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奖7年资助347位科学家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3 07:52 1

摘要:“让患者重见光影只是序章,如何将光电信号精准嵌入视觉神经网络,AI又该如何赋能图像解析,仍是我们攀登的下一座高峰。”9月20日,在深圳举行的第七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上,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嘉漪说,13年前,她回国建立实验室,尝试把光电材料制成纳米线

“让患者重见光影只是序章,如何将光电信号精准嵌入视觉神经网络,AI又该如何赋能图像解析,仍是我们攀登的下一座高峰。”9月20日,在深圳举行的第七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上,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嘉漪说,13年前,她回国建立实验室,尝试把光电材料制成纳米线人工光感受器,来替代失明者凋亡的光感受器。她最难忘的,是四位全盲患者因植入人工光感受器而能循着地面光带独立行走。

当天,共有50位科学家获奖,他们带着各自的科研梦想走上领奖台。今年获奖人的研究涵盖人工视网膜光感修复、光电赋能人工酶、火星岩石漆中寻找生命标识、植物生长素的分秒级调控、神经性耳聋药物研发等领域。

这项由腾讯出资、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科学家主导人才遴选的公益奖项,由杨振宁、饶毅、施一公等十几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共同发起,是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之一。每位获奖人将连续5年获得总计300万元奖金。

据介绍,“鼓励原创” 是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资助的定位,鼓励原创贯穿在“科学探索奖”每一轮评审中。今年,“科学探索奖”从同行评审、复审再到终审,评审专家们都更注重对未来研究工作原创性的考察。

“证明它,花了我们10年。”福建农林大学的获奖人徐通达突破性地发现了植物生长素在细胞外的“对讲机系统”。而这样的原创研究,为解决农业领域如粮食安全、抗逆育种等重大问题提供新思路和突破口。在他看来,大的突破,往往来自于耐得住寂寞,来自对大问题的大热爱。

浙江大学的获奖人周青则以自己的科研探索连接了实验室和病房,实实在在地把科研用在了治病救人上。她已经发现了8种此前未被认知的单基因自身炎症性疾病,让多名患者得以及时治疗。

据统计,七年来,科学探索奖已资助347位科学家。获奖人中有11人研究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活跃在中国科技创新的前沿。

记者了解到,今年设置的“新星名额”,在满足宁缺毋滥的评审原则下,在10个资助领域各提供1个“新星名额”。这一设置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申报,今年申报奖项的年轻科学家有261位、占比21%。在 50位获奖人中,有13位是年轻科学家,其中有6位是“90后”。在信息电子领域,6位获奖人中有3位是年轻科学家。

值得注意的是,“科学探索奖”重视女性科研人员的成长发展。近两年来,奖项放宽了女性科学家的年龄申报门槛。同时,还着力在评审各阶段提升了女性评委的比例。今年女性获奖人数创历史新高,达9位,占比 18%。此外,今年获奖人覆盖的地区、机构都更广泛。50位获奖人来自15个城市的33家机构。

腾讯出资100亿元设立的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自创立以来持续推动“科学探索奖”的发展。七年来,该奖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不断获得科学界和教育界的认可。该奖项提供了一种社会资金支持基础科研的“方法论”。 “设立科学探索奖、出资新基石科学基金会,是我们对科学事业的长期承诺。”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奚丹表示,科研是一场孤独的长跑,但随着更多力量汇聚,科学家们将不再孤单。

今年颁奖典礼上,一场“科学传播实验”成为独特亮点。由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腾讯新闻主办,科普中国担任战略合作伙伴的“企鹅科普视频大赛”同步揭晓最佳作品。大赛由48位新基石科学家提出59个议题,吸引300位创作者报名,历时90天,共产出49支由科学家与创作者共创的科普视频。

这些视频涵盖“在太空如何灭火”“衰老的源头”“宇宙诞生的第一秒”“星系之死”等议题,展现了科学与内容创作的跨界合作。科学家不仅提供议题,还开放实验室资源、最新研究设备、实验方法,与创作者共同完成作品。(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友婷)

来源:小孙说科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