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香菱写的非常精彩的一首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9 09:57 1

摘要:“影自娟娟魄自寒”,既在讲月亮,也在讲香菱自己。讲月亮的哀婉凄冷,也讲香菱从小父母双亡,命运坎坷的孤独和寂寞。她特别用“魄”这个字,来形容一个生命消失之后另外一种精神性的状态。

“精华欲掩料应难”,是说金子总会发光,想掩盖都掩盖不了。这正是在讲香菱自己。曹雪芹想告诉我们,生命只要有梦想、有追求,就会散发出它自身的光芒。

“影自娟娟魄自寒”,既在讲月亮,也在讲香菱自己。讲月亮的哀婉凄冷,也讲香菱从小父母双亡,命运坎坷的孤独和寂寞。她特别用“魄”这个字,来形容一个生命消失之后另外一种精神性的状态。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黛玉教香菱写诗时,特别告诉她,要她记住:“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这两句就是其中一副对联:“一片”对“半轮”,“砧敲”对“鸡唱”,“千里”对“五更”,“白”对“残”。

其实这首诗在写月,可是没有出现一个“月”字,通篇都在隐喻,这是写诗最了不起的地方!“一片砧敲千里白”,用“白”字点出了月光。夜晚当你感受到月光最美的时候,也听到了家家户户的女人在河边洗衣服的砧声;而精彩在于,这个“砧”好像不是敲打在衣服上,而是打在白月光上。当视觉最后落在“白”字上时,那种视觉上的空茫,恰是汉诗最动人的部分。这是英文诗和法文诗都没有办法做到的一点。

“半轮鸡唱五更残”,则在形容黎明的时候,日光将要代替月光之前,那个残月的感觉。

承转中的另一副对联是:“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绿蓑”指的是渔民,他们的蓑衣就是用棕做的。这里和月光有关的是笛声。因为音乐也是心事的一种表达,而这个心事是月光引起的。“绿蓑江上秋闻笛”把月光在水面上流动的视觉美转化成了听觉上的笛声美,而且这个美是渔民在泛舟打鱼时带出来的。

“红袖”是形容女子,那些丈夫离家的年轻女子,会在月圆的晚上,倚栏望月,思念远方的亲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就有“可怜楼上月徘徊”“愿逐月华流照君。”的类似意境的诗句,女子希望变成那一片月光照在她远在天边的丈夫身上。“红袖楼头夜倚栏”这句诗没有提到月亮,却也是句句与月亮有关。

“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这个结尾收得比较平铺直叙。是说如果有机会,我要问一问月宫里的嫦娥,人间为何有这么多悲欢离合,而不能永远团圆呢?

我们不难发现,对团圆和圆满的期待,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古典文学,成为中国文化中一个很独特的现象。

大家有没有思考过,我们传统的吃饭桌子为什么都是圆的?而西方的餐桌为什么是方的?《最后的晚餐》中他们为什么是坐在一个方的桌子旁,而不是一个圆的桌子?

蒋勋老师说“圆”这个字在我们东方文化里,有非常长的历史和内涵。大概在八千年前,这个文化就一直在做圆形的喻比。过去的皇帝、执政者在封禅大典时,必须拿着圆形的玉璧,对上天说,人间没有缺憾。“圆”就是没有缺憾。

西方很难懂这个字,因为西方的“圆”,就是一个形状;可在汉字里,“圆”代表着圆满、团圆。

可是人生中大概十之八九是残缺。所以香菱的诗告诉我们,心里要拥有一个对团圆的最后期待,圆满并不是现实,圆满是你在残缺状况里对自己生命的一个最高追求。

很多人觉得《红楼梦》是一本描写从繁华到幻灭的书,是一本消极的书。但看了香菱学写诗,我们应该从这样一个角度去看。《红楼梦》最想表达的是,其实是活出你生命中最美好的部分,让这个生命积极向上地去发光发亮。

——《蒋勋说红楼梦》阅读笔记48

来源:西域人说西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