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战,可能真的是治内卷的那剂猛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8 04:52 1

摘要:过去七年,中美关税战打得如火如荼。美国以国家安全和不公平贸易为名,对中国产品层层加码,而中国制造则在重压之下艰难突围。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场看似压迫性的外部博弈,或许反而成了倒逼中国“摆脱内卷”的那剂猛药。

过去七年,中美关税战打得如火如荼。美国以国家安全和不公平贸易为名,对中国产品层层加码,而中国制造则在重压之下艰难突围。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场看似压迫性的外部博弈,或许反而成了倒逼中国“摆脱内卷”的那剂猛药。

一、“内卷”是什么?为什么人人都卷得发疯?

说起“内卷”,可能是这几年中国人最有共鸣的词之一。打工人996,工厂拼订单,平台卷补贴,学生卷分数,连街边小店都在卷装修、卷服务。

但什么是内卷?简单来说,就是在资源没有增加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更努力,却没有人真正受益

比如,一个做服装代工的工厂,为了抢到订单,只能不断压价。另一家工厂看到了,也只能降价跟进。大家卷来卷去,利润越来越低,工人越来越累,最后连老板都活得像打工人。

中国制造在全球低端产业链上长期依赖“价格战”,是一种典型的产业层面的“内卷结构”。

而中美关税战,就像是外部突然给这场比赛断了电,让“低价取胜”这套逻辑突然失效。

二、美国加关税,是危机,也是意外的“改革触发器”

从2018年开始,美国逐步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从10%到25%、50%,甚至2025年出现了个别行业高达245%的极端税率。看起来像是封锁,但也像是一记响亮的巴掌:

你不能再靠便宜冲出去卖货了。

结果是什么?

- 很多传统代工厂直接倒下;

- 有的企业转型做品牌,不再拼价格,而是讲设计、质量、售后;

- 还有的干脆走出国门,在越南、泰国、墨西哥建厂,变身“跨国制造商”。

换句话说,美国这一刀,逼中国制造不得不变。而这个“变”,恰恰是中国经济最需要、却一直拖着不愿碰的事。

三、从“卷价格”到“卷价值”:关税带来的正向转型

在关税压力下,中国很多企业开始重新思考一个问题:我们除了便宜,还有什么?

这几年你会发现一个趋势:

- 奈雪的茶、小红书、完美日记、蕉内、李宁这些品牌,都在重新讲“中国设计”;

- 比亚迪、华为、宁德时代不再只做供应链,而是直接面对全球终端消费者;

- 连义乌这种以“便宜货”著称的城市,也开始搞原创文创产品,走品质化路线。

这就是从“低价制造”向“价值创造”的转型过程,而这个转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卷不动了”。美国市场不让你靠便宜卷进去,那你只剩两个选择:

要么死,要么高质量地活着。

四、关税让我们知道:依赖老路没出路,改变才有新路

有一句话说得很扎心:

外部竞争,有时比内部倡导更能推动真正的改革。

中国制造以前确实靠“勤奋+低价”赢得世界,但这种模式走到了尽头。关税只是让这个结局来得更快了一点。

如果没有这场关税战,也许我们还会继续沉迷于“低价出货,赚点辛苦钱”,不去碰技术、不去建品牌、不去思考长期主义。

但当你便宜也卖不出去的时候,你才会真正问自己:

我是谁?我能提供什么独特的价值?

五、“猛药苦口”:短痛是必须承受的阵痛期

当然,不能粉饰太平。

关税战确实让无数中小工厂停摆、出口锐减、从业者失业,这是“猛药”的副作用。

但正如感冒发烧必须出汗,深层问题必须靠深层疗法。与其在低端环节卷到死,不如被逼一把,爬到产业链上游。

那些活下来的企业,在卷品牌、卷设计、卷服务——

虽然也卷,但卷得有意义,卷得能留住利润、留住客户、留住员工。

这才是“良性竞争”,而不是杀敌一千,自损一千五的“死循环”。

六、给普通人的启示:不做沉默的“价格工具”

关税战其实也给了每个普通人一个提醒:别把自己活成“最低价”版本的人。

过去很多人也内卷:拼工时、拼忍耐、拼服从。打工像卖命,创业像卖血。

但时代在变,别人可能不再买“便宜”这套账。取而代之的是:

- 谁能提供独特价值;

- 谁能讲好自己的故事;

- 谁能创造品牌、文化、技术壁垒。

这同样适用于个人。

别让自己在生活中“卷成螺丝钉”,不如逼自己学点技术、提升表达、跨界尝试。

关税逼工厂转型,时代也在逼我们每个人升级。

七、结语:这场关税战,也许真是“好事多磨”的前奏

有些改革,是自己想做但做不下去的;

有些成长,是别人逼你做,你才不得不进化的。

美国的关税战,对中国制造是一次硬着陆。但正因为这场“撞墙”,我们才真正意识到:不能再靠一条老路走到黑,必须打造新引擎、新优势。

也许再过五年回头看,我们会说:

“那场打得人仰马翻的关税战,竟然成了中国制造走向品牌化、全球化、高端化的起点。”

也正因为这场外部剧痛,很多人、很多企业、很多城市,终于走出了“内卷惯性”。

这剂猛药虽然苦,但也许正是治根的开始。

来源:沐南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