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9日,位于贺兰县立岗镇的宁夏自然之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蔬菜基地内,成筐的有机菜心在冷链车的轰鸣中,开启了从田间到超市的千里之旅。如何让娇嫩的叶菜跨越数千公里仍保持鲜嫩?宁夏人用一条条完整的绿色产业链给出了答案。
9月19日,位于贺兰县立岗镇的宁夏自然之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蔬菜基地内,成筐的有机菜心在冷链车的轰鸣中,开启了从田间到超市的千里之旅。如何让娇嫩的叶菜跨越数千公里仍保持鲜嫩?宁夏人用一条条完整的绿色产业链给出了答案。
“生鲜蔬菜必须讲求时效性,超过五天的菜就会失去最佳口感与营养品质。”宁夏自然之星立岗镇蔬菜基地负责人周利强说,蔬菜从加工厂预冷后送入冷库整理装箱,由专业物流部门调配冷链车辆,温度严格控制在1°C到5°C之间,即使发往最远的深圳,也能在三天内摆上货架。
宁夏自然之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蔬菜基地大棚内,最后一茬菜心正茁壮成长。
宁夏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病虫害少,加上黄河灌溉水的滋养,为蔬菜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长久以来,宁夏的蔬菜产业受限于地理区位和物流效率,难以突破“鲜”字困局,无法实现从产地到餐桌的高效衔接。
菜心苗已经可以移栽了。
“种了半辈子菜,以前我们是种菜卖给外地企业,他们加工、贴标后卖向全国。我们充其量就是'供货商',利润微薄,风险却全由我们承担。”育苗主管马丽英一边查看菜苗生长情况一边说,现在不一样了,从育苗、种植、采摘到冷链配送,每一个环节都由企业自己把控,有了品质的主动权,自然就掌握了品牌的话语权。
该公司的育苗大棚。
红的番茄、紫的茄子、黄的南瓜、绿的菜心……近年来,我区蔬菜产业通过标准化种植、智能化分拣与全程冷链的深度融合,构建起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保鲜体系,这条贯穿生产与消费的绿链,不仅锁住了鲜度,更让宁夏蔬菜实现了从“种得好”到“卖得好”的跨越。
“今年,我们的菜通过有机认证,都出口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了。”固原市原州区吴磨村众丰合作社负责人王升自豪地说。
“以前种菜靠天吃饭,现在标准高了、管理细了,利润也高了。”王升身后,一箱箱贴着专用二维码的蔬菜正陆续装车,即将通过冷链发往东南亚市场,开启宁夏蔬菜跨境保鲜的新旅程。
原州区吴磨村众丰合作社蔬菜基地。
“质量是一方面,让消费者放心才是长久赢得市场的关键。”王升说,通过包装上的二维码,消费者可以追溯到蔬菜的生长地块、育苗时间、施肥记录等全部信息。这套追溯系统的建立让企业今年的订单同比增长了30%,且复购率显著提升。
今年上半年,固原市冷凉蔬菜出口额达5000万元,同比增长52倍。
这场“绿链突围”,不仅让优质蔬菜绕过“曲线”,直达国内外市场,更让农民更多产业增值的收益,累计带动近70万人从事蔬菜产业。今年1至8月,全区蔬菜播种面积共303.17万亩,总产量已达575.25万吨。
宁夏冷凉蔬菜产业联合会会长李后学说:“我们推动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就是要让每一棵宁夏蔬菜都带着品质的身份证走向世界。”(宁夏日报记者 李昊斌 文/图)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