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0年,考古学家在位于伊拉克的沙尼达尔洞穴中发现,其中一个尼安德特人的遗骸周围存在许多花粉的痕迹,这可能说明当时尼安德特人下葬时也会像我们现代人一样,在坟墓周围放上五颜六色的鲜花,以表示对逝者的哀思。
你有没有过因失去挚爱而悲痛欲绝、魂不守舍的经历?你会不会因爱宠的离世而食不下咽、以泪洗面?
丰富的情感和表达方式一直是我们人类引以为傲的“特质”,也常被用作区分人类和其它动物的评判标准之一。
而“哀思”或者说“哀悼行为”更被认为是一种不易被掌握的人类专属情感模式,因为它的出现往往需要建立在个体对“死亡”的理解基础之上。
“什么是死亡?死亡意味着什么?”这个即使是自诩“万物之灵”的人类都尚未参透的问题,其它动物又怎么会懂呢?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 上个月有摄影师拍到,在斯里兰卡考杜拉国家公园,一头母象拖着死去的小象尸体同行数日
01
非人类哀悼行为,古已有之?
这里所谓的非人类哀悼行为,指的是由现代人类(Homo sapiens sapiens)以外的其它物种所开展的悼念同伴的行为。
在考古圈中,就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案例,即“尼安德特人的花葬”。
1960年,考古学家在位于伊拉克的沙尼达尔洞穴中发现,其中一个尼安德特人的遗骸周围存在许多花粉的痕迹,这可能说明当时尼安德特人下葬时也会像我们现代人一样,在坟墓周围放上五颜六色的鲜花,以表示对逝者的哀思。
△ 尼安德特人的花葬(来源:lexplorersweb)
尽管后来有证据表明这些花粉也极有可能是由其它传粉动物带入洞穴的,但尼安德特人花葬的故事依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原来对于逝者的哀悼行为可能并非现代智人所独创。
2013年,考古学家又在位于南非的升星洞穴遗迹带(Rising Star Cave System)中,发现了一种距今约20万-3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纳勒迪人(Homo naledi)。
令人惊奇的是,这种脑容量并不大的原始人竟然已经有了为同伴下葬,建造墓穴的习俗。这也成为了我们目前已知最早的非人类哀悼行为之一。
△ 纳勒迪人(来源:abc7news)
既然这类哀悼行为可能在人属(Homo)中广泛存在,那和人类关系较近的灵长类中,会不会也有类似的情况呢?
02
哀悼同伴,真的因为它们能理解死亡?
著名的英国动物行为学家和人类学家珍·古道尔在上世纪60年代的野外工作中就曾观察并记录了黑猩猩对死去同伴的哀悼行为。
有的母猩猩会揣着死去的孩子长达数日甚至数周之久,不肯撒手;有的黑猩猩则会安静地坐在逝去的同伴身边,陷入了久久的沉默之中。
△ 赞比亚黑猩猩为死去的孩子清洁牙齿(来源:YouTube)
最极端的一起案例来自于1972年的一笔记录,当时一只叫Flo的母猩猩意外去世,它的孩子Flint从那刻开始便脱离群体,不吃不喝,最终因免疫系统崩溃,在它母亲逝去后的一个月内也过世了。这是不是像极了我们人类在痛失至亲时的表现。
也正是珍·古道尔的这些记录,让人们意识到,原来在动物界中也存在着哀思这种情感表现,原来动物们的情感比我们原来所认为的要复杂且丰富得多。
△ 荷兰一只59岁的黑猩猩感受到自己将要去世前不吃不喝,直到她的第一个人类朋友霍夫教授来看她她才起身道别
相信许多人还记得BBC纪录片《荒野间谍》第一集中,一群长尾叶猴围着“摔死”的机器猴间谍,原本吵闹的猴群噪音戛然而止,猴子们开始互相拥抱,似乎陷入极大的悲痛状态。
研究表明,许多灵长类动物在面对分离和同伴逝去时都会有类似的表现,但程度因物种而异,有的可能只有数小时,有的则长达数日甚至数周。有些猴类还会发出特殊的叫声,似乎在表达着自己的哀伤。
△ 塞间谍的导演午夜惊醒:我真该死啊(来源:纪录片《荒野间谍》)
而这可能还只是动物界中的冰山一角。
2018年,一头叫 Tahlequah 的虎鲸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它在夏天产下了一头幼崽,但好景不长,仅数小时后小虎鲸便不幸夭折,而它接下来的举动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它选择脱离自己的鲸群,陪伴在已经死去的小虎鲸身边。
在接下来的17天中,它还不停地将小虎鲸顶出水面,防止它沉入海底,就这么带着死去的孩子游了超过1600公里。
这并非人类第一次记录到鲸豚类有类似哀悼的携已逝幼崽行为,但这次的持续时间之长,是前所未有的,这是否意味着Tahlequah的悲伤较其它个体更为深重,我们不得而知。
甚至它们是否真的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已经死亡,也依然是个问号。
△ Tahlequah和幼崽J61(来源:Center for Whale Research)
1999年,一家印度动物园报告,称园内一头叫Damini的母象在另一头母象离世后,悲痛欲绝,被目击留下眼泪,最终绝食致死,郁郁而终。
△ 哀悼同伴的象群(来源:纪录片《大象女王》)
还曾有人目睹四只喜鹊先后衔来叶子放在被车撞死的伙伴身边,在它身边静静待了一会儿后才慢慢离去。
包括笔者自己也曾目睹了两只从小一起长大的仓鼠,当一只意外去世后,另一只绝食而亡的情况。
△ 澳洲渡鸦在奄奄一息的同伴周围盘旋(来源:YouTube)
但可以肯定的是,类似动物哀悼行为的例子远比我们原本认为的要多得多。
子非鱼,安知鱼之哀,目前的科学技术尚不足以让我们深入窥探这些动物的真实内心,我们能做的也只是通过行为表象去揣测一二。
所谓“哀悼行为”究竟能给活着的个体或族群带来什么影响呢?
2015,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团队尝试通过实验去了解动物面对死亡的反应及其行为背后的动机。
她们以短嘴鸦为研究对象,分别让它们见到死去的同类、松鼠和鸽子,然后观察它们的反应。
结果她们发现,相比其它尸体,短嘴鸦很少会去啄死去的同类,而且通常会伴随着吵闹的警报声,并聚成小群,似乎是在提醒大家警惕危险,团结迎敌。
△ 看到研究人员手里的“乌鸦尸体”哀号的乌鸦群(来源:YouTube)
除了现代人类以外,动物界中是否真的存在哀悼行为,至今仍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
尽管我们已经记录了许多疑似动物哀思的案例,但却仍无法回答问题的核心,它们是不是真的和我们人类一样,也能理解“死亡”。
一方面我们应摈弃对其它生物过分非人化的预设,另一方面也应避免对研究对象进行过度拟人化的解读,也许只有某天我们真的能翻译它们的所思所想时,这场无休止的争论才会最终画上句号吧。
△ 纪录片《王朝》里,非洲野犬首领的一只幼崽被斑鬣狗杀死后,群体里的其他成员都会低头垂尾,也许是在哀悼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博物(ID:bowuzazhi)
参考资料:
[1] Bekoff, Marc. "Animal emotions, wild justice and why they matter: Grieving magpies, a pissy baboon, and empathic elephants." Emotion, Space and Society 2, no. 2 (2009): 82-85.
[2] Shedd, Taylor, Allison Northey, and Shawn Larson. "Epimeletic behaviour in a southern resident killer whale (Orcinus orca)." The Canadian Field-Naturalist 134, no. 4 (2020): 316-320.
[3] LOSS, PHASES OF REACTION TO. "Monkeys' Responses to Separation and Loss."
[4] Green, Steven. "Dialects in Japanese monkeys: vocal learning and cultural transmission of locale‐specific vocal behavior?." Zeitschrift für Tierpsychologie 38, no. 3 (1975): 304-314.
[5] Gonçalves, André, and Susana Carvalho. "Death among primates: a critical review of non‐human primate interactions towards their dead and dying." Biological Reviews 94, no. 4 (2019): 1502-1529.
[6] Hunt, Chris O., Emma Pomeroy, Tim Reynolds, Emily Tilby, and Graeme Barker. "Shanidar et ses fleurs? Reflections on the palynology of the Neanderthal ‘Flower Burial’hypothesis."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159 (2023): 105822.
[7] Berger, Lee R., Tebogo Makhubela, Keneiloe Molopyane, Ashley Krüger, Patrick Randolph-Quinney, Marina Elliott, Becca Peixotto et al. "Evidence for deliberate burial of the dead by Homo naledi." bioRxiv (2023): 2023-06.
[8] Randolph-Quinney, Patrick. "Evidence for deliberate burial of the dead by Homo naledi." (2025).
[9] Swift, Kaeli, and John M. Marzluff. "Occurrence and variability of tactile interactions between wild American crows and dead conspecific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373, no. 1754 (2018): 20170259.
[10] Anderson, James R., Dora Biro, and Paul Pettitt. "Evolutionary thanatology."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373, no. 1754 (2018): 20170262.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