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分,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由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携手中国农业科学院办公室共同策划推出的四集人物报道《耕新者•质向未来》,在湖南卫视、芒果TV等平台播出。该节目聚焦8位引领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青年科学家,讲述他们攻克农业领域关键技术难关的故事。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邓正可
秋分,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由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携手中国农业科学院办公室共同策划推出的四集人物报道《耕新者•质向未来》,在湖南卫视、芒果TV等平台播出。该节目聚焦8位引领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青年科学家,讲述他们攻克农业领域关键技术难关的故事。
近年来,围绕国家“种业振兴”“粮食安全”等重大战略需求,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研团队持续攻关,推动了多项关键技术实现突破。
如植物工厂加速作物育种技术把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的生育期普遍缩短一半;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有望让内蒙古通辽市200万亩玉米核心区实现亩产超吨粮的新纪录;航天诱变育种技术成功培育出“中天2号紫花苜蓿”“中天3号紫花苜蓿”等国产牧草新品种,让“牧草之王”不再受制于人。
在畜牧领域,胚胎移植、基因组选择等技术显著缩短育种周期,肉羊新品种“中环肉羊”的培育周期从40年缩至12年左右,育肥期仅120天,比常规羔羊生长周期至少缩短两个月;自主研发的肉鸡基因组育种芯片“京芯一号”,推动国内首批自主培育白羽肉鸡品种之一“广明2号”的诞生;在生物医药方面,紫杉醇生物合成技术取得突破,有望让紫杉醇成本较传统方法降低数成,标志着我国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科研创新,是一场薪火相传的接力赛。节目将目光聚焦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交到农民手上”的“80后”科研带头人。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闫建斌,婉拒麻省理工学院合作科研邀请,毅然回国进行抗癌药紫杉醇生物合成研究。他带队去到国内多个偏远地区采集野生红豆杉,绘制国际首张南方红豆杉基因组图谱。对数万个基因进行筛选、验证,找到关键酶实现紫杉醇异源生物合成。未来,提取紫杉醇无需等待红豆杉的生长,在植物细胞工厂中就能“定制”,让我国在全球抗癌药物研究领域赢得了话语权。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究员岳耀敬,婉拒国外高薪聘请,回国接过育种接力棒,一头扎进甘肃环县的山窝。他带领团队用基因组选择、胚胎工程等技术培育出“中环肉羊”新品种,已进入横交固定阶段。这位曾靠家里卖羊交学费的山东农村娃,用科研圆了“让羊长得壮、让乡亲多赚钱”的童年心愿。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赵桂苹,在白羽肉鸡育种一线坚守多年。面对种源长期依赖进口的“卡脖子”困境,她坚信“这事关乎国家种源安全,再难也要做”。带领团队攻克重重难关后,“广明2号”白羽肉鸡通过审定,实现我国自主育种零的突破,为国家种源安全筑牢根基,用实干诠释科研人的报国情怀。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明博,一年近200天扑在玉米田。为让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走进农民心里,他自创“玉米宫斗剧”,把枯燥的技术讲解变成农民追更的“田间课堂”。
为全景记录新质生产力在大地的跃动脉搏,摄制组兵分八路、行程三万余里,历时半年深入北京、广东、四川、湖北、内蒙古、甘肃、云南、山东、新疆等多个省份的二十余处科研基地与田间地头,完成一场跨越季节与经纬的“农业科技巡礼”。
本文来自【湖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