”:有叫“黄金瀑布”的,其实是玉米汁;有叫“飞龙在天”的,是辣子鸡加干冰;还有“神仙汤”,结果就是酱油热水加葱花。

有人开玩笑说:“感觉像在解谜,猜对了才知道自己吃了啥。”

给菜起个好听名字,确实是文化表达的一部分,像“黯然销魂饭”“玉灌肺”“黄金鸡”,听着就有画面感,比“叉烧饭”“蒸鸡”更有吸引力。

但问题是,这种风雅的背后,常常藏着不对等的信息。名字变了,价格就要翻倍,但内容却没有变,顾客只买了个“想象”。

当菜名成为了误导消费者的工具,问题就不再是“风雅”两个字可以遮掩的了。

餐饮行业竞争激烈,商家要生存,就得做差异化,可以靠味道、靠环境,但有的餐厅却干脆选择靠“名字”。尤其是一些网红餐厅,用菜名制造噱头,用拍照打卡引流。

“菜名营销”成为了成本最低、传播最快的手段。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青龙卧雪”会是一根黄瓜,“神仙汤”就是酱油水。真正值钱的,不是食材和做法,反而是“讲故事的能力”。

如果把时间往回翻,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历史上真正珍贵的食材和菜肴,名字往往最朴实。

在清朝宫廷的御膳档案中,乾隆皇帝吃的菜名如“山药葱椒鸡羹”“燕窝红白鸭子南鲜热锅”,直白、准确,没有任何的“神仙”色彩。

在《红楼梦》中,贾母吃的“松瓤鹅油卷”、薛姨妈点的“藕粉桂糖糕”,也都不过是材料和做法的组合罢了。

溥仪在自传中提到的御膳内容,如“口蘑肥鸡”“五绺鸡丝”“炖肚肺”等,虽然听起来普通,但都是真材实料,不需要靠任何的修饰词来证明价值。

口蘑肥鸡

在那个年代,食物是要“交代清楚”的,贵族、皇室、官员的饮食,不容许有任何的模糊和误会。御膳房更是不敢在名称上藏猫腻,毕竟吃进嘴里的东西,必须安全、真实。

这与今天某些浮夸的“网红餐厅”形成了强烈对比,越是靠名字讲故事、拼营销的地方,越容易在食物上偷工减料。

越是贵重的食材,反而越怕名字不清楚。

在周星驰的《食神》中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谷德昭饰演的唐牛做了“佛跳墙”,食材繁复,摆盘讲究,技法精细。但观众记得最深的,却是周星驰做的“黯然销魂饭”,而它就是一碗叉烧饭加个蛋。

为什么这碗饭能打动人?因为观众知道它是什么,吃过,想象得出味道。而佛跳墙虽然高端,但离普通人太远,缺少情感连接。

“黯然销魂饭”

“老婆饼里没老婆”,本是一句调侃,却道出了消费社会的关键问题:当名字变成营销工具,实际内容被忽略甚至掩盖,消费者最终买的只是一个幻象。

餐饮的本质,是味道,名字只是一个载体。一个好名字,确实可以锦上添花,但一个虚名,只会误导认知。一个菜名要做到应该是“告知”,不是“误导”。

所以,下次看到菜单上的“仙女跃龙门”“天山雪莲炖云蹄”,不妨多问一句:这到底是什么?值不值这个价?是不是又在走“神仙汤”的老路?

真正让人记住的,是味道留在心里的那一口烟火气,从来不是名字。

来源:晓婷医生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