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早防早治守护认知 破解AD认知误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3 10:15 2

摘要:每年9月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9月21日为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今年的主题为“早防早治,守护认知”,旨在强调认知健康对个人与家庭的重要意义。9月20日上午,由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主办、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记忆障碍诊疗与研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灵北中国公益支持的“灵曦行动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李青云】每年9月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9月21日为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今年的主题为“早防早治,守护认知”,旨在强调认知健康对个人与家庭的重要意义。9月20日上午,由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主办、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记忆障碍诊疗与研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灵北中国公益支持的“灵曦行动--2025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科普患教公益行动”同步于全国多家医院开展。

活动期间,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研究室记忆障碍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王华丽教授接受了媒体采访,她呼吁全社会应共同关注并了解阿尔茨海默病,并表示:“除了在9月阿尔茨海默病月积极关注和支持相关工作,国内相关协会和组织还需持续努力,在‘离老百姓最近、最便捷的地方’提供可获取的方法和信息,积极响应国家行动计划的号召,守护患者的认知能力。”

破解AD认知误区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袭、呈进行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特征主要为认知障碍、精神行为异常和社会生活功能减退。2021年中国现存的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患病人数超过1699万例,患病率为1194.2/10万,死亡率为34.6/10万。该疾病不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王华丽教授现场指出,当前公众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仍存在诸多不足,很多人无法分辨正常的生理性衰老与AD引发的病理性遗忘,常常将老人记忆力减退、反应变慢等早期症状视为“年纪大了的正常现象”,这直接导致大量患者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在媒体采访环节,王华丽教授进一步梳理了公众对AD的三大常见误区:

其一,“老糊涂是常态”的认知误区。多数人认为随着年龄增长,出现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等“糊涂”表现是正常生理过程,并未将这些症状当作AD的早期疾病信号,从而忽视了及时就医的重要性,使得病情在不知不觉中进展。

其二,“无药可治就不用治”的消极心态。部分人得知AD目前无法彻底根治后,便产生“就诊也没用”的想法,忽视了非药物干预(如认知训练)、心理支持等方式对延缓病情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陷入“不干预、不治疗”的被动局面。

其三,“追求一次性根治”的不切实际期望。一些患者及家属期望通过一次就诊、短期治疗就能根除或逆转AD,但由于AD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疾病呈渐进性发展趋势,这种期望不符合当前的科学规律,反而可能因治疗效果未达预期而放弃后续干预。

针对这些误区,王华丽教授强调,公众需以科学、客观的态度看待AD。一旦发现家人出现记忆力明显减退(如反复忘记近期发生的事、找不到常用物品)、语言表达困难、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等早期征象,应及时带其寻求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虽然目前药物无法彻底根治AD,但通过规范的药物治疗、持续的非药物干预,能够有效延缓疾病进展速度,帮助患者维持基本生活能力,提升生活质量。其中,非药物干预需患者及家属长期坚持,才能充分发挥其效果。

在谈及非药物干预对AD患者的具体作用时,王华丽教授表示,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实,认知训练对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具有显著效果,尤其在轻度认知损害阶段,干预效果更为明显。

王华丽教授团队曾开展专项研究,结果发现,经过系统认知训练的患者,其大脑结构与功能连接相较于未接受训练的患者有明显改善,与自身训练前的状态相比也有显著提升。这一研究结果印证了大脑具有可塑性的科学原理——大脑功能会随外界刺激和主动训练发生改变,若长期缺乏认知锻炼,大脑功能可能会加速衰退;而通过针对性的认知训练(如记忆力训练、逻辑思维训练、注意力训练等),能够激活大脑潜能,增强大脑神经连接,从而延缓认知功能衰退进程。因此,认知训练已成为AD非药物干预领域中,被广泛研究证据支持的有效手段之一。

建议65岁以上老人应每年筛查认知功能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强老年期痴呆防控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5个部门于2024年底联合印发了《应对老年期痴呆国家行动计划(2024—2030年)》。该计划提出了一个总目标:到2030年,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得到有效控制,痴呆预防、筛查、诊疗、康复、照护综合连续防控体系基本建立。

针对AD早期筛查这一关键环节,王华丽教授表示,学界目前对筛查时机仍存在讨论。从病理机制来看,AD患者大脑内的病变往往在临床症状出现前多年就已开始发展,但由于不同人群的发病风险、疾病类型存在差异,尚无统一的“最佳筛查年龄”定论。对于有AD家族遗传史、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高危因素的人群,在中年时期(如40-50岁)进行早期筛查可能具有一定价值;而对于绝大多数无明显家族史的散发型AD患者,在出现轻微症状后及时识别并诊断,也能为后续干预争取充足时间,意义重大。

王华丽教授特别指出,当前AD防控工作面临的一大挑战是“诊断差距”——许多患者已出现明显症状,但因认知不足或忽视,未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导致病情延误。因此,从公共卫生层面出发,应优先通过经济、科学的手段,找到那些已出现症状却未就医的患者,为他们提供专业帮助,这将有望大幅减轻社会负担。

根据《应对老年期痴呆国家行动计划(2024—2030年)》建议,65岁以上老年人应每年接受一次认知功能筛查。王华丽教授建议,将认知功能初筛纳入老年人体检常规项目,通过简单的问题初步评估老人的认知状况。对于初筛发现认知功能异常的老人,再进一步通过专业量表、影像学检查等方式明确诊断,实现“早发现、早干预”。

“守护认知健康是应对脑部疾病这一重大公共卫生挑战的关键,需要构建包括医疗界、产业机构及公众在内的多元协作网络。灵北期待与各方持续合作,共同推进脑健康体系建设,强化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早筛、早诊和规范治疗,将‘早防早治,守护认知’落到实处。”灵北中国(内地与香港)总经理张一帆表示。

在AD诊疗过程中,除了认知功能障碍,精神行为症状(BPSD)同样需要高度关注。王华丽教授介绍,很大比例的AD患者会伴发BPSD,常见症状包括抑郁、焦虑、易怒、幻觉、妄想,以及徘徊、攻击性行为、睡眠紊乱等行为异常。这些症状不仅会加重患者的身心痛苦,还会极大增加家属的照护难度,导致照护者出现心理压力过大、体力透支等问题,同时可能加速患者社会功能的丧失,使病情进一步恶化。

因此,AD的诊疗需兼顾认知功能改善与BPSD干预,这与《应对老年期痴呆国家行动计划(2024—2030年)》中“推进规范化诊疗机制,加强照护服务能力”的目标高度契合。王华丽教授提醒,在AD早期,若家属发现患者出现“因小事极易发火、脾气性格与以往大不相同”“对以往喜欢的事情失去兴趣”“睡眠颠倒”等异常表现,需提高警惕,及时带患者前往专业医院就诊,由医生判断是否为BPSD,并进行针对性干预,避免症状加重。

王华丽教授同时强调,BPSD的干预需要家庭、社区与医疗机构的协同配合。社区应建立完善的BPSD监测机制,帮助家属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症状;医疗机构需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升其识别、干预BPSD的能力,同时为患者家属提供专业指导,普及BPSD的应对策略(如情绪安抚技巧、行为引导方法等);家属则需给予患者足够的耐心与关爱,在专业指导下开展照护工作。通过构建“家庭-社区-医疗机构”全方位支持网络,才能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延缓疾病进展,减轻照护压力。

据了解,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也在积极推动照护资源的整合与下沉,通过与社工组织合作,培训专业照护团队,将科学的照护经验与方法传递给更多家庭照护者;同时在社区开设照护者支持小组,为照护者提供心理疏导、经验交流的平台,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提升照护能力,让居家照护更具科学性与可持续性。

来源:环球网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