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水质出问题怎么办?一份基于真实事件的改进指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3 10:30 1

摘要:2025 年 8 月 31 日起,沈阳师范大学校医院陆续接诊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炎症状的学生。经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局溯源调查,确认此次事件为学校第三生活区自备井蓄水池受诺如病毒污染引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截至 9 月 7 日 17 时,累计报告轻症病例 208

事件核心复盘

2025 年 8 月 31 日起,沈阳师范大学校医院陆续接诊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炎症状的学生。经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局溯源调查,确认此次事件为学校第三生活区自备井蓄水池受诺如病毒污染引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截至 9 月 7 日 17 时,累计报告轻症病例 2087 人,其中 1817 人已康复,每日新增病例呈显著下降趋势。目前,涉事自备井已完成封闭管控,学校正协调水务部门保障日常供水,并加速推进市政供水管网接入工程,从源头消除风险。

校园水质监测的核心价值

聚焦人群特殊性:学校是师生高度密集的敏感场所,青少年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水源一旦受病原体污染,极易引发聚集性传染病,监测是前置防护的关键。

破解设施潜在风险:部分学校依赖的自备井或二次供水系统,易因管道老化、蓄水池清洁不及时、消毒工艺失效等问题,成为诺如病毒、大肠杆菌等病原体的滋生地,监测可精准定位隐患。

落实法规硬性要求:《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规定》明确将水质监测作为学校安全运行的基础保障,通过常态化监测能提前阻断污染传播路径,筑牢师生健康防线。

校园水质监测的关键标准

(一)核心监测参数

病原体指标

诺如病毒:作为粪 - 口传播的主要病原体,水是其重要媒介,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qPCR)技术检测病毒 RNA,精准识别污染。

总大肠菌群 / 耐热大肠菌群:粪便污染的核心指示物,若检测呈阳性,提示水体可能存在病毒、沙门氏菌等致病性微生物。

消毒有效性指标

游离氯(余氯):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管网末梢水余氯含量需≥0.05mg/L,含量不足易导致微生物存活,过量则可能产生有害副产物。

二氧化氯残留:采用该消毒剂的场景需控制在 0.3-4mg/L,实现消毒效果与饮用安全的平衡。

理化辅助指标

浑浊度:需≤1NTU,高浑浊度会吸附病原体并削弱消毒效果,直接影响水质安全。

pH 值:应控制在 6.5-8.5(GB 5749-2022 标准),弱酸性环境更利于氯类消毒剂发挥作用。

(二)科学监测频率

自备井 / 二次供水蓄水池:建议每学期开展全项检测(含病毒、细菌、理化及化学指标),每月进行微生物指标专项抽检。

末梢水(宿舍、教室水龙头):建议每周检测余氯、浑浊度,确保 “最后一公里” 水质安全。

校园水质安全的系统性改进方案

构建规范化监测体系:明确后勤部门为责任主体,搭建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建立长期可追溯的检测台账,通过校园公示栏、家长群等渠道公开结果,主动接受监督。

推进供水设施升级:优先接入市政供水管网,减少对自备井的依赖;全面排查老化管道并及时更换,从硬件层面降低二次污染风险。

建立快速应急机制:开通 24 小时水质异常反馈热线及线上通道,接到投诉后 24 小时内启动应急检测,同步暂停涉事供水并溯源排查污染源。

强化人员能力建设:定期组织后勤人员开展水质标准、消毒操作及应急处置培训,确保监测与防护措施落地见效。

来源:双羿环境mimi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