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南大地,风景如画。漫山遍野的楠竹在茫茫云海里随风摇曳,翩翩起舞;一望无际的墨绿色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顿生灵感。我的战友戴江南就是在这个楠竹满山的江南小镇生活长大。
江南大地,风景如画。漫山遍野的楠竹在茫茫云海里随风摇曳,翩翩起舞;一望无际的墨绿色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顿生灵感。我的战友戴江南就是在这个楠竹满山的江南小镇生活长大。
我与江南战友认识近五十年。上个世纪的1978年12月份一同在下放插队的原蒲圻县(今赤壁市)相邻的两个公社应征入伍到工程兵建筑第309团,新兵连在一个排,我11班,他12班,整个新兵连150多个新兵就住在一个我们工程兵掘进的隧道里,我们的地铺面对面席地而卧。十个月之后又相逢位于河南省宝丰县的团部大院,当时他从解散的团宣传队分到政治处电影组放映员兼政治处图书室管理员,我从南召县北召店一连调到司令部军务股打字员,我们两个在一层楼上班,在一个食堂吃饭。我的打字室与他的图书室一墙之隔,没事的时候我就去他的图书室看书或者借书,他没事就全神贯注的临摹作画,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写毛笔字还要临摹,而他已经进入状态。他身兼两职,对工作认认真真,兢兢业业。晚上团部大礼堂放电影他服从安排,把电影放好;白天在图书室整理书籍,为机关干部战士服务。昼夜连续工作不累也是说的,但他任劳任怨,踏踏实实。他一直认为施工连队的战友们比我辛苦一百倍,他们为国防施工流血流汗,至生死于度外,和他们比起来,我算不了什么。同在一层楼工作,又是老乡,星期天或者休息在一起玩玩再正常不过了,我经常晚上去他寝室找他,我看见他正在专注临摹画画,怕打扰他,就悄悄离开了;每逢节假日休息,我和老乡约他到县城或者老乡的连队去玩,他都是有事推辞。有的战友不理解,说他清高,其实只有我知道,他在实现他那梦寐以求的事业。我见他如此的执着,如此的甘于寂寞,这种境界令我暗自佩服,心想这家伙今后必成大器。那个时候他的书画已崭露头角,素描炉火纯青,书法已见功底。
由于部队当时提干冻结,加之我团精简整编,我们前后退伍。他分配到他父亲的铁路系统工作,从铁路工人干起,一步一个脚印:三等区段站站长、车务段段长、一等货运中转站党委副书记、特等站站长、路局客运处处长、路局工会副主席等职。虽然身负重任,工作繁忙,他的初心一直没变,闲暇之余仍然笔耕不跌,勤操笔墨;利用出差机会虚心拜师学艺,不耻下问。特别是退休以后,他更是集中精力收看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郭石夫、吴悦石、霍春阳等近十位书画大师的教学讲座,写下2万字名家讲座日记;拜读齐白石、李苦禅、潘天寿大师的绘画专辑并大量临习名师作品。以清末大画家蒲华墨竹为范本,临习近200幅大写意墨竹习作,从中充分体会笔墨技巧和作品的文化内涵。他坚信中国画清淡高雅,是文人墨客追求的最高境界。
他深知,从小生活在江南的官塘驿小镇,漫山遍野的楠竹对懵懂少年的他情有独钟,那个时候的楠竹已在他心里生根发芽,清代的郑板桥、蒲华的墨竹画又让他茅塞顿开。他认为做人应该像竹子一样,正直谦虚,坚韧不拔和无私奉献。他经常深入江南的茫茫竹海,了解楠竹的生长规律,揣摩楠竹的飘逸神态,特别是在起风时那竹林的楠竹宁折不弯时的情景,都使他感觉到楠竹的生命力之顽强,四季常青,青春永驻;在端详竹子的一举一动时他又联想到空心的竹子代表了虚怀若谷;再看竹子是一节一节的,生而有节、竹节必露则是高风亮节的象征。于是他笔下一幅幅江南的竹横空出世,栩栩如生,出神入化。他的一幅墨竹作品受到著名的中国山水画家施江城老师提款:“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江南的画竹深得蒲华大写意其意境”。江南的艺术成就可见一斑。
我虽然不懂画,但我可以看出江南的竹不亚于郑板桥的《竹石》,江南的竹是扎根江南大地的精神象征,是他几十年笔耕不跌的完美实践。
江南战友退休之后,很看重战友情谊,每年老乡战友们的八一活动他都是积极参加,每逢战友找他求字、求画他毫不吝啬,每求必应,得到他字画的战友都如获至宝。
戴江南战友目前是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文联美术分会会员;荣获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全路“火车头职工艺术家”称号。
我作为他亲密战友,对他在工作上、艺术上的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感动之余,代以几句诗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江南的竹是大山深处一道迷人的风景,
江南的竹是烟雨蒙蒙中的一首情诗,
江南的竹更是北风呼啸时的顽强挺拔。
当江南画他心里的竹,
蒲华也稍逊风骚,
郑板桥不再郑板桥。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