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是品牌的“弑君者”?从始祖鸟和西贝“自宫”看信任崩塌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3 09:30 1

摘要:作为长期从事品牌建设的品牌猿,我对Iris的观点深有共鸣。也想从三个角度,进一步探讨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问题,以及新商业环境下品牌该如何重建逻辑。

昨天刷到同行“Iris的小宇宙” 短视频这样一段话:

他们说敬畏自然,然后把山给炸了;

他们“说家有宝贝闭眼选西贝”,然后用24个月的西兰花。

看似不相干的两件事都指着一个真相:品牌的溃败,源于对核心用户的背叛!

什么是品牌?不是LOGO,不是超级符号,而是一份信任是和用户签订的契约。

基于这份信任用户愿意为之付出溢价。

当他们背叛了这些用户时,大家感受到的只有愤怒!

作为长期从事品牌建设的品牌猿,我对Iris的观点深有共鸣。也想从三个角度,进一步探讨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问题,以及新商业环境下品牌该如何重建逻辑。

在展开之前,户外爱好者的我必须先坦诚自己的情绪:对西贝的行为,更多是 “失望”;可当看到#蔡国强与始祖鸟的炸山操作时,心中只剩 “愤怒”。

在我看来,有这种想法并且行动的人,枪毙十回都不为过,这绝非 “道歉”“赔钱” 就能弥补的过错——若诅咒有用,真该为这些人立跪像,长跪于雪山之下谢罪。

如果说贾老板的“自以为是”或许只是因个人傲慢可能毁掉一个品牌;那蔡国强与始祖鸟背后的这批人,则是明明白白的 “非蠢即坏”——“蠢” 在看不见炸山对雪山生态的毁灭性影响,“坏” 在为了个人名利(或是所谓的 “艺术噱头”),不惜践踏自然与公众信任。

再回到始祖鸟这件事,我们更该看清两个本质问题:

其一,嘴上喊着 “主义”,心里只算 “生意” 的人—— 不配做品牌人,也不配拥有品牌。即便他们能靠营销话术赚走短期利润,也永远无法真正拥有 “品牌”—— 毕竟品牌的核心是信任,而信任最容不得半点虚假与算计。

其二,没有核心价值观、或是放任价值观失守的企业,本身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品牌从来不是企业的 “赚钱工具”,而是传递价值的 “载体”;一旦连价值观的底线都守不住,再大的品牌体量,也会在信任崩塌的瞬间一夜倾覆。

正如巴菲特所言:“名誉需要20年的积累,而摧毁它只需要5分钟” ——永远要记住这点,你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关于 “品牌” 的定义,行业内一直有不同的声音,但是到2000年以后,从未偏离 “用户” 二字。

品牌资产之父大卫·阿克在2014年提出一个极具洞察力的观点:品牌绝非仅仅是一个名称或标志,而是一个企业对消费者的承诺。它传递的不只是功能利益,还包括情感、自我表达与社会认同等多重价值。但品牌又不止于承诺的兑现,它更像一段旅程的体验,是消费者在与品牌每一次接触中不断累积的感知与关系。

菲利普·科特勒在2016年更新定义时说:“品牌不仅是名称或象征,更是企业与消费者关系中的关键要素,体现消费者对产品与服务的认知、感受及其意义。”

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也说过:“品牌在用户眼中的形象,是我们最宝贵的资产,我们将通过持续创新与不懈努力来滋养它。”

在这些经典定义的基础上,品牌猿有一个原创一个定义:品牌是个人感知、群体想象与归属感的集合。

基于这一理解,我们可以得出三个创建品牌的“BIG结论”:

用户才是品牌的主角,是故事的主人和画面的中心;品牌不是由企业或创始人单方面创造,而是由所有相关者共同想象、共同构建的结果;创建品牌的本质,是创建一种信仰,形成一种归属。

回到西贝和始祖鸟“炸山”事件,我们不难想象:当一部分人的想象破灭、信仰崩塌、归属感消失,所带来的失落与愤怒是何等强烈。

这份 “被背叛” 的割裂感,足以抵消品牌过去十几年积累的信任 —— 要知道,用户信任的从来不是 “品牌” 这两个字,也不是它的 LOGO 符号,而是符号背后那群 “人”(创始人、管理者),以及他们所传递的 “价值观”。

更具参考的是,3个月前的山姆,不过是因一次对核心用户的 “背刺”,就招来了铺天盖地的批评。连这种 “轻度失信” 都能引发强烈反弹,更何况是始祖鸟、西贝这般触及用户信任底线的 “深度辜负”?

90岁高龄的菲利普・科特勒在2017年就曾指出一个关键趋势:“今天的公司已逐渐丧失品牌的塑造权,品牌正越来越多地被在网络上互相连接的顾客所塑造。”

这句话,道破了新时代品牌建设的底层逻辑。作为品牌人或创始人,我们必须彻底更新三个核心认知:

1、 品牌的创造者,已从企业转向用户

过去,品牌是企业 “自上而下” 塑造的 —— 企业定义自身定位,靠广告反复洗脑灌输,用户大多只能被动接受。但如今,品牌早已不是单一的识别符号、品类标签、超级符号或单向承诺,更多是用户对产品、服务及企业的 “直觉与感知”。

显然,品牌是什么,从不是企业 “自说自话” 就能定义的,而是与它产生接触的人 “共同说了算”—— 用户的一句评价、一次分享、一段亲身经历,都在实时重塑品牌形象。最终,核心用户的集体感知,才是品牌真正的模样。

2、品牌的拥有者,已从企业转向 “获得意义的用户”

新一代用户对品牌的态度,早已从 “被动接受” 转向 “主动参与”。他们不满足于 “信品牌买产品”,更希望深度参与品牌建设:分享品牌内容、提出产品建议、参与社群运营。他们中许多人甚至比企业管理层和员工更懂产品、价格和竞品。

这意味着,品牌的权力不再集中在企业或创始人手中。从现实意义来看,核心用户、品牌粉丝、超级用户与社群成员,实质上已成为品牌的 “联合创造者”:他们从品牌中获得价值与意义,既会用行动维护这份意义,也会在品牌背弃信任时,用行动 “推翻” 这份意义。

这也正是“背叛核心用户”代价如此惨重的原因。

3、“消费者” 终将被淘汰,“伙伴”才是未来

过去,我们习惯把用户称为 “消费者”或 “目标受众”,本质是把他们当作 “购买产品的人”或“交易对象”。

但如今,这种认知必须彻底扭转——视其为:粉丝、伙伴、朋友,乃至家人。这一身份重设和转变,是新品牌逻辑的起点,也是 “核心人群” 与品牌建立深度链接的基础—— 只有当用户觉得自己是 “自己人”,才会愿意投入时间、精力与情感。

巴菲特的那句 “20年积累,5 分钟摧毁”,从来不是在强调 “名誉易碎”,而是在提醒每个品牌人:品牌的核心是“信任”,而信任的另一个词是“不辜负”——不辜负用户的期待,不辜负自己许下的承诺,不辜负建立品牌时的初心。

无论是始祖鸟“炸山”,还是西贝“24个月西兰花”,本质都是一种“辜负”:它们辜负了核心用户愿意为品牌溢价买单的信任,辜负了品牌多年来搭建的价值底色,更辜负了“品牌”二字本该承载的重量——它不该是赚快钱的幌子,也不该是一群人背弃承诺的遮羞布。

你负了“我”,还指望“我”喜欢你?那“我”得多舔狗!当一个品牌的管理者亲手撕毁与用户的无形契约,它便不配再拥有用户的喜爱与尊重。

因此,我号召所有热爱户外、珍视自然的人,用行动表达立场:至少我个人,将不遗余力地传播始祖鸟的恶,唾弃蔡国强的坏。(此时此地,真希望罗永浩附身!)

2014珠峰南坡

更希望所有品牌引以为戒——用户的信任从来不是“理所当然”,一旦失去,再难找回。

来源:品牌猿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