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打开短视频平台,几乎每刷三条就有一条是“精致生活”或“自律博主”在展示“完美的一天”:早上5点起床学习、全妆出镜喝冰美式、27岁就住上别墅开劳斯莱斯……这些看起来像“人生开挂”的片段,集合起来就像一部“伪真实”的连续剧。
现在打开短视频平台,几乎每刷三条就有一条是“精致生活”或“自律博主”在展示“完美的一天”:
早上5点起床学习、全妆出镜喝冰美式、27岁就住上别墅开劳斯莱斯……这些看起来像“人生开挂”的片段,集合起来就像一部“伪真实”的连续剧。
很多人一开始关注这些博主,是因为觉得他们比明星更“接地气”,内容更“真实”,但你以为的“真实”,其实是“选择性真实”。
他们拍的“随手一拍”,可能是拍了上百张之后挑出的最完美一张;所谓“起床喝咖啡”,其实是提前半小时起床架好机位、化好妆后再来一遍“起床演出”;讲究“生活感”的视频,背后是精心布景和高强度剪辑。
而这些看似轻松的“Vlog”视频,本质上是博主的“工作内容”——他们靠内容吸粉、接广告、带货维持生计。“展示生活”是手段,“精致人设”是工具,视频背后的日常,可能和你我一样鸡飞狗跳。
刷短视频时,你是不是会不自觉地和屏幕里的人比较?别担心,你不是一个人——这是人类的本能。
心理学上的“社会比较理论”早就指出,人天生会和他人比较地位。而社交平台上呈现的,永远是他人最光鲜亮丽的一面——你看不到他们的疲惫、焦虑和失败,只看到“裸辞后月入十万”“健身三个月练出马甲线”这些高光片段。
而平台算法正是凭借这种“高情绪价值”的内容,不断推荐你更容易“上头”的视频:你看了一个精致女孩的视频,马上就会被推送更多漂亮博主、自律男孩、财富自由的创业者……这些内容重复出现,慢慢地就会让你觉得,“是不是只有我这么普通?”
研究表明,社交媒体上形象更吸引人的人,会更频繁地出现在推荐内容中。比如,一项对健身博主的研究发现,在最受欢迎的100个账号中,超过三分之二都在推广“不现实”的身体形象。长此以往,不但不会激励人健身,反而会让人更不满意自己的身体。
更可怕的是,不仅你会焦虑,就连这些内容制造者——网红博主们,也在被算法“逼疯”。他们如果更新慢一点,就会被平台边缘化。于是拍摄越来越密集、内容越来越内卷,疲惫不堪的他们,有人停更,有人“退网又复出”,身心俱疲。
你有没有刷到过这种内容:凌晨3点吃火锅、坐飞机只为看演唱会、早起学习配同款背景乐……点开十条,内容相似度高达90%。甚至有些视频是AI生成的2D动画,也能轻松混进热门。
这是因为,在流量逻辑下,“爆款模板”一旦形成,大家就开始疯狂套用。以前抄作业还得抄一遍,现在点个“同款”直接复制整条视频。观众也懒得分辨原创还是抄袭,反正看个热闹。
但问题是,这种内容越多,越容易让人产生“视觉疲劳”。你越刷越无聊,又不甘心停下来,于是继续刷下去,结果两个小时过去,啥也没记住,只留下空虚和疲惫。
这背后是“信息过载效应”在作祟:当我们接触的信息太多时,大脑处理不过来,反而会降低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还会增加焦虑、压力和负面情绪。
所以,刷短视频表面上是放松,实则是一种“情绪劳动”。你感到累,是正常的。
社交媒体上的“精致生活”,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它更像是经过策划和包装的“剧本人生”。我们当然可以欣赏别人的优秀和努力,但不必因此而否定自己的节奏和生活方式。
正如《社交媒体假象》一书所说:“即使我们知道看到的只是部分故事,但情绪一旦被调动,理性根本派不上用场。”所以,不是我们太脆弱,而是平台太会“拿捏”。
别被滤镜和剪辑骗了,真实的生活从来不完美,但也正因为不完美,它才更真实、更动人。
来源:小何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