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中国企业出海成为风潮,从新能源到快消类企业,再到互联网等新兴领域,一批又一批中国企业扬帆远航,在全球市场开拓业务。这一进程中,ESG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成为决定企业能否行稳致远的关键变量。在这种背景下,9月19日,以“理念与实践并行发展同质量共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周梦婷 北京报道
近年来,中国企业出海成为风潮,从新能源到快消类企业,再到互联网等新兴领域,一批又一批中国企业扬帆远航,在全球市场开拓业务。这一进程中,ESG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成为决定企业能否行稳致远的关键变量。在这种背景下,9月19日,以“理念与实践并行发展同质量共生”为主题的2025华夏ESG管理体系大会在北京召开。
会上圆桌论坛环节,针对“中国企业出海ESG合规有哪些挑战”,各位嘉宾各抒己见,围绕“面对企业出海过程中的合规问题,从供应链方面分析难点和解决方法”、“海外法规和本土标准的差异性”以及“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平衡”等方面做了分享。
此次大会由华夏时报社主办,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中质协质量保证中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ESG研究院、Wind ESG、天眼查、商道融绿、华夏ESG观察联盟等单位提供支持。
出海过程中的合规化难题
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中,出海投资已成为企业拓展业务的重要途径。根据商务部官网,据商务部、外汇局统计,2025年1-7月,我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6657.1亿元人民币,其中,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0个国家和地区的7676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投资6067.7亿元人民币,增长2.2%(以美元计为845.3亿美元,增长1.2%)。
在全球可持续投资规模持续扩大、监管政策不断完善的背景下,ESG在中国企业出海中的作用,已经从过去的“加分项”演变为今天的核心竞争力。多位与会专家认为,ESG已从“可选项”变为“必答题”,成为企业长期价值和风险抵御能力的核心指标。
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企业出海在ESG领域依旧面临严峻挑战。会上,聚焦中国企业出海ESG合规挑战,各位专家学者、企业高管从各自所处立场展开了分享讨论。
冠捷科技作为领先的显示器及液晶电视智能制造企业,其ESG负责人魏歆庭分享了作为出海企业在面对供应链ESG合规问题方面遇到的难点和解决方案。她说:“出海企业面临着复杂多变的ESG合规挑战:首先,全球ESG信息披露政策持续变动,对企业的合规响应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其次,电子制造行业价值链中存在着结构性权力不均衡的现象,链主企业如何有效影响上下游企业的ESG实践是实际运营中的难点;最后,ESG投入与运营效率之间的平衡,几乎是所有企业都需要面对的共性难题。”
“针对上述痛点,我们建议从原则层面切入,建立具有广泛适用性的ESG管理框架与规范,将其融入企业治理结构,并逐步推动成为行业共识。在共性原则的基础上,可针对特殊情境采取差异化处理策略,实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魏歆庭进一步表示。
香港大学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施涵则从海外法规与本土标准差异性的角度指出:“在出海合规方面,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是法规的碎片化,不同市场的ESG法规不尽相同。以欧盟为例,其27个成员国在执行层面并非完全统一于欧盟法规,同时还伴随语言与文化差异。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加快,涉及环境、劳工及供应链溯源等众多领域的相关法规与标准也在迅速演变。”在此背景下,施涵建议国内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应从长远战略角度看问题,更加重视人才储备与队伍建设,通过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并举,打造具备合规专业能力的人才队伍,以提升应对国际规则复杂性和动态变化的能力。
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平衡
企业出海的核心诉求在于实现盈利与增长,而在ESG领域,如何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与经济收益之间的平衡,已成为一项关键挑战。
邓白氏中国区产品和解决方案副总裁袁成对此分享了见解。他指出:“邓白氏作为数据公司,目前已覆盖8.5亿家商业企业的数据。基于服务大量企业的经验,我们建议企业在出海初期,就通过每年的小额投入,逐步提升自身信息透明度。”
袁成进一步解释道:“从当前企业出海实践来看,不少企业在早期阶段对ESG合规领域的信息披露意愿较低。但这往往会导致后期需投入更高合规成本——不仅要组建专业团队、搭建合规系统,还需持续响应客户要求,成本压力显著增加。因此,我们建议企业在出海过程中,主动顺应国际ESG监管趋势,分步骤、有序地提升信息透明度与合规能力。这种具备前瞻性的投入,能切实帮助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实现更好发展。”
CDP中国区市场总监李蜚表示,“通过CDP平台的分析,我们发现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投入往往具有较长的回报周期,像可再生能源领域,回报周期通常在三至五年。我们致力于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根据全球企业披露的数据,供应链中与环境相关的风险所带来的财务影响,往往是企业应对这些风险所需投入的八倍左右。与此同时,管理供应链所带来的环境收益,也远远超过其投入成本。”这意味着,在环境管理方面的投入不仅具有风险缓释价值,更能产生显著的经济和环境回报。
“作为环境信息披露的推动机构,我们一直希望平衡人类地球和利润之间的关系,主要的抓手是通过信息或者是企业披露的信息真正在投资端、采购端用起来,帮助政策制定者能够提供更深入的洞见。”李蜚表示。
责任编辑:黄兴利 主编:寒丰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