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 秋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六个节气,不仅平分了昼夜,也平分了整个秋季。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了 “三秋” 大忙时节,人们对天气变化格外关注。在农村,一直流传着 “最怕秋分一日雨” 的说法,那么秋分下雨究竟好不好?又有啥预兆呢?让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 秋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六个节气,不仅平分了昼夜,也平分了整个秋季。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了 “三秋” 大忙时节,人们对天气变化格外关注。在农村,一直流传着 “最怕秋分一日雨” 的说法,那么秋分下雨究竟好不好?又有啥预兆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对秋收的影响:从传统农业的角度来看,秋分下雨可能会给秋收带来诸多不便。农谚云:“秋分有雨,寒露不歇”“秋分雨淋淋,秋雨淋到冬”。意思是如果秋分当天下雨,往往预示着后续的秋雨会连绵不断。而此时,许多农作物如水稻、玉米、大豆等都已成熟,正待收割。持续的阴雨天气,会耽搁收割进度,已经成熟的粮食作物还容易倒伏,甚至发芽或者长霉,这无疑会大大降低粮食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想象一下,农民们望着成熟的庄稼,满心期待着丰收,却因雨水不断无法及时收割,心里该是多么焦急。而且,收割后的粮食需要晾晒,如果阴雨天气持续,粮食无法及时晾干,就会面临发霉变质的风险,一年的辛勤劳作可能会大打折扣。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在一些地区,如果秋分时节之前降水较少,土壤墒情不足,那么适量的秋雨则能为秋收作物的后期生长提供必要的水分,有助于提高作物的饱满度和产量。只是这种情况相对较少,并且需要雨水的量恰到好处才行。
对秋耕秋播的影响:秋收之后紧接着就是秋耕和秋播,这同样关乎到来年的收成。如果秋分下雨导致秋雨频繁,土地过于潮湿,农机难以进入田间作业,秋耕就会被迫推迟。而秋耕不及时,土壤得不到充分的翻耕和晾晒,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和肥力,不利于下一季作物的生长。此外,秋播也会受到影响。如果播种过晚,作物在入冬前无法形成壮苗,其越冬能力就会降低,容易遭受冻害,进而影响来年小春作物的高产。
就像农谚说的“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秋分是播种冬小麦的适宜时期,若因雨水影响错过了最佳播种时机,那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和最终产量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当然,如果雨水适量,能使土壤墒情良好,倒是有利于种子的发芽和出苗,为来年的丰收打下基础。但这需要精准的雨情配合,在实际中往往难以把握。
对冬季气候的预示:除了对当下农事活动的影响,秋分下雨还被认为能预示冬季的气候状况。部分地区有“秋分雨冬雪多”“秋分初雨三尺,随后冰三丈” 的说法,这意味着秋分节气下雨,到冬天降雪天气可能会比较频繁,且冬季的气温偏低,雨雪天气较多,甚至可能出现冻害。这对于越冬作物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比如冬小麦可能会因为低温冻害而遭受损失。
然而,在某些地方又有“秋分雨淋淋,三九穿单衣”的说法,即秋分节气当天下雨,预示着到了三九天会相对暖和,可以穿相对少的衣服,表明是暖冬。暖冬对农业生产也并非好事,一方面,温暖的冬天会使土壤中的害虫和病菌更容易越冬,来年病虫害可能会更加严重;另一方面,暖冬会导致作物提前返青生长,一旦遭遇倒春寒,就会对作物造成极大的伤害 。
由此可见,关于秋分下雨的预兆和影响,不同地区的农谚有着不同的说法,这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的特点密切相关。而且,现代气象科学表明,天气变化是受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农谚是古人长期经验的总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能完全依赖它们来判断天气和指导农事活动。如今,我们有了先进的气象监测和预报技术,农民朋友们在关注传统农谚的同时,更应结合科学的天气预报,合理安排农事,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以减少天气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和粮食的丰收。
来源:乡土小郝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