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岛的海曲折多礁,别处难寻;青岛的“老洋房”里的故事,是刻进骨子里的记忆。近日,资深出版人汪家明携新作《一个小姑娘到海边去》回到家乡青岛。在良友书坊分享会与前期采访中,他以文字为钥,开启了一段关乎童年、故乡与成长的“记忆宝盒”。这部跨越四十余载的小说散文集,既
汪家明 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25年7月出版
汪家明在良友书坊分享新作。良友书坊供图
《一个小姑娘到海边去》内页。
青岛的海曲折多礁,别处难寻;青岛的“老洋房”里的故事,是刻进骨子里的记忆。近日,资深出版人汪家明携新作《一个小姑娘到海边去》回到家乡青岛。在良友书坊分享会与前期采访中,他以文字为钥,开启了一段关乎童年、故乡与成长的“记忆宝盒”。这部跨越四十余载的小说散文集,既是他个人的“心灵史”,也成为无数青岛人藉以“纸上还乡”的情感依托。
文字还乡
四十年织就青岛“心灵地图”
《一个小姑娘到海边去》的内容从1982年写到现在,写的全是青岛往事,是对家乡与童年的纪念。访谈中,汪家明坦言,在青岛度过的三十一年,是他生命中最为重要的时光。鱼山路的小院、莱阳路幼儿园、太平路小学、老二中校园,还有步行十分钟即可抵达的鲁迅公园,构成了他成长的“地理坐标”。被母亲吩咐去海水洗白鳞鱼,用木板做小船在栈桥钓针亮鱼的生活细节,都化成文字,“生命历程都是有实实在在的东西,不写下来就等于那段历史没了。”汪家明说把这些写下来是为自己,也为爱青岛的青岛人。
“那时的青岛还是一座安静的、寂寞的小城。”汪家明的童年里,冬天的动物园几乎没有人,那里有一只八哥,无论你问它几点,都会用青岛话回应“八点”;开春在鲁迅公园的礁石上,看海看累了就睡着了,海鸥会落在身上……汪家明的讲述中,尽是老青岛生动的日常。他清晰记得,位于鱼山路22号的家离青岛图书馆、中国海洋大学极近,“连海大的上课铃声都听得见”。少年时因慢性肾炎卧床一年又一个季度,床头两摞书成了他的“全部世界”,而这些书也让他看见了“全世界”。
这份对青岛的眷恋,悉数落笔于《一个小姑娘到海边去》的字里行间。书中既有栈桥、八大关、中山路等地标印记,也有“打尜、打瓦、蹦杏核”的童年游戏;既有英国式别墅中三位小伙伴共同成长的温情往事,也有华严寺下海浪拍石的景致。“笔下有些人已去世,很多景物已面目全非,不也正是这些文字还可存留的理由?于是,不管体裁,无论文体,选编一本小书,或可说是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散文集,亦乃对往事和家乡的一点纪念。”
青岛印记
海与建筑熔铸的精神底色
青岛的海、青岛的建筑,深深地影响了汪家明。访谈中,他多次强调故乡对他的深刻塑造。从画家哥哥那里,他看到了一本德国画家门采尔的素描,画中的德国街道竟与青岛的街巷如此相像,于是他在冬天临摹了一整本素描,第二年开春,他便走进栖霞路、观象山路、信号山路等地,描摹那些老房子,“老房子都会有一个大铁门,进去后经常有老人坐在楼梯上缝衣服”,满满的都是老青岛的记忆。
在他眼中,青岛的海与建筑独一无二。青岛的海岸线曲折而且礁石很多,别处没有这样不规则的礁石,也因此没有如此丰富的涛声。书中特别写华严寺下的海,都是对青岛大海的偏爱。而鱼山路22号的小院、花石楼、取引所等老建筑,不仅是他童年玩耍的场所,更成为文字中的“精神符号”。1988年起汪家明便开始采写青岛老建筑,1989年在《山东画报》连载一年,“写的全是儿时游玩之地。”
即便后来因工作离开青岛,定居济南、北京等地,汪家明对故乡的牵挂从未消减。“无论走到哪里,内心最眷恋的仍是青岛。”他感慨,年轻时“青岛人都愿留在家乡”,自己虽因故离开,却始终以文字为桥,“在北京书写青岛,写作成为我回归故乡的方式。”
读书与创作
因《初升的太阳》照亮的前路
读书是一生的事业。谈及读书的影响,汪家明说《初升的太阳》是对他影响最重的一本书。十三岁读到这本苏联传记小说,讲述一位十五岁天才画家的生平,“许多知识都来自这本书,譬如普希金、达·芬奇,书中少年与我年纪相仿,让我产生强烈共鸣”。受此书启发,他开始自学绘画,十七岁考进外贸宣传队绘制布景,之后参军,“我的人生、工作与前程,都从这本书起步”。
在汪家明看来,读书是“潜移默化的熏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几乎读尽所有译介的外国小说;1978年进入曲阜师范学院后,七十多万册藏书让他得以“彻夜沉浸”,放下书时常恍惚“我在哪儿”;2015年退休后,他又通读鲁迅全集与四大名著等……他认为读书不应带有功利目的,“只是出于热爱与喜欢”,而好书是“作者的灵魂之作”,“谁读到,谁便多了一位朋友”。
《一个小姑娘到海边去》不仅收录汪家明2002年结集的文章与近二十余年新作,还特别刊载挚友周毅2002年遗作,“这是知友的留痕,权为纪念,也是对这位了不起的才女的感念。”
此次青岛分享会,家乡爱书读者循书中记忆而来,在汪家明的讲述中重逢童年、回望故乡。“一句‘小嫚儿’,便能唤醒整座城市的温度。”
来源:青岛晚报掌控全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