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中国商代文明与中美洲奥尔梅克文明之间的惊人关联,基于考古发现与学术研究,揭示了一段可能改写人类文明传播史的篇章。通过对玉圭文字、器物形制、民俗对比等多重证据的剖析,为中华文明与美洲古代文明的亲缘关系提供了令人信服的注解。本研究由多位学者历时数十载完
本文深入探讨中国商代文明与中美洲奥尔梅克文明之间的惊人关联,基于考古发现与学术研究,揭示了一段可能改写人类文明传播史的篇章。通过对玉圭文字、器物形制、民俗对比等多重证据的剖析,为中华文明与美洲古代文明的亲缘关系提供了令人信服的注解。本研究由多位学者历时数十载完成,填补了国际史学研究的重要空白。
主人公介绍
王大有先生,中国著名文化人类学、文字学、图腾文化学专家,自1983年起在贾兰坡院士、周谷城会长指导下,与宋宝忠、王双有合作研究1491年前的古代美洲文明与中华文明亲缘关系。出版《中华祖先拓荒美洲》、《图说美洲图腾》等二十余部专著,首次破译奥尔梅克玉圭殷商文字,提出“殷地安”学说,被誉为该研究领域的开拓者。
【文明坐标 互生互鉴 史实说话】
殷人东渡与奥尔梅克文明:中华文明的美洲印记
在人类文明交流史上,最令人震撼的谜团之一便是中国商代文明与中美洲奥尔梅克文明之间的惊人联系。这一发现不仅可能改写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历史叙事,更揭示了中华文明可能早在三千年前就已跨越太平洋,在中美洲土地上生根发芽的惊人事实。
1955年,墨西哥拉文塔遗址出土的6块玉圭和16尊玉雕人像,成为了解开这个千年谜团的关键钥匙。当北京学者陈汉平1996年访问华府国家画廊时,他震惊地发现这些玉圭上刻着的符号与3000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一模一样。经过仔细研究,他成功释读出了这些符号的含义:"统治者和首领们建立了王国的基础"。
更为详细的破译结果令人惊叹:第一块玉圭刻着"俎娀茧翟",茧翟是有娀氏的长女,殷商的祖先;第二块刻有"妣辛",帝高辛氏是黄帝的曾孙,也是殷商的一位祖先;第三块刻有"亚俎司多月,蚩尤多,瞒,并",记载了对少昊、尤、先祖多妇、相士和王亥等人的祭祀;第四块刻有"十二示土","土"即社,"十二示社"正是殷商祭祖的制度。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范毓周在2001年对拉文塔遗址的实地考察中,进一步确认了这些玉圭文字与甲骨文的对应关系。他特别注意到其中一根玉圭上竖行刻写的七个字,对照甲骨文可以清楚地释读为现代汉字"十示二入三一报"。这些文字叙述的内容与玉圭前面的玉人摆放情景惊人地吻合——12个墨绿色玉人可能象征商代最后12代商王,3个白色玉人可能代表商代王室旁系后裔进入中美洲后传承的3代首领,红色玉人则可能是他们的始祖。
根据现有研究,奥尔梅克文明在公元前1200年至前400年间达到鼎盛,而商代灭亡根据目前研究,其年代应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这一时间点的契合为殷人东渡提供了历史可能性。
据考证,殷商末年,帝辛(纣王)致力开辟东夷、淮夷、虎夷(人方、林方、虎方)。约公元前1045年,殷历正月间,帝辛由山东人方回殷都朝歌过年。甲子日,周武王率军渡孟津,帝辛仓惶发奴隶兵七十万迎战于牧野。奴隶兵倒戈,纣王兵败,鹿台自焚。其时,帝辛的精锐部队因征林方而留在东夷,由能征惯战的将军攸侯喜统领,却从此杳然无踪,史无所载,成为千古之谜。
恰在殷商灭国之际,攸侯喜率领的殷军失踪之时,在中美洲尤卡坦半岛突然兴起了带有强烈商殷文化色彩的奥尔梅克文明。许多学者认为,这批殷商军民可能从东海出逃,经日本,东渡太平洋,抵达墨西哥海岸,在拉文塔定居,并建神庙,告祭祖先。
美国学者迈克尔·寇在1968年出版的《美洲的第一个文明》中提出,拉文塔出土的奥尔梅克文明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接近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大风暴发生时间,奥尔梅克文明可能来自殷商。他在1967年发表的论文《圣洛伦佐与奥尔梅克文明》中指出拉文塔的奥尔梅克文明有很强烈的殷商影响。
除了文字证据外,两个文明在物质文化方面的相似性更加令人惊叹。
玉器文化对比:中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的国家,早在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开始利用天然玉料制作精细的工具和装饰品。奥尔梅克人同样崇尚玉器,他们用绿玉或黑玉雕出许多小型的人像、动物形象或小雕像,喜欢用翡翠绿玉做各种珍贵的礼器、宗教用具和装饰品。这与商代中国的玉器崇拜传统高度一致。
器物形制相似:在墨西哥拉文塔遗址发现的石磬,其形状与中国出土的石磬基本一致。1975年,从加利福尼亚海底捞出一个重达152公斤的石锚,经过年代鉴定已有3000年的历史,地质学家鉴定该石锚的质地和中国台湾的灰岩一样,而在中国也曾经出土了同样造型的石锚。
艺术表现共性:奥尔梅克文化中最闻名于世的艺术品是"奥尔梅克巨石头像",这些头像由整块玄武岩雕成,具有强烈的写实性。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石雕的大部分都表现独特的人物形象:扁阔的脸盘,蒙古人种的眼睛、沉重的眼皮和突出的眼球,宽平的鼻子和过大的鼻孔。这种形象特征揭示了奥尔梅克人与亚洲人种的可能关系。
宗教习俗类同:奥尔梅克人主要崇拜美洲豹,将其视之为世界的主宰,并把它当作力量和智慧的象征。这与商代中国的虎神崇拜极为相似。此外,印第安人祭台与殷商礼仪制度也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
在语言方面,印第安语与汉语之间存在令人惊讶的相似性。许多发音都和中国话类似,比如你、我、他的发音与中国古语"宁"、"内"、"伊"非常相近,管孩子也叫"娃",称呼人发音"银",把"花"称为"发",称"河流"为"河"等等。
更值得注意的是美洲土著的自我认同。1983年,北京大学邹衡教授到美洲讲学,一位当地的印第安人亲切地对他说,他们也是来自中国,而且是"殷人"。当邹衡问他为什么不说是汉人或者唐人,那印第安人告诉他,他们的祖上就一直这么传下来的。
类似的情况早在1910年就有记录。当时清政府派外交官欧阳庚为驻墨西哥专案特使,办理1908年墨西哥革命时杀死华侨311人索赔专案。殷福布族(Infubu)百余家族自称是殷人后裔,要求清政府庇护,代为索赔。欧阳庚之子欧阳可亮在殷地安仆人家生活的经历中,发现他们每日相见、吃饭、睡觉前都要互道一声:"殷地安",意为中国殷商人,并祝愿殷人在新地平安。
关于殷人如何到达美洲的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可能的路线。从东海经朝鲜海峡,到日本列岛,到千岛群岛,经堪察加半岛南端,到北太平洋的阿留申群岛,直达阿拉斯加,在地图上,恰如连接亚洲与美洲的一条浮桥岛。在这浮桥岛南边不远处,就是著名的朝向北美西海岸长年流动的黑潮暖流和太平洋暖流,流速约为每天25海里。
这一航线的可行性得到了考古证据的支持。细石器分布带的研究显示,3万年前由中国甘肃、宁夏以及山西朔县为起点,细石器文化漫布蒙古草原、中国东北平原、东北亚、阿拉斯加、直至加拿大南部。贾兰坡院士因此作结论说:"北美的细石器文化,据我看来是从我国华北地区分布过去的,因为相同性质的文化以华北的发现最早"。
尽管证据丰富,但关于殷人东渡美洲的说法在学术界仍存在争议。哈佛大学学者为首的"开放派"认为,亚裔流亡者和探险家早在哥伦布前,就抵达美洲,使那里的宗教、艺术、天文、建筑蓬勃发展,形成美洲历史上的第一个文明"奥尔梅克文明"。而"本土派"则不愿承认美洲文明来自亚洲,认为"奥尔梅克文明"土生土长,是当地人自力更生的体现。
一些西方学者如耶鲁大学教授库厄(Michael Coe)称,陈汉平将玉圭上的符号和中国甲骨文扯在一起,是"对墨西哥土著人的侮辱"。华盛顿大学教授波尔(William Boltz)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贝格雷(Robert Bagley)都说,玉圭上的字为中国字之谈纯属"胡说"。
然而,随着证据的不断积累,特别是DNA分析技术的发展,我们有望在未来获得更确凿的证据。目前已有研究表明,美洲土著的祖先是大约12万年至1万年之间,特别是最近的2.5万年,由亚洲的腹地中国华北地区,经由内蒙古高原、东北亚和大陆架平原、陆桥、相互比连的岛屿,分批迁到美洲的。
奥尔梅克文明与殷商文明的惊人相似性,揭示了人类文明传播的复杂图景。这些跨越太平洋的文化印记,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先民的勇气与智慧,也展现了人类文明互鉴共生的壮丽篇章。从玉圭文字到祭祀礼制,从艺术表现到语言传承,这些跨越时空的文化基因,向我们诉说着一段可能改写人类文明史的非凡旅程。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这一发现更提醒我们: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始终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
免责声明
本文仅基于学术研究资料和考古发现进行客观论述,不代表任何政治立场,不涉及当代领土与主权问题。所有内容仅供学术探讨和文化交流之用。
合规声明
本文内容已进行合规审核,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不涉及任何禁止讨论的话题,所有史料来源均来自公开学术研究成果。
史料授权
本文所引用史料均来自公开发表的学术著作、考古报告和历史文献,确保来源合法、引用规范。
参考文献
范毓周,《殷人东渡美洲新证》,南京大学历史系,2001年
王大有,《中华祖先拓荒美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许辉,《奥尔梅克文明的起源》,美国俄克拉荷马中央州立大学,1996年
陈汉平,《古代美洲奥尔梅克玉圭商殷文研究》,《华声报》,1992年
贾兰坡,《华北细石器传统与美洲史前文明》,中国考古学会,1985年
邹衡,《美洲讲学笔记》,北京大学,1983年
迈克尔·寇,《美洲的第一个文明》,哈佛大学出版社,1968年
斯特林,《奥尔梅克文明考古发现》,美国史密森学会,1938年
房仲甫,《中国古代航海史》,海洋出版社,1985年
欧阳可亮,《殷地安人调查笔记》,未发表手稿,1956年
来源:世事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