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5年初发布的《全国流感监测周报》数据,截至当年第12周,全国流感样病例就诊率已逼近4.7%,较过去五年同期平均水平上升了近30%。
门诊大厅里人头攒动,一位中年男子刚坐下就剧烈咳嗽,旁边的人纷纷后退三步——“是不是甲流?”
这句小声的疑问,瞬间令人心头一紧。秋冬将至,甲型流感再度蠢蠢欲动,形势不容小觑。
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A)是一种高变异性、传染性极强的呼吸道病毒,远比普通感冒“来得猛、去得慢”。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5年初发布的《全国流感监测周报》数据,截至当年第12周,全国流感样病例就诊率已逼近4.7%,较过去五年同期平均水平上升了近30%。
甲流的症状起病急、进展快,常表现为高热(≥39℃)、全身酸痛、剧烈咳嗽,严重者甚至可引发病毒性肺炎、心肌炎、脑病等并发症。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发展为重症。
2024年冬季,一家工厂内突发甲流聚集性疫情,短短三天内,超过60%的员工出现高热、咳嗽等症状,其中两名患有慢性心肺疾病的工人被紧急送入重症监护室。一项复盘数据显示,若该厂早期备有防护物资并及时隔离,感染率或可下降一半以上。
这场疫情再次提醒:甲流不是“来一趟、躺两天”那么简单,它是“来得快、拖得久、走得狠”。
秋冬换季,是呼吸道病毒最喜欢“搞事情”的时候。甲流来得急,防患于未然才是关键。医学专家建议,每个家庭应在家中常备以下五样物品,在关键时刻不慌不乱、有备无患。
甲流最典型的症状之一就是高热突发。一支精准的电子体温计,是判断疾病发展和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工具。很多家庭还在使用传统水银体温计,尽管便宜,但存在破裂风险,不建议继续使用。
医学研究表明,连续高热超过48小时且退烧效果差,往往提示病毒复制活跃或并发症出现,这时必须及时就医。别指望“多喝热水”就能熬过去,高烧不退可不是“扛两天”就能好的。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在密闭场所尤为猖狂。合格的医用外科口罩能够有效阻隔95%以上的飞沫颗粒,是防护的第一道屏障。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2024年一项覆盖多个公共场所的病毒传播研究显示,在佩戴医用口罩的环境中,病毒传播率下降了67%。特别是家中若有成员出现流感症状,佩戴口罩能显著降低家庭二次传播概率。
对乙酰氨基酚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解热镇痛药,适用于甲流引起的高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它属于OTC药品,正规药房均可购买。
但要注意,药物虽好,剂量、频率必须严格遵医嘱。过量使用可引发肝功能损伤,尤其是老年人和肝病患者,更应谨慎使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多次发文提醒:退烧药只是对症处理,不是治本良方,关键还是控制病毒本身。
虽然维生素C不能直接杀灭流感病毒,但它在提高机体免疫力方面作用显著。《中华临床营养杂志》刊登的一项临床研究指出,每日补充500mg维生素C,能有效缩短普通感冒和流感样症状持续时间。
泡腾片形式更易吸收,口感好,适合儿童和老年人服用。但切记:维生素不是“吃多就更好”,过量摄入可能引发肾结石等问题。
甲流病毒在物体表面可存活数小时,门把手、手机、遥控器这些经常接触却不常清洁的区域,往往是隐形“毒窝”。75%酒精或含氯消毒剂可有效灭活流感病毒,是家庭防护的“最后一道防线”。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流感防控技术指南》中明确指出,每日消毒一次高频接触物品表面,能显著降低病毒传播风险。尤其在家中有人出现流感症状时,必须加强环境消毒。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预防胜于治疗,是公共卫生永恒的真理。甲流的传播高峰往往集中在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之间,目前正值窗口期,是接种流感疫苗的最佳时机。
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指出,每年接种一针流感疫苗,可降低60%以上的感染风险,对老年人和儿童的保护效果尤为显著。
要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通风30分钟以上、勤洗手、注意休息、营养均衡。流感不是“天灾”,而是“人祸”——只要防得住,就能平安过冬。
很多人误以为自己只是“着凉感冒”,结果三五天不见好,才发现是甲流拖成了肺炎。典型的甲流表现包括:
起病急:数小时内体温迅速升高
发热高:体温多超过39℃
全身症状明显:头痛、肌肉酸痛、乏力
呼吸道症状严重:干咳、咽痛为主,少有鼻塞流涕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别自行扛着,应尽快前往医疗机构就诊,明确是否感染甲型流感病毒。
当前医疗资源紧张,许多医生在甲流高峰期连轴转、日夜坚守,只为守护更多人的健康。从一线诊室到社区宣教,医生不仅是治疗者,更是健康知识的传递者。
在呼吸道传染病频发的当下,每一个人都不是“局外人”。健康管理不只是医院的事,更是千家万户的责任。每当一场流行病来袭,最宝贵的不是药物,而是全民的健康意识与行动力。
就像老百姓常说的:别等井干了,才想到挖井。
甲流的威胁不容忽视,但也不可恐慌。科学防护、理性就医、规范用药,才是战胜病毒的“金钟罩”。家中常备的五样物品,看似简单,实则关键时刻能保护全家安然无恙。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每年数以百万计流感病例的临床实证。甲流不是过去式,而是现在进行时。每一个家庭的准备,都是对自己、也是对社会的负责。
你家的药箱准备好了吗?你认为还应该多准备哪些物品来应对秋冬的流感高峰?欢迎留言讨论,共同守护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流感监测周报(2025年第12周)[J].疾病监测,2025.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流感防控技术指南(2024年版)[S].北京:国家卫健委,2024.
[3]中华临床营养杂志编辑委员会.维生素C在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24,32(5):313-318.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张医生健康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