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虽然这一套儿童都有性本能的“泛性论”和万物转母爱的“俄狄浦斯情节”随着科学发展已经逐渐被更先进的理论所替代、更新,但随着互联网发展,我还是不得不承认“心理学祖师爷”是真有两把刷子的。
文 / 星夜
中国互联网心理学家弗洛伊峰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警示名言:所有心理问题都是性压抑。
而奥地利正牌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说过:一切性压抑的潜意识都是源于你想上你妈。
虽然这一套儿童都有性本能的“泛性论”和万物转母爱的“俄狄浦斯情节”随着科学发展已经逐渐被更先进的理论所替代、更新,但随着互联网发展,我还是不得不承认“心理学祖师爷”是真有两把刷子的。
如果说现在的互联网人均性压抑,看见一个女的就想叫人家妈妈;那么在一众神人里,贴吧老哥也绝对是会因为压抑憋出前列腺发炎的那一档位。
他们不仅在英雄联盟的【抗压背锅吧】中创造出四大淫魔的极致下头发言,如今也已经开始向其他游戏贴吧进军。
(不敢细看)
就在前不久,一位网友在贴吧分享了一组Fate玉藻前cos写真,并表示这是自己的亲妈出的cos,而她是一名业余模特。
到目前为止,吧友给大伙的感觉还是一个一位出生在开明的家庭的小孩,家里的妈妈十分潮流,还能配合孩子出二次元cos。
但这篇帖子底下的相似内容推荐,就已经隐隐透露出了一丝不寻常。
(何意味?)
而后便是在楼主对吧友的一句回复中,让这一篇本来颇为温馨的分享贴瞬间急转直下,本来母慈子孝的氛围直接发展成“母子连心”的鬼畜气氛。
真挚的亲情被畸形的恋爱关系代替,每个点进这个帖子的吧友心情从羡慕转为疑惑:好像看到了什么不得了的东西。
但说实话,我觉得对于大部分能够正常思考的读者来说,这样一句离谱的谣言大概率是骗不到大家的。毕竟在这个连“海角论坛”都充斥着胡乱瞎编内容的时代,这种毁三观的事情除了编造出来吸引眼球之外,真实性基本等于0。
但根据S1论坛老哥提出的“SB共振”理论:互联网中每存在一个SB,就会引动各地SB发出共鸣,共振出一个信息茧房,从而吸引更多SB,孵化出更大的SB。
所以在这个帖子下,并不乏某些非人生物甘当这个被共振出来的SB,似乎真的相信了楼主的说辞,并表示羡慕。
(你还累上了)
但很快嗷,随着帖子流量逐渐上涨,很快就有网友找到了这套写真的原主,正是UP主“瓜希酱”在19年拍摄的一套玉藻前cos。
就算是她也没想到,这套6年前的照片竟然会被无聊的人翻出来造这种离谱的黄谣。
但就像瓜希酱自己说的,这种令人无语的意淫贴在这些年里多多少少也发生过,只是最不能忍的是!这位盗图造谣也就算了,为了贴合他意淫中的妈妈身份,还把coser的照片二次加工P丑。
(鼻子脸型都被重新P了)
为什么呢?不理解,可能这位性压抑的贴吧老哥不喜欢这种年轻的吧。
总之随着《无畏契约》玩家对妈妈梗的发扬光大,中国互联网在那一天起就回荡着一片对母亲的深情呼唤声。
游戏角色没血快死了,会开麦大喊“妈妈救我”;
女主播讲解游戏操作,弹幕会飘来“妈妈真棒”;
美妆博主分享化妆技巧,评论区有“妈妈好会”;
就连宠物博主晒出猫咪撒娇的视频,都有人说一句“想当妈妈的小猫咪”。
而妈妈这个称谓的泛化,早已脱离“母亲”的原始语义,成了中国互联网语境里一个特定的文化符号。或者说,如今已经发展为整个亚洲共同的网络迷因。
UP主“天才小唯”在玩日服《无畏契约》时,队伍中十五、六岁的男玩家现在也开始非常自然的喊她“妈妈奶我、想当妈妈的儿子”。
而其他混迹港服的玩家,也表示就连东南亚人也开始学会喊妈妈了。
在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也算的上是文化输出了吧。
总之,在今天先让我们抛开玩梗跟风、以及纯造黄谣性质下的寻找“赛博母亲”行为,毕竟这些人找到的妈很快就会在堵桥时消耗掉。
而在此之外的网民开始越来越热衷于使用“妈妈”这个代词又是为什么呢?
这并非弗洛伊德落后于时代的泛性论简单延续,也并非一句“性压抑”就能解释清楚的行为,它或许更接近当代社会年轻人成年后的情感退行与依恋需求投射。
(造黄谣、开黄腔的纯有病罢了)
在现代心理学中,人们更倾向用“依恋理论”来解读这类现象:人在童年时期与主要照料者(多为母亲)建立的安全依恋,会成为成年后情感安全感的 “原型”。
当年轻人陷入职场内卷、社交压力或生活不确定性中时,就容易触发“情感退行”——退回到对幼时“无条件包容”的心理渴求状态。
但亚洲社会中共存的对个人情感需要“含蓄表达”的要求,则压抑这部分情感的正常输出。在长大后的我们已经很难再向父母去透露自己真实的情感抚慰需求,也不再好意思去在他们的怀抱里撒娇,但情感的需求始终在这,亚洲人似乎大多处在这种“拧巴”的状态中。
(成为大人是很辛苦的一件事)
对于有男女朋友的年轻人来说,往往会在拖着一身劳累下班之后,两人互相拥抱来进行这类情感需求的互相补充,人们戏称之为“充电”。
而在如今男女关系建立困难、社会经济愈发下行、阶级矛盾逐渐爆发的当下,互联网的匿名性恰好给了单身青年们渴求的一个更加安全且不需要考虑后果的出口:喊一句“妈妈,本质是在索求“不被指责的接纳”——就像小时候摔倒后扑向母亲时,期待的不是道理和教导,而是安慰和轻抚。
这种称谓里几乎不含血缘或性的指向,更像是把对方当成了“情绪安全垫”:比如游戏里操作失误被队友指责时,一句“妈妈别骂了”,其实是在渴求“别否定我”;看博主分享失败经历时说“妈妈懂我”,是在寻求“被理解的共鸣”,对队友的操作要求从谩骂到“妈妈奶我”,是在进行“负面情感的宣泄”。
(咱们学弟也不是谁都叫的)
而除了心理层面的情感需求之外,它更是如今互联网媒介特性与社会压力共振的结果。互联网的碎片化传播让“梗”具备了病毒式扩散的条件,一句“妈妈”比长篇大论的情绪表达更易复制,也更易引发共鸣。
“叫妈”也更像是网络亚文化的社群黏合剂与集体焦虑的轻量表达。它承担了圈层暗号的功能,在亚文化社群里,共同的“黑话”永远是划分“自己人”的最快方式。
当“妈妈”成为游戏圈的通用称谓时,说这句话的人其实在传递一个信号:“我和你属于一个语境,我懂”。这种认同成本极低,却能快速拉近匿名个体间的距离,比如刚进游戏喊一句“妈妈带我”,瞬间就能消解本局游戏的陌生感。
(一眼丁真:瓦学弟)
而这背后的底色,是当代年轻人的集体焦虑:教育、就业、住房的压力让“独立成年人”的身份变得沉重,“妈妈”这个符号恰好成了对抗这种沉重的“软缓冲”。
它不像“加油”那样空洞,也不像“我好难”那样直白,用一种戏谑的、撒娇式的称谓,把“我需要支持”的严肃诉求包装成了轻松的玩梗,既维护了成年人的体面,又完成了情绪的轻量级释放。
这种集体性的“喊妈”,本质是一群年轻人在虚拟空间里搭起的 “互助稻草人”,用共同的符号对抗个体的孤独感。
只要不是像无底线的贴吧老哥那样,滑向对他人的冒犯与造谣,赛博叫妈最好的处理方式或许就是轻笑一声,让或缺爱或玩梗的网友有一局良好的游戏体验吧。
来源:游戏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