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一波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受害者”是14岁及以下的儿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加之频繁接触同龄人,比如在学校、托幼机构等人群密集的环境中,更容易发生聚集性感染。
春天本是万物复苏的时节,但随着气温变化和人群流动的增加,一些“看不见”的健康隐患也悄然逼近。
最近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率已连续四周上升,尤其是在北方地区的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已经成为阳性率最高的病原体。
这是否意味着新冠病毒正在卷土重来?我们又该如何在眼下这个看似平稳的时期,更有效地保护自己和家人?
最新的哨点监测结果指出,在2025年第13周,全国范围内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整体仍处于低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新冠病毒的阳性率连续四周呈现上升趋势。
在北方的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病毒的检出率已超过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跃居首位。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一波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受害者”是14岁及以下的儿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加之频繁接触同龄人,比如在学校、托幼机构等人群密集的环境中,更容易发生聚集性感染。
除了新冠病毒,鼻病毒和人偏肺病毒的检出率也有所回升,这些病毒虽然不像新冠那样引人关注,但同样会引起剧烈的咳嗽、流鼻涕、发热以及乏力等症状。家长们往往会误以为是普通感冒而掉以轻心,忽略了背后可能隐藏的传播风险。
很多人可能会有疑问:不是说疫情处于低水平了吗?为什么还要担心?
答案是,即便整体疫情处于低谷,但病原体的结构已经发生变化。过去几年中,新冠病毒的多个变异株不断出现,传播能力和隐匿性更强。尤其是当它在流感样病例中的比例上升到首位时,意味着它已经取代了其他病毒,成为当前最主要的呼吸道感染源。
从另一角度来看,公众的防护意识也在逐渐松懈。不少人已经摘掉口罩,不再注意通风和手部卫生,这为病毒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与此随着春季开学、旅游高峰临近,人群流动和聚集将进一步加剧病毒的扩散风险。
学校和托幼机构已经成为当前防控的重点场所。一旦有孩子感染新冠或其他呼吸道病毒,极易在班级或整所学校内迅速传播。特别是一些症状轻微的孩子,家长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继续送孩子去幼儿园或学校,容易引发小范围的聚集性疫情。
为了防止类似情况的发生,学校应加强晨检制度,关注学生是否有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确保“带病不上学”。应定期对教室、宿舍等密闭空间进行通风和消毒,尽量减少病毒在空气中的残留时间。
对家长来说,遇到孩子出现呼吸道症状,不要一味依赖家庭用药,尤其是滥用抗生素,应及时带孩子就医,并遵医嘱进行病毒检测,明确病因。这样有助于及时治疗,更有利于减少病毒在家庭和社区中的传播。
我们并不需要恐慌,但要保持基本的防护意识。简单的几个生活细节,就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家里每天早晚开窗通风15分钟以上,特别是在厨房、卫生间这些容易潮湿的地方,多通风可以减少病菌滋生。出门在人多的地方,比如地铁、商场、电影院,还是建议戴好口罩,尤其是老人、小孩和体质较弱的人群。
手是病毒传播的“交通工具”,摸完电梯按钮、门把手后,一定要记得洗手,没有洗手条件时,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也可以应急。
如果家里有人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尽量让其单独休息,使用独立餐具,避免交叉感染。家中的老人尤其要注意,一旦有孩子生病,应让他们暂时保持距离,避免病毒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染老人。
饮食上,增强免疫力并不需要额外吃保健品,关键在于饮食均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比如橙子、西兰花、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C和β-胡萝卜素的食物,可以帮助身体提高抵抗力。
目前虽然整体疫情不高,但我们正处在一个“窗口期”——既是病毒活动增强的前奏,也可能是下一波传播的潜伏期。此时如果我们能增强防护意识,强化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避免盲目聚集、及时就医,就能大大减少病毒扩散的几率。
尤其是在一些人群密集的单位、学校、养老机构等场所,更要建立起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发现类似症状的人群,应及时隔离观察,避免“一个人感冒,全班请假”的局面再次上演。
新冠病毒虽然已经不像最初那样令人恐慌,但它的变异性和持续传播能力依然不容小觑。我们不能因为“数字看起来不高”就放松警惕,也不能等到人群中出现大规模感染时才追悔莫及。
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时期,保持一份谨慎和理性,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防线”。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5年第13周全国哨点监测周报[R].中国疾控中心,2025年4月5日.
[2]葛琳,王建华.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控策略[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24,39(11):801-805.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技术指南(2023年版)[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
来源:医学科普汇