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国强始祖鸟的烟花秀,生态质疑声四起,道歉为何难平争议?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3 11:04 1

摘要:蔡国强与户外品牌始祖鸟在喜马拉雅山脉联合举办的《蔡国强:升龙》烟花秀,近期引发了密集的公众批判,核心争议集中于该活动对高海拔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

蔡国强与户外品牌始祖鸟在喜马拉雅山脉联合举办的《蔡国强:升龙》烟花秀,近期引发了密集的公众批判,核心争议集中于该活动对高海拔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

这事不算复杂,却把艺术表达、商业诉求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摆到了台面上,值得细细拆解。

大家对蔡国强该不陌生,这位国际知名的火药艺术创作者,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大脚印”烟花,29个烟火造型沿北京中轴线逐步向鸟巢延伸,成了当年奥运记忆里的经典片段。

这些年,他一直习惯在自然场景或历史建筑中开展创作,庞贝古罗马斗兽场、泉州江面都留下过他的烟火痕迹。

这次,他把创作地点选在了西藏喜马拉雅山脉江孜热龙地区,海拔约5500米,合作方是主打户外探险的始祖鸟,活动命名为《蔡国强:升龙》。

按蔡国强团队的说法,这次创作是1989年启动的《为外星人作的计划》系列延续,核心是探索“人与天地宇宙的关联”;他们还将山脊定义为“东方龙脉”,认为“升龙”的意象能呼应喜马拉雅“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核。

始祖鸟那边则强调,想通过这次艺术合作探索高山文化,进一步强化品牌与高山探险的关联。

本来想,艺术与自然、商业与文化的结合该是件有深度的事,但后来发现,双方似乎更侧重自身诉求的表达,没先掂量高海拔生态的实际承受力。

从网络流传的视频能看到,烟花在山脊上接连爆破,多轮烟火依次升空盘旋,形成了类似“龙形”的动态轨迹,彩色烟雾消散后,山脊轮廓间还能隐约看到“龙腾”的形态。

单从视觉呈现来看,确实延续了蔡国强一贯的创作风格,把火药的爆发力与自然景观的宏大感结合得很紧密。

但视觉上的吸引力没挡住后续的争议,问题很快集中到了生态影响上。

主办方对外宣称,燃放所用烟花为生物可降解材料,污染物排放的合规性已在国际奥委会、日本、欧美等多个场景中得到验证;燃放结束后,工作人员还立即清理了残留物,并对山体植被开展翻土修复,承诺“不留下任何生态隐患”。

可这些说法没打消公众的忧虑,我翻了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相关研究才发现,高海拔区域的高山草甸根系仅分布在地表5-10厘米处,且微生物活性远低于平原地区,物质分解速度只有平原的十分之一左右。

所谓的“翻土修复”,不仅没法恢复植被,反而会直接破坏土壤结构,加速水土流失;而烟花的细小碎片,即便工作人员清理,也很难完全回收,这些碎片会长期留存于土壤或冰川中。

更关键的是,活动举办时正值高原野生动物“贴秋膘”的关键期,藏羚羊、雪豹等物种对声音和光线本就敏感,烟花的巨响与强光,很可能迫使它们放弃觅食区域,这对它们后续的冬季生存会造成连锁影响。

除了生态层面的担忧,公众的不满还集中在“价值观错位”上。

始祖鸟长期以“拥抱自然、守护户外环境”为品牌内核,却在生态最脆弱的区域举办可能造成破坏的活动。

蔡国强作为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也未提前对高海拔生态风险做充分评估,反而将自然当作“艺术画布”。

这种行为与双方对外传递的理念形成了明显反差,也让公众难以接受,争议发酵后,蔡国强团队与始祖鸟在次日早上先后发布道歉声明。

但老实讲,这份道歉更像应急性的回应,既没说明活动是否经过专业生态评估,也没公开审批流程的细节,完全没解答网友最关心的核心问题,舆论的质疑声自然没平息。

现在大家对“以自然为名”的商业或艺术活动,早已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审视标准,不是“环保材料”“可降解”这类模糊表述就能应付的,公众要的是透明的流程,以及经得住科学验证的结论。

其实蔡国强以往在自然或历史场景中创作时,虽也有讨论,但从未引发如此大的反对声。

很显然,关键差异在于地点的特殊性,城市广场、历史建筑等场景,都是经人类文明改造后的空间,生态敏感度低,风险也更容易控制。

而喜马拉雅山脉不是单纯的“景观”,它是维系亿万人生存的生态基石,是雅鲁藏布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也是多种珍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国际上对这类区域通行“无痕山林”原则,核心就是“最小化人类干预”,在这样的区域举办烟花秀,本身就并非明智之举。

还有网友提到,这个项目此前曾在日本、法国被拒绝,如今却选在喜马拉雅落地,这更让公众觉得主办方没真正重视生态保护。

如此看来,这事的核心矛盾,其实是主办方与公众的“视角差异”。

蔡国强团队与始祖鸟的逻辑是“自上而下”的,把喜马拉雅当作承载艺术表达、强化品牌形象的载体,优先追求精神价值或商业价值。

而公众的关切则更“务实”,聚焦于生命本身的尊重与环境的守护,认为生态保护需要“后果前置”,在开展任何活动前,都该先评估风险,而非事后补救。

艺术追求震撼、商业追求传播,这些诉求本身都没问题,但不能以“生态无知”为代价。

这次争议,从来不是公众不理解艺术,也不是反对商业创新,而是不接受“以美之名”对自然的破坏。

真正的敬畏自然,不是在壮丽的自然面前办一场盛大的表演,而是在做事前先想清楚:我的行为会不会给这片土地、这些生命带来伤害?

希望这次事件能给更多艺术家和品牌提个醒,自然从来不是用来“消费”或“借用”的工具,它是需要我们用心守护的家园。

只有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艺术与商业的表达才有真正的意义,否则再精彩的创作,也会因为对自然的忽视而失去价值。

来源:史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