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俗话说 “秋分一到,谷场见稻”。秋分过后,江南的水稻褪去青黄,沉甸甸的稻穗开始在风里晃出细碎的金芒,春耕夏耘的辛苦忙碌,终在这秋阳里酿成了丰收的甜。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吴夏璠 记者 黄葆青 设计 汤佳昀
设计 汤佳昀
9月23日,秋分。
这一天,太阳抵达黄经180度,昼夜均分,丰收启序。
俗话说 “秋分一到,谷场见稻”。秋分过后,江南的水稻褪去青黄,沉甸甸的稻穗开始在风里晃出细碎的金芒,春耕夏耘的辛苦忙碌,终在这秋阳里酿成了丰收的甜。
稻米是江南人餐桌上的底色,为了庆祝秋收的喜悦,江南人将稻米幻化出各式各样的糕团,以贴合时节、满含心意的模样,将稻米衍生出各种“节令版”美食,成为了最具氛围感的生活美学担当。原本素朴的米,被江南人赋予了鲜活灵魂。
本期“不时不食·节气食物”,我们就从一块秋日的糕讲起,聊聊江南人如何以“稻米”为语言,把生活的美学,藏进每一口柔软与香甜之中。
塘栖米月:老味新生的秋日甜意
这两天,江南古镇塘栖的老刀非遗工坊里,一粒粒刚离田的新稻米正经历一场“华丽变身”。重焕的是曾消失了40多年的塘栖“土味记忆”——土灶米月饼。
米月饼
过去没有电和烤箱的年代,百姓依然可以做出极精致的月饼。用石磨把自家收成的谷物磨成粉当饼皮,芝麻、冬瓜、南瓜做馅料,在土灶上蒸或烤出朴素的月饼,一口下去就是最实在淳朴的中秋甜意。
米月饼制作的制作,必须遵守“一鲜两石”。
“一鲜”是稻谷新碾的米,从碾出到使用绝不超过7天,米香才够鲜活;“两石”则是老手艺的坚守。做饼皮的米粉,要用老石磨细细碾磨,磨出的米皮带着细微颗粒感,却不粗糙,米香半点没跑。
石磨碾米
用于馅料的芝麻用土灶大铁锅炒到炸裂飘香,用老石臼手工锤打,充分激发芝麻天然的纯正香味又不出油。新米的清甜裹着芝麻的醇厚,光是闻着,就满是秋日丰收的实诚。
芝麻馅料
除了对“一鲜两石”的坚守,米月饼的制作还遵循“蒸”的古法。当蒸汽慢慢浸润,噼噼啪啪的柴火声里,米香混着芝麻香从笼缝里钻出来;等笼盖掀开,雪白的米月饼泛着温润的光,晶莹剔透的模样,满是江南的灵秀。
土灶蒸笼
米月饼
选料追着时令走,形制透着烟火气。不慌不忙间,寻常的稻米做成了有颜值、有温度的节令食光,这便是最动人的生活美学,也是塘栖米月饼跨越40年,仍能勾起人心底乡愁的原因。
千年稻缘:江南米食的文化根脉
塘栖的米月饼,是江南米食文化的一隅缩影。若要探寻这份“以米为美”的根脉,便要回溯江南与稻米千年相伴的岁月 —— 那里藏着米食从果腹之物进阶为生活美学的完整轨迹。
浙江的水稻种植史,是一部与烟雨江南共生的农耕史诗。早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就已发现炭化的稻谷和骨耜,证明这里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区域之一。
河姆渡陶器 林辰辰摄
当稻作农业在这片土地上扎稳根基,老祖宗们对“吃”也更加讲究。他们发明陶器,并在底部巧妙地凿出细密孔洞,让蒸汽顺着孔隙浸润食物。这原始却精妙的“蒸笼”,藏着河姆渡人对美食最质朴的追求,原来为了一口香甜,先民们早已绞尽了脑汁。
也正是从那时起,稻米在江南的命运悄然改变。它不再只是果腹的粮食,更逐渐成为文化的载体、情感的寄托。
米作小吃:藏着祝福的江南滋味
米,是江浙的许多当家小吃的灵魂,这些米作小吃不仅藏着江南的烟火气,更常与节日和日常滋味相伴。
端午的嘉兴粽子,以粽叶裹糯米与鲜肉、豆沙,清香交融;元宵的宁波汤圆,水磨糯米皮裹黑芝麻馅,软糯香甜;春节的绍兴年糕,晚米舂制可蒸可炒,嚼劲十足;还有日常可见的温州麻糍,熟糯米捶打黏糯后裹上黄豆粉,简单地道,每一款都是浙江人刻在味觉里的生活记忆。
温州糯米饭
在潮新闻记者的家乡衢州,春节时家家户户都会做米酱粿,用糯米团包裹着肉末、笋干等馅料,盖上象征吉祥的图案,寓意团圆美满,是衢州人年夜饭桌上不可或缺的年味。
还有被称为“中国版披萨”的开化气糕,名字里的“气”便藏着它的做法——用米浆发酵后倒入圆形蒸笼,撒上香干丝、笋干、虾皮、辣椒等丰富馅料蒸熟,质地松松软软,是街头巷尾的日常小吃,也是节日里招待宾客的美味。
气糕 图:休闲开化
到了夏日,一盘香辣开胃的凉拌粉干,驱散暑气,更是刻在衢州人味觉里的夏日记忆……
除了米作小吃,以米为基底的各式糕团,更是将江南“糯叽叽”的味觉美学与深厚的文化寓意演绎到极致。
据《梦粱录》记载,南宋杭州点心铺中已有丰糖糕、乳糕、栗糕等琳琅品类,它们软糯香甜、造型精巧,与如今的“糯叽叽”糕点一脉相承。
米月饼
始于宋代的定胜糕,外形如银元宝,以糯米粉与豆沙制成,甜中带一缕桂花香。相传,曾是湖州百姓为鼓舞将士而做,后传至杭州,成为岳家军出征时的馈赠。因其寓意“必定胜利”,至今仍是考生赶考前的吉祥点心。
定胜糕 图:视觉中国
以“糯叽叽”著称的宁波老字号“赵大有”的镇店之宝——龙凤金团。以糯米粉包裹黄豆沙或芝麻馅,表面印着龙凤浮雕,口感软有嚼劲,甜香中混着一丝桂花香。旧时,八旬老人祝寿、海外游子思乡,都点名要这口金黄圆润的“宁波记忆”。
梁弄大糕
在余姚梁弄镇,承载着世代相传喜庆的梁弄大糕。以粳米、糯米混合磨粉制成,裹入豆沙馅后印上“福禄寿禧”等吉祥字样,是当地人提亲聘礼中不可缺少的一味。一道糕,是一份心照不宣的承诺。
从秋分时节的新米入灶,到跨越千年的稻作传承,江南的米食里,藏着最细腻的时节感知,也裹着最绵长的生活温情。
一块米月饼的香甜,一枚定胜糕的吉祥,一口龙凤金团的甜糯,不仅是味蕾的慰藉,更是江南人对土地的感恩、对文化的坚守。当稻米在巧思中化作应季的美味,每一口软糯,都是与时节的对话,每一份香甜,都是对生活最质朴的热爱。这份藏在米食里的江南美学,终将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味蕾记忆中,继续传递下去。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