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观察丨沙海雷达兵的“心灵清泉”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10:33 1

摘要:新兵连时,陈湘曾无数次畅想下连后的生活。他憧憬着到新单位大展拳脚。然而,分到空军某雷达站后,现实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美好。

“896步”丈量出了什么

■齐 圣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胡勇华

新兵连时,陈湘曾无数次畅想下连后的生活。他憧憬着到新单位大展拳脚。然而,分到空军某雷达站后,现实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美好。

这里毗邻沙漠,常年黄沙滚滚,狂风呼啸。夜幕低垂,陈湘独自站在营区最高处,眼前的景象令他有点迷茫。

向前望,是一座孤寂的小城,星星点点的灯火在夜色中闪烁;转身向后,目之所及,是一片广袤无垠的沙丘;仰头望天,浩瀚星空低垂,四周寂静得让人有些害怕。

部队所处的阵地,仿佛孤立于天地之间,与星云齐高。这个神秘又寂静的地方,在陈湘心里埋下一个大大的问号。

那天,风沙弥漫,能见度不足3米。二级上士覃洋沙找到陈湘神秘地说:“走,带你走一圈。”

陈湘还没来得及细问,覃洋沙已经大步走出去,他只能匆忙跟上。狂风裹挟着沙尘,打得人脸生疼,陈湘眯着眼,大声问:“班长,我们去干啥?”覃洋沙的声音在风中飘荡:“去测一下营区周长。”

陈湘更疑惑了,看着两手空空的班长,忍不住追问:“怎么测啊?”覃洋沙停下脚步,回头看着他,笑着说:“拿脚测。等会我们绕着营区走一圈,数一数走了多少步。”

虽然之前听过用脚步测量距离的方法,但轮到自己实践,陈湘满心疑惑。他紧紧跟着覃洋沙,盯着自己脚下那双黄色作战靴,在风沙中迈着脚步。

天地间一片混沌,沙与楼渐渐模糊,陈湘的世界里仿佛只剩下风沙和自己机械迈出的脚步。突然,覃洋沙停下来,抬手指着营区里那几栋旧房子,讲起单位的历史——

那年,该部第一茬官兵来到这里。没有住的地方,他们风餐露宿,顶着大太阳建营房。晚上睡觉,官兵的被子上经常落一层厚厚的黄沙,吃的米饭里也夹杂着沙子,硌得牙生疼……

陈湘闭上眼睛,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前辈们在这片沙海之中艰苦奋斗的画面:狂风呼啸,烈日高悬,那些年轻的面孔被吹得黝黑,眼神依旧坚定,他们一砖一瓦地搭建营区,在这片荒芜之地扎下根来。

近年来,雷达站成绩斐然,被上级评为“四铁”先进单位。陈湘下连第一天,该站仇指导员告诉大家:“这是一个充满荣誉的地方,作为新鲜血液,你们要为雷达站争取更多的荣誉。”

此刻,听完覃洋沙的讲述,陈湘有些理解了这些荣誉背后的艰辛与付出。

风沙渐渐停歇,他们终于走完一圈。覃洋沙问:“多少步?”

“896步!”陈湘深吸一口气,大声回答。

覃洋沙点点头,说:“记到脑子里,把沙子抖一下,回去了。”

回到宿舍,陈湘坐在床边,久久不语。目之所及,墙上贴着一行标语:身处沙海、遥望空天,心明眼亮、奋进一流。

随即,陈湘打开日记本,写道:“今天,我用896步丈量出营区的周长。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距离,更是自己肩头的责任与担当。”

后来,陈湘经常一个人绕着营区转。他感到自己踩在这片土地上,仿佛与过去的岁月有了某种奇妙的连接。

他渐渐明白,丈量脚下的路,不仅是在测量营区的周长,更是在感受连队的历史,铭记昨天的艰辛,思考明天的方向。

沙海雷达兵的“心灵清泉”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胡勇华

空军某雷达站官兵扎根沙海,默默奉献。邢根源 摄

暮色中,雷达无声矗立大漠边缘,像用电波编织天网的忠诚哨兵。不远处,空军某雷达站官兵日复一日紧盯闪烁的雷达屏幕,守望空天。

干燥贫瘠的沙漠,对生命格外吝啬。雷达兵心中,却汩汩流淌着一股永不干涸的“清泉”。这清泉,是默默坚守战位的执著,是守护万家灯火的甘甜,是战友彼此鼓励的温暖,是无声涤荡心灵的澄澈。

这里没有单独的“我”,只有拧成一股绳的“我们”

清晨,太阳还未完全升起,风裹着沙砾,拍打着空军某雷达站营房的屋顶。

一级军士长周维勇来到营区训练场跑道的起点。不远处,汗水顺着大学生士兵王世民的面颊不停滑落,在他满是灰尘的脸上留下一道道痕迹。

刚入伍时,王世民在战友们的帮助下才能勉强跑完3000米。基础体能训练,他常常处于全班末尾。蛇形跑那短短几秒的差距,对他而言就像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转机,出现在一个漫天黄沙的清晨。那天早操,周维勇陪王世民一起跑3000米。当王世民跑得气喘吁吁想停下来歇会儿时,身旁的周维勇扶着他的肩膀说:“别急着停下来,坚持不住时,试一下慢慢走,感受心跳从快到慢的过程,这是练耐力的关键。”

沙尘渐弱,周维勇的声音更加洪亮起来:“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对你而言,主要是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耐力。”一路上,他像带跑教练一样,教王世民“冲刺+慢走”的训练方法。练蛇形跑时,他让王世民手握两个装满沙子的矿泉水瓶,边跑边体会“侧身转髋”的技巧。

那天,王世民练得浑身酸痛。晚上躺在床上,他情绪不佳。这时,周维勇又鼓励他说:“坚持,才能突破;心稳,才能步稳。”第二天清晨,王世民又出现在训练场上,继续挥汗如雨,坚持训练。

日子,在汗水浸泡中一天天过去,王世民的体能训练成绩稳步提升。几个月后的体能考核中,他保持节奏,稳扎稳打。当他冲过3000米跑终点线时,考官报出成绩:“合格!”紧接着进行蛇形跑考核,只见他侧身、转髋、摆臂,动作一气呵成,成绩达到“优秀”。

考核结束,王世民笑着跑到队伍最前面。周维勇拍着他的肩膀说:“你看,没有跨不过的鸿沟!咬牙坚持的每一秒,都在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明天开始,我还要向你发起挑战,比比谁的成绩提高得快!”

“时常向战友们发起挑战,既能倒逼自己保持训练热情,又能激发年轻战友们的斗志,提升团队训练水平,让整个连队充满活力与朝气。”周维勇说,这是自己的“训练哲学”和“青春密码”。

传承与突破是一场双向奔赴。新兵老兵同台竞技,在比拼中超越自我,奋进一流。周维勇和王世民的故事,是一茬茬雷达兵携手并肩、共同成长的缩影。

那年夏天,上级组织军事训练考核。由于考核难度增加,中士徐永祥和其他几名战友的成绩不理想。徐永祥为此感到惭愧。

“雷达站必须一股绳、一股劲,谁也不能落后。”这一幕,雷达站李站长看在眼里。他与指导员一商量,组建起一支由军官、班长、技术骨干组成的联合教学团队,重点提升战勤、技勤人员的战斗操作训练水平。

教练员们根据徐永祥等参训人员的训练进度和存在问题,为他们量身制订训练计划,把教学和训练有机衔接、相互融合。

一段时间的强训后,大家进步明显,徐永祥在各项考核中名列前茅。

又一个夏夜,塑胶篮球场上,灯光照亮全场。李站长头上的汗水顺着额角滑落。他双手按在膝盖上,喘着粗气吼:“郝恒凯卡住内线,徐永祥盯死对方后卫!”

话音未落,队员们伸出手,重重叠在一起,“加油”二字喊得震耳欲聋。雷达兵们手掌相触的力道里,藏着无需多言的信任。

球赛结束,浑身是汗的官兵酣畅地席地而坐,相互交流切磋,笑得格外灿烂——他们说,此刻,这里没有单独的“我”,只有拧成一股绳的“我们”。

雷达站官兵走下战位,交流战斗经验。马荣焱 摄

信任不是单向的托付,而是共同的奋进

宁静的周末,偶尔刮起的旋风卷起黄沙升空,为营区增添了几分苍凉。

突然,一阵尖锐的战斗值班铃声打破平静,响彻整个营区上空。听到铃声,几名操纵员立刻如离弦之箭,从楼道飞奔出来。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尽快到达雷达阵地。

上等兵刘继延跑得满脸通红。刚坐稳,他就接到值班员打来的电话:“重要任务,保障好!”

“明白!”简短有力的回答,透着坚定与自信。刘继延迅速投入战斗,熟练调整装备工作模式,根据目标特点切换合理的距离量程,仔细查看装备参数指标。

战场瞬息万变,任何一个细微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目标一点一点移动,刘继延时刻紧盯屏幕,直到确认一切正常,才微微松了口气。他用余光瞄了一眼身旁端坐的班长安文奎,打趣地说:“有班长您坐镇,我就有底气!”

就在这时,一个闪动的信号在屏幕左侧短暂现身,便消失不见。刘继延的心瞬间提到嗓子眼,他屏住呼吸,全神贯注盯住信号消失的方向。

空气紧张得仿佛凝固了一般。变模式、换量程……刘继延的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打出一套精准的“组合拳”。

数十秒后,信号重新出现在屏幕上,情报准确及时传到指挥室。李站长发出战斗指令:“密切跟踪监视……重点搜索……”

小小的方舱里,安静得仿佛能听见每个人的心跳声。信号的每一次变化,都牵动着操纵员的心。数分钟后,多批目标密集出现在屏幕上。

此刻,团队协作显得尤为重要。刘继延与战友们默契配合,凭借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团结合作,互相支持、互相补位,一次次化解风险难题。

整个战斗过程中,班长安文奎始终守在刘继延身边,为他提供支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他们就能明白彼此的意图。

当最后一批目标信号从雷达屏幕上消失时,已是繁星满天。交接完情报后,刘继延心中那块沉甸甸的石头才算落了地。他深呼一口气,与安文奎相视一笑。

就像足球场上,后卫主动为门将补位,前锋相信队友会传球,每名雷达兵都倾尽全力,是因为后背可以放心地交给战友。刘继延感慨地说:“捕捉分析信号,是一场博弈,需要通力合作,调用全部智慧和经验。”

下士何玉鑫永远忘不了自己第一次执行重大任务的经历。那天,他一坐上操控台,就感到心跳加速、手不听使唤。班长徐卫拍着他的肩膀,用沉稳的声音提醒道:“别慌,按训练流程来。”

其实,前一晚的机上考核,何玉鑫因精神紧张,险些误判目标信号。他本以为自己会被班长狠狠批评一顿,谁知,班长耐心地带着他分析目标各项性能指标,从中寻找突破口。

那次任务后,徐卫有意识地给何玉鑫“加担子”,演训任务中让他“当主力”,自己则在一旁默默观察。

一次,何玉鑫发现某批目标的数量异常,有些犹豫不决。徐卫觉察到他的纠结,鼓励说:“相信你的判断,装备分析出来的数据不会骗人。”

渐渐地,何玉鑫的操作越来越熟练,也越来越自信。前不久,该站选拔人员参加一次重要演训任务。当何玉鑫流畅地完成空情保障任务时,徐卫投来赞许的目光。

走出方舱,何玉鑫激动地说:“班长,要不是您当初放手让我试错,我怎么担得起这么复杂的任务!”

从放手到接手,从“怕出错”到“敢担当”,仇指导员说:“信任不是单向的托付,而是共同的奋进。”

抱团共生,合力向上。近年来,该部成立“鹰眼工作室”,定期召开“诸葛亮会”,鼓励官兵通过共同训练、任务协作等方式,在信任中凝聚成长的力量。

雷达站官兵组织队列训练。马荣焱 摄

勇于打破茧缚,才能迎来化蝶的新生

中士石毅豪是该站公认的训练尖子。新型模拟器配发后,他迫不及待地上机与虚拟目标展开“厮杀”。没想到,第一次考核,他曾经的拿手课目就考了个不及格。

栽了跟头后,石毅豪比过去更加“稳”了——别的战友训练结束休息时,他还坐在新系统前,反复验证“快捷键”的使用技巧;周末,他整理好个人内务就扎进模拟训练室,研究提升手速的“小妙招”。他不仅自己练,还主动帮其他战友适应新系统。

从“旧”里破局,向“新”中求索。沙海骄阳下,又一场实战化训练拉开战幕。方舱内,气氛凝重。一级上士郝恒凯紧盯屏幕里闪烁跳跃的信号,眼神中露出一丝紧张。

突然,一批信号微弱、时断时续的目标空情,闯入他的视野。郝恒凯迅速进入状态,大脑飞速运转,精准分析目标,果断操作设备,动作流畅而自信。很快,目标被清晰判定。

很多人想象不到,这名坚毅果敢的专业尖兵,也曾陷入深深的自我挣扎之中踌躇不前。

那时,该站刚刚列装新装备。全新的操作模式和技术难题,对每名官兵而言,无疑都是巨大的挑战。

“多年来养成的操作习惯,哪能说改就改”“一下子从骨干沦为‘小白’,这面子上怎么过得去”……重重顾虑束缚着他们的脚步。

郝恒凯一时也陷入纠结的泥沼。转变,源于一次深夜问答。

那晚,戈壁滩的夜格外寂静。熄灯后,郝恒凯决定去训练室加练。谁知,他刚走近训练室,就听到一阵阵清脆的键盘敲击声。

原来,是石毅豪正全神贯注坐在模拟训练器前反复练习。郝恒凯心中又敬佩又好奇:“你的训练成绩这么优秀,为啥这么晚还来加班?”

石毅豪头也不抬地回答:“这么多新课目,不能拿以前的成绩来衡量现在的自己了。”

话虽短,却如一道闪电,击中郝恒凯的内心:自己一直守着熟悉的旧装备原地踏步。故步自封,本身就是退步。过去的荣耀不应成为枷锁,唯有勇敢地拥抱变化,才能进步。

真正的成长,始于内在的觉醒与主动的突破。想通这一点,郝恒凯心中充满力量。

转型,势在必行;跨界,刻不容缓。此后,他如同上紧的发条,一头扎进新装备的学习中。

站在方舱里,仇指导员指着屏幕上的回波信号说:“雷达兵眼里得有两种‘光’——一种是紧盯空情的警惕,一种是敢破敢立的锋芒。”

郝恒凯身上,恰恰就有这两种“光”。天还没亮,他就来到训练室,打开装备说明书,逐字逐句研读。当他把新装备说明书翻得卷了边,每一个技术参数、每一项操作流程已烂熟于心。

为了更好地掌握新装备的操作技巧,他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遇到难题时,主动向厂家技术人员请教,与身边战友探讨交流。

功夫不负有心人。郝恒凯终于突破瓶颈,熟练掌握新装备操作技巧,顺利担负起战斗值班任务,成为一名“跨界”能手。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战友们:勇于打破茧缚,才能迎来化蝶的新生。

深夜,训练室里,这群为梦想而奋斗的沙海雷达兵,并未感到孤单和疲惫。不断超越,向新突破,他们在蜕变与进阶中重塑自我。

又逢退伍季,载着老兵们的汽车驶离雷达站。车窗外,沙丘缓缓后退,雷达站变成一个小小的黑点,渐渐消失。

目送战友远去,转身凝望沙丘上的雷达天线,李站长明白,虽然他们已经离开军营,但沙海雷达兵用青春书写的奋斗故事不会谢幕,心灵的清泉会滋养他们一生。

沙海无垠,清泉长流!

来源:解放军报

来源:中国军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