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经】和田玉40年沧桑巨变: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3 11:26 1

摘要:今年,是我创办“藏玉”的第十二个年头。这些年来,我深入和田玉行业,亲身感受了它的点点滴滴,也有幸结识了许多玉雕大师——从第一代的行业泰斗,到锐意创新的青年才俊。在一次次的深入交流中,我逐渐对改革开放以来和田玉市场的变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今年,是我创办“藏玉”的第十二个年头。这些年来,我深入和田玉行业,亲身感受了它的点点滴滴,也有幸结识了许多玉雕大师——从第一代的行业泰斗,到锐意创新的青年才俊。在一次次的深入交流中,我逐渐对改革开放以来和田玉市场的变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四十余年风雨历程,无论是玉石材料、雕刻工艺,还是市场格局,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一切的变迁,都深深刻印在我亲眼所见、亲手所触的记忆之中。

原料之变:从“油如脂”到“干如石”

白皮料的变化,是我最直观的感受。2000年初的白皮料,表面自带一层油润光泽,根本不需要抹油,放上一两年也不会发干。我见过2003年一块白皮料,皮子泛着温润的黄光,像是裹了一层油脂——那是真正从河床里出来的老料。

现在的白皮料大多来自干河床,皮子反碱、发干,切开后肉质也偏生,底下还常常带一层糖。有一次我买了块料,剥开白皮后竟然是一层满糖,有人还误以为是俄料。其实俄料的浑厚感和新疆料的细腻油润,老玩家一上手就能分辨。

原料的开采方式也完全变了。早年在河道里挖玉,经常能挖到“一窝料”,大小都有,质地老熟。如今和田河床被翻了个遍,一地难求。连二番地、三番地都拿出来拍卖,价格从十几万一亩到几千一亩不等。好料子越来越稀缺,以前看起来很普通的料,现在都成了好东西。

价格更是天差地别。2002年,带5万元去和田,能买20多块料,最贵的才4000元。如今同样品质的料,10万都拿不下来。2006年花15万买的红皮白肉大摆件料,现在有人出价80万都没舍得卖。而同样的15万,现在只能买到一块碧玉器皿料。

工艺之变:从“敢动料”到“保料第一”

以前的师傅敢下刀、敢雕大件,甚至“把毛病去得干干净净”,做立体圆雕、人物百态,360度无死角。十几年前的人物摆件,每个细节都精心雕琢,连童趣场景中的书本、书包都栩栩如生——这种工艺现在几乎见不到了。

如今料子贵了,工也大了,没人愿意这么费料费工。工作室买的料多是带裂、带伤的,雕的时候小心翼翼,尽量保料、保皮。从“先工后料”到“先料后工”,背后是整个行业价值观的转变。现在首先追求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料,其次才是雕刻工艺。

最令人忧心的是传承问题。如今年轻一代玉雕师中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做大件,行业整体倾向于“短、平、快”的小件,大件作品费料耗时,又需深厚功底。与此同时,机雕技术日益盛行,虽精度高效,却往往缺乏手工的温度与韵味。加之这门手艺本身辛苦,愿沉心学习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门手艺,正在失传。

工费也大幅上涨。请人做一个直径40公分的仿古玉盘,工费报价竟然高达40万,比一些明清古玉还要贵。如今敢接大件的人物雕师傅屈指可数,而且要价都很高。这不是师傅们贪心,而是好手艺确实难得。

市场之变:从外贸主导到国内收藏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玉器主要做外贸,产品大多出口台湾和美国。香港中艺这样的公司,是内地玉雕出口的重要窗口,就连何鸿燊这类大藏家,也通过他们买玉。那时扬州玉雕厂做的“老件”,甚至要用稻草烟熏做旧,以满足海外市场对古玉的偏好。

九七年金融风暴后,香港订单锐减,台湾客人也渐渐变少。两千年之后,国内市场慢慢兴起。2008年后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玉器市场迎来一波高潮,甚至店里东西都能卖空。2011年左右达到巅峰,之后逐渐回落。

2015年市场已经开始下行。但料子的价格其实并没降——尤其是籽料,仍然一路上涨。只是市场的热度、流动性不如从前了。

直播电商的兴起改变了销售模式。如今我们也在做直播,让老师傅直接讲述玉的故事,展示老料的质感。这种形式虽不及传统交流那般深入,却无疑打破了地域限制,让更多人有机会直观地看到、听到、感受到真正好东西的魅力。

最让人痛心的是假货泛滥。如今的市场,哪怕是克价上万的料,也可能有假。二上皮、加强色,屡见不鲜。以前是“贪便宜才会买到假”,如今是“花大钱也可能踩坑”。这是最让人遗憾的地方。

经常有玉友问我:到底该玩籽料还是山料?俄料也好、青海料也罢,哪怕是碧玉,其实关键不在产地,而在“玉质”。细度、油性、老熟度,才是根本。一块精品俄碧,远比垃圾籽料值得收藏。

我们正处在玉雕工艺的“黄金时代”。前有古人,但原料和工具有限;后无来者,因为以后的料子会更贵,年轻人更不敢动刀。如今的工作室敢雕敢创,工艺水平前所未有,正是收藏的好时机。

这么多年,我最大的感悟是:玩玉,量力而行就好。不必追求“一步到位”,更不要影响生活。玉是有灵性的,你真心对待它,它也会回馈你宁静与底气。这个行业四十年沧桑巨变,唯一不变的,可能是我们对玉的那份纯粹喜爱。

来源:藏玉APP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