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和平门外的琉璃厂西街,一排青砖灰瓦,朱栏雕窗。有人说,这里是文房四宝的集大成之地,是古籍善本流转的江湖。沿街走去,老槐树的绿荫掩映着连绵的传统铺面,“汲古阁”“戴月轩”“清秘阁”……这些镌刻在烫金牌匾上的老字号,如同一位位饱读诗书的老者,默守着这条有“九市
□ 本报记者 郝 宁
北京和平门外的琉璃厂西街,一排青砖灰瓦,朱栏雕窗。有人说,这里是文房四宝的集大成之地,是古籍善本流转的江湖。沿街走去,老槐树的绿荫掩映着连绵的传统铺面,“汲古阁”“戴月轩”“清秘阁”……这些镌刻在烫金牌匾上的老字号,如同一位位饱读诗书的老者,默守着这条有“九市精华萃一衢”之美誉的老街。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无疑是拥有350余年历史的殿堂——荣宝斋。
转型挑战
9月12日,中国旅游报社记者走进荣宝斋大厦书画经营一部,“墨韵留香——荣宝斋当代五人绘扇精品展”正在展出。作为“书画家之家”,近年来,荣宝斋密切关注当代优秀书画家的成长,为他们的发展积极搭建平台。此次展览,荣宝斋特邀孙志钧、崔晓东、于水、卢禹舜、贾广健5位书画名家,这些绘扇作品涵盖山水、人物及花鸟题材,既根植于传统笔墨精神,又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此次展览自9月7日开展以来,已经吸引了众多书画爱好者、收藏爱好者、美术学院学子参观打卡,展览也由9月13日延期至9月20日。
荣宝斋的前身可追溯至1672年由浙江张氏创立的“松竹斋”南纸店。创办之初,主要经营笔墨纸砚等文房用品,因品种齐全、质量上乘、价格公道、服务周到,很快在京城赢得盛誉。清代中后期,这里已成为文人雅士荟萃之所,纪晓岚、何绍基、赵之谦、翁同龢、张之洞等名士曾在此流连交流。1894年,松竹斋开设连号,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正式更名为“荣宝斋”。
新中国成立后,荣宝斋承担起收藏保护艺术品的重要使命,由此开启了中华老字号的全新篇章。迄今已收藏从唐初至近当代的数千件书画珍品及大量文玩精品,以其藏品之丰富、之精湛,赢得了“民间故宫”的美誉。
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年轻一代消费习惯的变迁,一向以经营传统业务为主的荣宝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创新之路
“荣宝斋应该走出一条什么样的创新之路?”这是荣宝斋党委书记、执行董事赵东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赵东说,荣宝斋有琳琅满目的书画藏品,文房四宝、篆刻印章的收藏也颇为丰富,在经营中注重收藏艺术珍品已成为荣宝斋的传统。那么,如何让这些深藏于柜、静悬于壁的国之瑰宝“活”起来、“走”出去?如何让古老的木版水印技艺不只是博物馆中的展示,而成为年轻人可触、可感、可体验的“潮玩”?如何让这家百年老店在数字经济浪潮中,既守住“以文会友,荣名为宝”的初心,又能开辟出一条与传统画廊模式截然不同的新赛道?
为此,荣宝斋提出建设“传统荣宝”与“创新荣宝”的双轨战略:前者持续深耕画廊、拍卖、非遗、出版、画院等传统业务,后者则由北京荣宝斋科技有限公司着力拓展数据荣宝、网络荣宝、文创荣宝、美育荣宝等新业态。
荣宝斋拥有木版水印和装裱修复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些传统技艺不仅得到完好保存,更在不断创新中焕发新生,世界各地的游客和专业学子纷纷前来观摩学习,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今年5月,来自浙江的美术专业的学生王英达,在北京出差之余专程造访荣宝斋,体验了木版水印技艺,印制了一幅张大千的《荷花》作品。王英达告诉记者,他对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家里也有不少木版水印的画作。得知荣宝斋水印工坊改造后,开辟了一个可以体验水印的空间,就专程来体验了一次。“有趣的体验+1。”他在社交平台上这样写道。
焕发活力
王英达的这次体验,正是荣宝斋在新时代走向更广阔人群、焕发新活力的真实写照。
“荣宝科技是承载‘创新荣宝’发展的重要平台,吸纳了一批有活力、敢想敢做的年轻群体。”当提到有越来越多新鲜血液注入时,赵东显得很兴奋,“年轻人往往更有想法,他们更懂现在的人喜欢什么,我们的产品和项目应该如何打造,才能更符合现代审美需求。”赵东介绍,2022年以来,荣宝科技先后打造了浙江德清“奇幻敦煌沉浸艺术展”、福建泉州“荣宝生活”等多个创新项目,以《簪花仕女图》为灵感所创作的簪花围拍照打卡装置,也成为泉州具有代表性的游客打卡点之一。
传播渠道也在不断更新。在荣宝斋大厦,记者看到直播团队正在通过新媒体平台向更广泛的受众介绍馆藏书画,传播传统文化。年轻的面孔、新潮的表达方式,让这座百年老字号日益朝气蓬勃。
“创新荣宝”的新业态还涉及建设非遗研学基地,打造元宇宙数字生态、主题艺术酒店等方方面面,以科技赋能、文旅融合、跨界互动等方式,蹚出一条老字号成功转型升级的道路,更新了年轻人对荣宝斋的认识,也延伸了中华老字号的品牌价值。
然而,无论时代怎么变,荣宝斋一直坚守的价值理念不会变。
荣宝斋大厦大厅里,悬挂着一幅格外引人注目的作品。这是2009年,画家黄永玉为落成的荣宝斋大厦创作的高5米,长6米的作品《荷》。古人盛赞莲的高洁之姿: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恰如荣宝斋350余年来始终恪守的文化品格与商业操守。
“‘传统荣宝’是根和魂,荣宝斋人始终秉持‘收必精品,出必珍品’的价值理念,坚守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在创新创造中,让传统艺术焕发时代生机,实现商业价值与文化使命的双赢。”赵东说,“作为一家文化央企,荣宝斋未来将继续坚守‘诚信为本,荣名为宝’的企业价值观,深耕文化建设,做好文化积累,守住文化品质,不断跟随时代而创新,提供更好的文化产品,服务人民美好生活,让荣宝斋的文化品牌根深叶茂,生生不息。”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