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抵制取消的南京“夏日祭”是什么?为何会在我国多地举办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9 16:22 1

摘要:然而,围绕 “夏日祭” 的争议并未就此平息,反而如星星之火,蔓延至全国多地。多地展馆、酒店纷纷卷入这场风波,或紧急取消相关活动,或发布声明否认举办 “夏日祭” 传闻。

2022 年夏天,一场原定于南京举办的 “夏日祭” 活动,如同投入舆论之湖的巨石,激起千层浪,最终在一片抵制声中紧急叫停。

然而,围绕 “夏日祭” 的争议并未就此平息,反而如星星之火,蔓延至全国多地。多地展馆、酒店纷纷卷入这场风波,或紧急取消相关活动,或发布声明否认举办 “夏日祭” 传闻。

那么,这个被推上风口浪尖的 “夏日祭” 究竟是什么?它又为何会在我国多地举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同深入探寻 “夏日祭” 背后的秘密。

何为 “夏日祭”:日本传统节日的多面呈现

夏日祭,从本质上来说,是日本在夏天举行的 “传统祭日” 的总称,通常在 7 月到 8 月日本迎来酷暑时举办,是日本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 7 月中旬至 8 月下旬。

这一时期,日本各地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构成了夏日祭独特的文化景观。

京都祗园祭:千年传承的华丽盛典

京都祗园祭堪称日本夏日祭中最具规模和知名度的活动之一。它起源于公元 869 年平安时代的清和天皇贞观年间,当时日本瘟疫肆虐,众多生命消逝。为了消灾解厄,人们在八坂神社举行御灵会祈福。

由于当时日本分为 66 个小藩国,便要求各藩国制造一鉾车,送至京都的神泉苑,希望借此驱散瘟神。祗园御灵会起初只在疫情发生时举办,直到公元 970 年后,才演变为每年举办一次,并在民众中广泛传播。

但在 “应仁之乱” 期间,祗园祭停办了 20 多年,直至明应 5 年(公元 1496 年)才得以重新恢复。此后,其逐渐褪去官方色彩,走向民间化和商业化。

整个祭典活动从每年 7 月 1 日的 “吉符入” 拉开帷幕,一直持续到 7 月 29 日 “神事済奉告祭” 才落下帷幕,长达一个月之久。其中,7 月 10 日的 “迎神灯” 仪式开启了祭典的重要环节,随后到 14 日的 “山建・鉾建”,而 7 月 16 日的 “宵山” 和 17 日的 “山鉾巡行” 则将祭典推向高潮。

在 “山鉾巡行” 中,32 辆华丽壮观的巨型山鉾组成的队伍浩浩荡荡前行,其中 “鉾” 有 9 辆,“前祭” 的 “山” 14 辆,“后祭” 的 “山” 9 辆。

每座鉾车高度超过 6 米,分为两层,顶端插着类似长枪的武器 —— 鉾,据说这种武器能够吸附瘟病。鉾车上的雕塑和绒毯图案精美绝伦,涵盖各种神兽神鸟,如青龙、白虎、狮犼、麒麟、朱雀和凤凰,还有展现历史人物事迹的图案,纹饰刺绣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山车的顶部则以松树替代 “武器”,松树同样被认为可以吸走疾病,其呈现的正三角形状近似坟,象征着 “神灵” 的居所。在这之后,还有 “神幸祭”“神舆渡御”“花伞游行”“还幸祭”“神舆洗式” 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整个流程蕴含着独特的寓意,17 日 “山” 游行代表恶灵出现、疾病肆虐;神灵乘坐 “神舆” 从八坂神社出发 “巡查”,抵达御旅所并停留一周祛除邪祟、镇压恶灵;接着鉾车游行,象征神灵降世,人神合一,共同庆祝,直至确认恶灵退散,送神归位回到八坂神社。

这一活动历经一千多年,游行队伍由 30 多辆神轿和彩车组成,因其完整保留了古代传统装饰,展示了大量纺织品、印染品、雕刻等珍贵 “宝物”,被誉为 “移动的美术馆”。

节日期间,京都的街头巷尾回荡着传统打击乐的器乐声,街道两旁屋檐悬挂神灯、青帘,铺垫饰花并竖起屏风,装饰的花车上灯笼明亮,还会鸣奏 “祗园口亲佳子” 的歌谣(日本能乐或歌舞伎的伴奏乐),参加者身着平安时代的服装,依照古代仪式进行活动,将祭典的氛围烘托得热烈非凡。

大阪天神祭:学问之神的精神崇拜

大阪天神祭是大阪天满宫的祭典,与精神崇拜紧密相连。大阪天满宫供奉的是日本的学问之神 “菅原道真”。

其起源可追溯到天满宫成立两年后的公元 951 年,据 “东海道中膝栗毛” 和 “世间胸算用” 记载,当时天满宫附近的河面上忽然漂来一把神矛剑戟,当地居民划船捞起这把 “神的兵器”,并将神矛剑戟停留的河岸视为神指定的斋场,为其举行神道教的净化仪式,这便是 “鉾流神事”,也是大阪天神祭的起源。

然而,天神祭的发展之路充满波折。自江户时期成为日本三大重要祭祀之一后,便频繁遭遇中断。庆应元年,德川家茂进驻长洲大阪城后,天神祭作为惩罚被中止,直至明治 4 年(公元 1871 年)才得以恢复。

但在明治 7 年(1874 年),船渡御再次被中止,明治 14 年(1881 年),因总社重新修建以及当时霍乱流行,天神祭又被复活。后来,又因明治天皇驾崩和大川水位上升等原因多次被中止。

在昭和年间,更是由于俄日、中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屡次中断又重新复活,直到 1991 年才恢复正常举办。

如今的大阪天神祭主要由 7 月 24 日的宵宫祭和 7 月 25 日的本宫祭构成,而 7 月 25 日的 “陆渡御” 和 “船渡御” 则是整个活动的核心。

白天,狂欢的人群抬着华丽的神舆,兴高采烈地行进在广场上;夜晚,50 艘载着锣鼓、器乐队与美女的船只,跟随载有彩色花车的大船,在堂岛川上游弋。传统乐曲声中,灿烂的烟花竞相绽放,将河流装点得热闹非凡。

据说这一特色项目从 1690 年就已存在,如今共有 14 个这样的偶人作为大阪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品被保存下来。天神祭从大阪天满宫开始,涵盖宫前的绊流神事、催太鼓、狮子舞、陆渡御、船渡御和夜空焰火等环节,活动期间民众络绎不绝。

尤其在 Okawa 北岸,各种吃食摊档林立,热闹程度与我国的庙会不相上下,大阪天满宫不仅是祭祀的起点,更是热闹的中心。

东京神田祭:江户时代的 “天下祭”

东京神田祭从江户时代起就享有 “天下祭” 的美誉,深受民众喜爱。但其起源几乎难以查证,在江户时代逐渐走向大众化。

根据 “神田大明神渊源书” 记载,在江户幕府开幕前的庆长 5 年(1600 年),德川家康与上杉名胜交战时,神田大明神响应了德川家族渴望胜利的祷告,助力德川家康完成天下统一。

因此,每年 5 月 15 日前后的星期六都会举行祭祀仪式。在江户时代,只有神田祭时游行队伍才被允许进入将军居住的江户城中,“天下意指将军”,这便是 “天下祭” 名称的由来。

直到江户时代中期,在神前奉上的能表演 “神事能” 一直是神田明神祭礼的核心活动。神田祭的主打活动在阳历的奇数年举行,阳历偶数年活动规模则相对较小,这一按年份变化规模的规定,是江户时代的将军为避免节庆活动过于奢华铺张而制定的。

神田祭最吸引人的当属其游行队伍,盛大而多彩的游行队伍热烈欢快且井然有序。各种花车装饰得美轮美奂,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整个庆典场面宏大、华丽壮观。

表演中既有古老的传统节目,又融入了时代气息。队伍大约由 300 人组成,穿梭在神田、日本桥、大手町、丸之内等东京都中心区。队伍中既有屋檐上挂有凤凰等饰物的神龛,也有各式各样的花车,还有坐在马上的神官,场面十分壮观。

除了这三大主要祭祀活动外,夏日祭期间,日本民众大多会身着和服走上街头,街道上随处可见装饰一新的店面,各类特别活动精彩纷呈。庙会上,炒面、章鱼小丸子、鲷鱼烧、棉花糖、苹果糖等美食香气四溢,捞金鱼、捞水气球、套圈圈、投球投标等娱乐活动趣味十足,风铃、折扇、面具等小商品琳琅满目。

夜晚的花火大会更是夏日祭的一大亮点,夜空中绽放的烟花数量众多,有的花火大会燃放时间长达 300 分钟,大型花火大会的观赏人数可达数十万人,甚至接近 100 万人。

日本人喜爱在湿热难眠的夏夜,穿上浴衣前往观看花火大会,年轻女孩们认为,一生之中与情人共赏一次花火大会,青春才无遗憾。

“夏日祭” 在国内:从引入到争议的演变

夏日祭这一具有浓郁日本特色的文化活动,近年来却频繁出现在我国多地,从最初的小众引入,逐渐走向大众视野,同时也引发了诸多争议。

多地举办 “夏日祭” 现象剖析

以南京原计划举办的 “夏日祭” 为例,其举办消息一经传出,便引发了广泛关注。据了解,该活动原定于 7 月 17 日举办,这个时间点在一些人看来颇为敏感,因为距离日本投降日较近。并且,活动举办地点也被指距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不远。

这一消息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众多网友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质疑,认为在这样的时间和地点举办与日本传统节日相关的活动,伤害了民族感情。

除了南京,楚雄一主题乐园原计划于 8 月 2 日租赁场地举办相关活动,主办方起初称是普通动漫展,但因网友反映活动与 “夏日祭” 有关,乐园方最终取消场地租用。云南大理一酒店也曾接到举办所谓 “正常动漫展” 的预订,后发现实际为 “夏日祭” 主题,便第一时间取消。

山东枣庄一大酒店举办的 “夏日祭” 活动同样在知晓含义后与动漫社沟通取消。江西新余市某宾馆也曾传出将承办 “夏日祭” 活动的消息,不过新余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发布通报称未收到申请,宾馆也发布了未承办相关活动的情况说明。

这些现象表明,“夏日祭” 活动在多地出现,且多数打着动漫展等旗号,试图以二次元文化为切入点吸引受众。

与漫展的关联与区别

在这些被取消的 “夏日祭” 背后,“漫展” 这一二次元小众文化活动与之紧密相连。实际上,部分国内漫展会借助 “夏日祭” 等日本祭典的名头来吸引二次元爱好者。“本质上还是漫展,有的漫展可能会有捞金鱼、套圈圈等活动,也会卖风铃一类日本特色的小商品。”

一位二次元爱好者小安表示。但即使身为二次元爱好者,小安也认为此次引发舆论震动的南京 “夏日祭” 与普通漫展存在区别,从民族情感角度出发,他无法接受这样的活动。普通漫展通常以展示动漫作品、周边产品,举办动漫角色扮演(Cosplay)比赛、动漫声优见面会等活动为主,核心在于推广动漫文化。

而一些所谓的 “夏日祭” 漫展,除了包含部分漫展元素外,更强调日本传统祭典的形式和氛围营造,如设置日式风格的场景布置、引入日本传统美食和游戏等,将日本夏日祭的元素大量融入其中。

争议背后:民族情感与文化认知的碰撞

“夏日祭” 在我国多地举办所引发的争议,背后反映出的是民族情感与文化认知的深层次碰撞。

民族情感的刺痛:历史伤痛难以忘却

中国与日本在历史上有着复杂的纠葛,尤其是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南京大屠杀中,日军残忍杀害我国军民 30 多万,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心中永远的伤痛,也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忘却的记忆。

在南京这座饱经沧桑、承载着惨痛历史的城市举办 “夏日祭” 活动,无疑像是在尚未愈合的伤口上撒盐,深深刺痛了民族情感。人们不禁要问,为何要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城市,在距离重大历史伤痛如此接近的时间节点举办与日本传统节日相关的活动?

这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更是对民族情感的漠视。在其他地区举办 “夏日祭” 活动,同样也会让人们联想起那段屈辱的历史,从而引发强烈的抵制情绪。

因为这些活动的存在,似乎在提醒着人们,日本的文化符号正在以一种不恰当的方式渗透进来,而这种渗透与中国人民对历史伤痛的铭记产生了激烈冲突。

文化认知的偏差:对活动内涵的误解与反思

从文化认知角度来看,部分举办方和参与者可能对 “夏日祭” 活动的内涵存在误解。一些举办方或许仅仅将 “夏日祭” 视为一种能够吸引流量、具有商业价值的活动形式,没有充分认识到其背后所承载的日本文化以及可能引发的民族情感问题。

他们单纯地从商业利益出发,打着动漫展、二次元文化的旗号,引入 “夏日祭” 活动,却忽视了文化传播的敏感性和复杂性。而部分参与者,尤其是一些年轻的二次元爱好者,可能更多地被活动中的娱乐元素、新奇体验所吸引,对 “夏日祭” 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缺乏深入了解。

他们在参与活动时,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一活动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可能产生的影响。这种文化认知的偏差,使得 “夏日祭” 活动在国内的举办偏离了文化交流的初衷,走向了引发争议的道路。

这也提醒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必须要充分尊重彼此的历史文化,深入了解活动的内涵和背景,避免因文化认知不足而造成伤害民族情感的后果。

结语

南京 “夏日祭” 被抵制取消以及多地相关活动引发的争议,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夏日祭” 作为日本的传统节日,其在我国多地的举办本应建立在充分尊重历史、尊重民族情感的基础之上。

然而,现实中却因时间、地点的选择不当,以及部分举办方和参与者对文化内涵的认知偏差,导致了民族情感与文化认知的激烈碰撞。这一事件不仅让我们重新审视文化交流的边界和底线,更提醒我们要铭记历史,珍视民族情感。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但我们绝不能以牺牲民族尊严和历史记忆为代价来追求所谓的文化多元。只有在尊重历史、坚守民族情感的前提下,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健康、积极、平等的文化交流,让不同文化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绽放光彩。

来源:文史书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