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者教你的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3 09:47 4

摘要:今天要说的书是《Second Act: What Late Bloomers Can Tell You About Success and Reinventing Your Life》,我暂时把它译成《大器晚成者教你的事》。

今天要说的书是《Second Act: What Late Bloomers Can Tell You About Success and Reinventing Your Life》,我暂时把它译成《大器晚成者教你的事》。

这本书的作者是人力资源咨询师亨利・奥利弗。2022 年,他受专项基金资助研究大器晚成的人,这本书就是他两年多的研究成果。我觉得这本书对今天的中国读者特别有意义。现在职场上总说 35 岁以上就不好找工作了,这种年龄歧视的观念既不符合中国的时代趋势,也跟不上世界潮流。早在 1932 年,美国作家沃尔特・皮特金就写了《人生从 40 岁开始》,后来又有 “50 是新的 40”“60 是新的 40” 的说法,你的人生可能还没真正开始呢。英国 50 岁以上女性的就业比例,从 1992 年的 42% 涨到了现在的 66%;2008 年金融危机后,英美很多 50 岁以上的人也重新回到了职场。

法国哲学家蒙田说过:“有时是身体率先向衰老投降,有时是灵魂。” 奥利弗给大器晚成者下的定义是:在没人期待他们成功的时候,偏偏取得了成功的人。可能你回头看半生,好像没做过什么大事,可突然遇到一个机遇,就做成了了不起的事,开启了人生的 “第二幕”。别人觉得这是奇迹,但其实这里面有科学道理。奥利弗把社会科学和人物传记结合起来,讲了很多不同行业大器晚成者的故事,给了我们一个新角度看经验和能力 —— 有些经验和能力短期内看不出价值,却会在漫长人生里给你丰厚的回报。说白了,这本书就是教我们怎么为人生做长远准备。

在说具体准备方法前,咱们先搞清楚:自己会不会天生就是晚成者呢?经济学家大卫・加伦森提出,人才分两种,一种叫 “概念艺术家”,一种叫 “实验艺术家”。

概念艺术家一出场就拿到了好牌,找到了创造价值的正确方法,做事特别有章法,从基本原理出发一路走对,能快速成功。比如有人从小就有天赋,清华学计算机,斯坦福读博士,然后进 OpenAI 研发大语言模型,看着平常,其实特别幸运。莫扎特、毕加索这些年轻时就成名的人,都属于这类。

实验艺术家就不一样了,很长时间里都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比如有人年轻时想当音乐家,努力半天却没法靠音乐养家,只好放弃梦想找份普通工作。等到快退休了,偶然听到别人演奏,又想起当初的梦想,重新开始创作,最后成功了,这就是晚成者。书里有个作家,50 多岁才出版第一本书,80 岁才写出巅峰之作。关键是,晚成者不是突然冒出来的,他们前半生看似在走弯路,其实一直在积累感悟、反复探索,都是在为后来的厚积薄发做准备,根本不是浪费时间。

那怎么确保自己的时间没白费呢?奥利弗研究了很多案例后发现,晚成者在遇到机遇前,都有一个 “低效准备期”。他们没盯着某个特定目标奋斗,不然也不会晚成,但确实在默默准备,自己可能都没意识到,而这种 “低效” 反而是好事。

培养人才有快慢两种方式:快的是预测需要什么技能,赶紧学了用;慢的是不知道将来需要什么,就多学些通用的、甚至当下不流行的技能。慢技能的关键是你得喜欢,不然根本坚持不下去。就像练就一身未必用得上的本领,等着使命召唤。

总结下来,晚成者在低效准备期需要三种经历,还要培养三种品格。

第一种经历是 “进入圈内”,哪怕不知道具体要做什么,也得确保自己在 “牌桌” 上。

撒切尔夫人刚进英国政坛时,最高目标只是当部长,从没敢想当首相 —— 当时英国根本没有女性首相的先例,但关键是她 “进来了”。职业生涯不是严格规划出来的,但也不是瞎闯,得有主动性。第 30 任美国总统卡尔文・柯立芝 1895 年毕业时赶上经济衰退,同学们都怕找不到好工作,有位教授说的话让他记了一辈子:“职业生涯像水流,你要做的就是待在主流里,跟着走就行。过程中会发生什么不确定,但必须在主流里。尤其是政界,你在场,需要人时就能顶上;不在场,就没任何机会。” 柯立芝未必多有才华,能当总统,靠的就是 “在场”。就像凯文・凯利说的:“成功的 99% 就是坚持出现。”

第二种经历是 “退隐”,像隐士一样闭关独处练内功。

《黑天鹅》的作者纳西姆・塔勒布,刚到美国时对股市的随机性特别感兴趣,花了整整 5 年时间,把所有和统计学沾边的书都吃透了,最后成了全世界最懂随机性的人,连统计学教授都比不上他 —— 毕竟没人能拿出 5 年时间读那些书。圈外人想入圈,这种孤独的内功修炼是最好的办法。

再比如,协和飞机退役后,民用飞机就没有超音速的了。创业者布莱克・肖尔想知道为什么不能造两倍音速的民用飞机,他不从经验或既有结论出发,而是从最基本的事实和规律(也就是第一性原理)去研究,最后发现那些固有说法根本站不住脚,现在已经和两家主流航空公司签了合同,要造新一代超音速客机。很少有人能忍受这种孤独,一旦你闭关练出硬功夫,别人很难和你竞争。

第三种经历是 “失败”。

失败其实和成功很接近,本身就值得肯定 —— 至少你尝试了,敢冒风险。有个研究专门看科学家早期申请经费的结果对后续的影响:对比 “差一点没拿到最后拿到” 的侥幸成功者,和 “差一点拿到最后没拿到” 的不幸失败者,后者的职业生涯反而更好,后期发表的论文更多,后劲更足。当然这里有幸存者偏差,只统计了失败后还留在圈内的人,但这没法完全解释为什么失败者成就更高。或许 “杀不死我的都能使我更强大” 是真的,失败能让你更清醒地认识自己,找到正确的路。

还有个观察,一位哈佛 MBA 毕业的记者参加 15 周年同学聚会时发现,同学分两种:一种毕业就成功,现在也有钱有地位,但总觉得职业没意义;另一种毕业没找到理想工作,早期屡屡碰壁,挣扎探索后才成功。后者不但更富有、更有权势,人生满意度也更高。虽然有幸存者偏差,但只要失败后还能坚持,往往比没经历过失败的人更出色。

接下来是三种品格。

第一种是 “坚持”,对兴趣、抱负、信念得一直坚守,没有 “一条路走到黑” 的精神,根本没法深入任何事。

第二种是 “认真”,对某些事要极其执着,甚至让别人觉得 “奇怪”。

推销员克洛克听说有家餐饮店要多买几台奶昔搅拌机,就算跑很远的路也会送过去 —— 算经济账根本不值,但他痴迷于把货卖出去。后来他拿下麦当劳,把品牌开遍美国,靠的就是这份认真。

第三种品格是 “安静”,要有沉默的能力,才能闭关修炼。

华盛顿邮报的前 CEO 凯瑟琳・格雷厄姆,45 岁前谁也看不出她能成为 20 世纪最成功的 CEO 之一 —— 巴菲特是她的坚定投资人,美国新总统上任必去她的沙龙。她出身富裕家庭,爸爸买下华盛顿邮报后交给了她丈夫菲利普打理。菲利普能力强、会社交,把公司管得很好,凯瑟琳就安心当家庭主妇,结婚后就不工作了,连收入和资本的区别都搞不清,但始终没丢对新闻和政治的兴趣。可菲利普缺乏韧性,一点挫折就崩溃,后来得了抑郁症、精神分裂,还出了婚外情,最后自杀了。45 岁的凯瑟琳面临两个选择:卖公司养老,或者自己经营。她选了后者。

没人觉得一个家庭主妇能管好公司,但凯瑟琳一亮相就镇住了所有人 —— 她有那三种品格:坚持对新闻的兴趣,能安静学习,做事极其认真。事实证明,管理、金融知识都能学,做大事拼的是品格。华盛顿邮报能做大,还多亏了她在水门事件中的决断:美国政府不让刊登五角大楼机密文件,她坚持言论自由强行刊发,引爆舆论导致尼克松下台,报社影响力也达到顶峰。当然,要是没有她爸爸留下的公司,她再有能力也没用 —— 这就说到了外部因素,这也是结束准备期的关键。

不是所有人都有出手的机会,有些聪明人一辈子钻研学问,最后还是默默无闻。奥利弗说,开启人生第二幕需要 “天时、地利、人和”,咱们重点说地利和人和 —— 最好换个环境。这说起来容易,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都知道有多难,但环境的影响远超 “留大城市还是回小城” 的选择。

奥利弗书中最让我触动的是第一部英语大词典编撰者塞缪尔・约翰逊的故事。18 世纪前,英语不算高级语言,后来随大英帝国崛起才地位提升,但之前的英语词典都不系统、不权威。约翰逊编的词典统一了拼写、规范了语法,还有 4 万多个词条、11 万多条例句 —— 例句要么引莎士比亚、牛顿等名家的用法,要么是他自己写的优美句子,直到 19 世纪末牛津词典出现前,一直是绝对权威。要知道,那时候可没有 AI、谷歌,连复制粘贴都得靠手。

约翰逊家境普通,爸爸是书商,所以他从小有的是书读,但家里没钱,身体也不好,牛津大学读了一年就辍学了。除了读书,他啥也不会、也不想干,上升通道基本断了。办私塾失败后,穷困潦倒的他决定去伦敦闯文学圈,这成了他这辈子最对的决定。

一开始他觉得写作不算高级工作,长期匿名投稿,没钱了才写,平时很懒散。他写诗写文都不错,但真正的天赋是道德判断 —— 像现在的意见领袖,能对社会热点给出高观点点评。他主动给《绅士杂志》写信求专栏,没被搭理,就这么在伦敦写杂稿混日子。但伦敦给了他太多好处:一是商业思维,接触了很多书商,知道市场需要什么内容;二是丰富的生活,他说 “在伦敦能说的事比别处多两倍”,不管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有故事;三是人脉,结识了很多知识分子,组成俱乐部互相启发。虽然匿名写作,但他在圈内积累了不少声望。

约翰逊有两个本事帮他拿下了编词典的活:一是博闻强记,圈内都知道他最博学,从小读书无数,还能同时读几本书;二是擅长组织,做什么事都能找到人帮忙。伦敦出版商知道市场需要词典,自然会找他。别人编词典要几十人、几十年,他带 6 个人用 9 年就完成了。

他的故事给我们两个启示:一是想成事,要去 “事情发生的中心”,这和 “入圈” 是一个道理。不一定非要从小待在中心,边缘也能练出中心没有的本领,但一定要让中心看到你。二是需要同伴和文化环境,单打独斗的时代早过去了。过去 20 年,团队写的论文水平远超个人,最好的专利也都是团队成果,得找到自己的队伍。就像二战时很多美国农村青年参军后,和城市青年站在同一起跑线,学纪律、学协作,退伍后还能靠资助上学,命运就此改变 —— 同辈人的影响往往比父母更深刻。

最后回到时代趋势上,现在的时代给了晚成者更多机会。以前的职业生涯是 “学习 - 工作 - 退休” 三段论:年轻时学习,然后工作几十年,最后退休养老。但这个模式已经不适用了。2016 年,经济学家琳达・格拉顿和心理学家安德鲁・J・斯科特在《百岁人生》里说,要是人人都能活 100 岁,三段论就过时了 —— 一份工作干 60 年不现实,就算你愿意,工作也会被淘汰。你得终身学习,还有更多机会找到自己的天赋。

他们设想,人 20 岁先探索,三四十岁再确定职业,之后还能换工作、打零工,最后才退休。这个过程中,要积累的不是房子、存款这些传统财富,而是声望、个人 IP,尤其是各种技能。所以不管多大年纪、在什么阶段,都别放弃找天赋、用天赋。

英文里 “天赋” 是 “talent”,最早其实是货币单位,大概相当于一枚银币。《圣经》里有个故事:主人出门前给三个仆人分别留了 5 个、2 个、1 个 talent,让他们好好利用。回来后发现,前两个仆人把银币拿去投资,都翻了倍;第三个怕弄丢,把银币埋了,还是原来的 1 个。主人表彰了前两个,惩罚了第三个。

这个故事的意思是,不管是财富、能力还是机遇,都不是完全属于你的,你只是暂时保管。你的使命不是守着它不丢,而是主动把它发扬光大。后来 “talent” 就用来指天赋,天赋是一种恩典,得用好它回报社会,不然就是没尽到责任。亚里士多德说人活着是为了实现幸福,而幸福就是践行天赋。天赋不一定是专业技能,可能是勇气、正义感,甚至是用小聪明办成事 —— 只要用天赋做出实在结果,就是在践行它。

大器晚成者最终教会我们的是:没有什么基因检测能帮你找到天赋、分配领域,每个人都得自己探索,哪怕用一辈子也要找到。人生这一趟,可别把那枚叫 “天赋” 的银币埋起来啊

来源:时光里的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