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列讲读》节目观后感⑦ | 自然资源工作者说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3 10:41 1

摘要:“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十集大型专题节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列讲读》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受邀作为讲读嘉宾,分别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两个主题进行了生动阐释、精彩解读,在自然资源系统内外引发强

“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十集大型专题节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列讲读》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受邀作为讲读嘉宾,分别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两个主题进行了生动阐释、精彩解读,在自然资源系统内外引发强烈共鸣。《中国自然资源报》开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列讲读》节目观后感”栏目,邀您与我们一道共话观看感悟、共议如何当好“两山”理念践行者和传播者。

用好方寸之地,建好人民城市

陈思

自然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近期收看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列讲读》,从关志鸥部长的领学中深刻体悟到,要保护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节约资源,把资源用在刀刃上,尤其是在建设美丽中国这件事上。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城镇化不再是快速扩张,而是要在现有基础上提质增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于推动城市发展绿色低碳转型提出了若干指导意见。然而,不少城市在发展中始终面临着一个绕不开的难题:想要发展,建城市、搞工业、保生态都要用地,但资源又不够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城市是老百姓的,建设要让大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可以说,建设人民城市,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发展和资源高效利用三者一盘棋谋划。

国土空间就像生态文明的“大舞台”,怎么规划好、用好每一寸土地至为重要。当下,城市发展与资源稀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用地必须精打细算。关部长在讲读时列举的四川成都案例就很典型:把城市里那些零碎分散、长期被忽视的边角地块整合起来,建成口袋公园、小型停车场、社区服务站等公共设施,既提升了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又优化了居民生活环境,让城市在有限的资源上成功实现了功能的最大化拓展。

2024年发布的《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推荐目录(第四批)》,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出了涵盖“用存量换增量”“用地下换地上”“用资金、技术、数据换空间”三大方面的38个生动案例。这些成功转动空间“魔方”的具体实践,正是以资源节约践行生态文明理念。而自然资源部门的“看家本领”远不止这些。按照“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总体思路,我们深入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坚持盘活存量用地,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利用;不仅精准配置要素支持产业迭代升级,还在支持资源互补、复合利用方面鼓励探索了“稻养结合”“牧光互补”等丰富且颇具价值的实践样本。这些实践无一不体现着爱护资源、科学利用资源的方寸之心。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建设人民城市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用好资源、护好生态同样是“人民城市”的应有之义。推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意味着要从源头上减少对资源的索取,让生态系统得以休养生息;也意味着每一名生态文明理念的践行者,都要用心思考如何让城市真正成为可望见的山、可看见的水的心灵栖息地。

从广袤田野到繁华都市,从工业厂区到生态湿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不仅有助于破解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矛盾难题,更是成为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动能。在当前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背景下,坚守资源节约集约理念,就是守护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命线。

可以说,在生态文明建设这场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深刻变革中,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相信,通过坚持不懈推动科学规划、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我们定能够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必要资源需求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对生态的扰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来源:自然资源部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