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与对策: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审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3 08:22 1

摘要: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育人“第二课堂”,通过精神、环境、活动等多维浸润,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具有价值引领、品格塑造、环境浸润、身份认同、个性发展、特色彰显等功能,校园文化以文化理念引领学校制度建设与日常管理,将“硬性规定”转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提升办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育人“第二课堂”,通过精神、环境、活动等多维浸润,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具有价值引领、品格塑造、环境浸润、身份认同、个性发展、特色彰显等功能,校园文化以文化理念引领学校制度建设与日常管理,将“硬性规定”转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提升办学治校效能。

在肯定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不可否认,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也存在着不少误区,需要采取措施予以改进加强。

一、十大误区

1. 重形式轻内涵:过度追求标语、景观等表面符号,缺乏与育人目标匹配的精神内核与实践落地。

2. 重同质轻个性:盲目模仿名校模式,忽视学校历史、地域特色和学生群体特点,导致“千校一面”。

3. 重硬件轻软件:投入大量资源建设场馆、设施,却忽视师资素养提升、校园人际关系构建等精神层面建设。

4. 重成人轻学生:以管理者和教师的视角设计文化活动,未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真实需求。

5. 重显性轻隐性:只关注运动会、艺术节等显性活动,忽视班风学风、师生互动、制度氛围等隐性文化的培育。

6. 重功利轻育人:将校园文化与升学成绩、评比排名直接挂钩,弱化其涵养品格、塑造人格的核心价值。

7. 重传承轻创新:固守传统经验,缺乏对时代发展、学生变化的适配性调整,文化活力不足。

8. 重精英轻全员:文化活动多由少数优秀学生主导,多数学生沦为“旁观者”,未能实现全员参与和共建共享。

9. 重外在轻内生:为迎合外界评价或检查要求打造“面子工程”,缺乏源自师生内心的认同与自觉践行。

10. 重割裂轻融合: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科教学、日常管理脱节,未能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合力。

二、十大对策

1. 锚定育人核心,明确价值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结合办学理念确立校园文化核心主题,确保文化建设始终服务于“立德树人”目标。

2. 深挖本土校史,打造特色品牌:系统梳理学校历史传统、地域文化资源和办学特色,提炼独特文化符号(如校徽、校训),避免同质化,形成“一校一品”。

3. 兼顾软硬建设,强化内涵支撑:在完善场馆、景观等硬件设施的同时,加大师资文化素养培训、校园精神研讨等软件投入,让硬件承载文化内涵,软件赋能硬件活力。

4. 突出学生主体,推动全员共建:建立学生参与机制,鼓励学生主导文化活动策划、校园环境设计、制度修订等环节,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创造”。

5. 融合显隐文化,实现浸润育人:在开展艺术节、科技节等显性活动基础上,重点培育班风学风、师生关系、制度氛围等隐性文化,通过环境浸润、日常渗透发挥育人作用。

6. 链接学科教学,渗透文化教育:推动文化建设与各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如语文中的经典诵读、历史中的校史探究,让文化教育融入课堂主阵地。

7. 紧跟时代步伐,推动文化创新:结合新媒体技术(如校园公众号、短视频平台)传播校园文化,吸纳时代元素(如科技创新、生态文明)丰富文化内容,保持文化活力。

8. 覆盖全体群体,保障参与平等:设计分层分类的文化活动,兼顾不同年级、特长、性格的学生,以及教师、家长群体,确保人人有参与渠道、能发挥作用。

9. 构建认同体系,凝聚内生动力:通过主题宣讲、文化仪式(如开学典礼、毕业礼)、榜样评选等形式,增强师生对校园文化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变“外在要求”为“内在自觉”。

10. 建立长效机制,强化保障落地: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将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绩效考核,定期评估优化,避免“一阵风”式建设,确保常态化、可持续。

来源:杨永厚说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